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探析
2019-02-18李学林曲可心韩宏博
李学林,曲可心,韩宏博
近年来,人们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描述为“政冷经热”。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应该是相互影响的,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基础方面。但中日的“政冷经热”现象却是畸形关系的表现。所谓的“政冷经热”,是指中日两国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发展不同向,主要表现为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处于高度发展,而政治关系则摩擦不停,趋于冰点。“政治低冷经济发热”是一个相对的观念,政治关系冷不代表政治方面断绝往来;经济关系热也不等于经济领域没有矛盾、摩擦和竞争。为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对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一)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快速
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数量长期处于稳定快速增长之中。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日之间的贸易额从2.60万亿日元,增长到19万亿日元,增长了7.30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4.60%,远高于同期日本外贸3.60%的平均增长率[1]。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中,虽然日本对中国的金融投资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但相对于同一时期日本对外的投资来说仍占有很大比例。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往来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由于日本相对于中国是发达国家,加上中日文化长期互相交融,中日地理位置上是一衣带水,日本这个近邻对于中国来说也充满了诱惑。日本是中国人首选的出国旅游和留学主要目的地之一;日本产品也深受中国人喜爱,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热销。这一切决定了中国与日本在经济关系上具有很大的相互依赖性。
(二)中日政治关系发展坎坷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日关系从彼此断绝到20世纪50年代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开始,再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1972年9月29日与中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联合声明》,中日两国宣告建立外交关系。自此以后的几十年里,中日关系时冷时热,但民间交流却从未停止。
反思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的几个标志性事件,突出显示了矛盾的焦点。2012年,日本戏剧性的购岛行为,再加上近年日本政府高官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导致中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游行,抵制日货。更有甚者,一些右翼人士称“所谓日本犯下的罪行只不过是美国为投下原子弹而编造的谎言”。在对侵华战争的认识上,日本防相稻田朋美发言称“是否属于侵略是评价的问题,无法一概而论”等等。中日两国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迥然不同的态度,是导致中日关系发展坎坷的主要原因。
二、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是导致中日关系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外因和内因
1.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
首先,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世界格局变成了美国一国独大。其次,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开始把中国看成是其全球霸主地位的主要威胁,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把日本作为实现其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少数右翼势力借机利用美日同盟和“美日安保条约”扩大自己的政治野心,频频挑战中日关系底线,妄图利用美国实现其称霸东亚的战略目的。
2.中日战略重点的变化
我国一贯坚持对日睦邻友好政策,多次重申中日两国之间要和平、友好、合作、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实现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关系良性发展,对于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发展经济、稳定周边环境、推进地区协作以及维护良好的国际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利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机遇,大力开展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度过了经济危机。现在,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借助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机会,在美国的默许下以求打破“和平宪法”体系,恢复二战前大国地位的意愿异常强烈。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追求不协调,必然形成相互竞争与对抗的心理。对外政治关系与对外经济关系是关乎一国根本利益的两个方面。两国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两大领域,中日政治关系的不平衡必然会影响经济关系稳定发展。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这样的畸形发展,必然对中日两国未来的邦交关系、区域国家政治安全稳定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现实主义视角的安全两难是影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1.安全困境理论
不管是古典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还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他们最基本的观点都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处于一种“安全两难”困境中,国家自助是这一体系的根本选择。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下,各个国家都为了各自的生存而不停地增强国家的实力;而一个国家实力的增长肯定会引起其余国家的恐惧,这种恐惧感又驱使着另一些国家去竭力谋求本国实力以防止本国利益遭到其余国家的威胁。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国家对别国的用意的不确定,产生了不安全感,在彼此不信任和猜疑的氛围中,竭力争夺最大的权力是各国最大最根本的利益。这一系列的行为已经使各国陷入了安全军备角逐的泥沼中。汉斯·摩根索在论述其现实主义核心原则时就说过:“像社会的一般现实一样,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2]67他强调是人性及人生存的本能驱使一国不断地追求实力增长。而肯尼斯·华尔兹认为“关于战争的根源的三个概念:人的本性和行为;国家内部结构问题;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3]110
2.地缘政治关系
中国、日本地理上隔海相望,历史上曾经多次交手,特别是二战记忆犹新。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国家,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历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无疑会让自认为是东亚领跑者的日本感到威胁,再加上日本在二战时对中国所犯下的累累罪行等,中日双方在争取民族利益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这就使中日关系陷入所谓的“安全两难”困境中。我国对日本一系列的突破日本“和平宪法”原则的行为如美日同盟的强化、与美国合作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Theater Missile Defense System)、“9·11”后以支援美国反恐为由向印度洋派遣军舰、不惜使用各种手段以既成事实迫使国会通过有关法律以取得对外军事存在合法化,使日本的军事实力不断上升等等都极为关注。而日本方面也对中国近年来军费的上升、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国发展远洋海军以及发展国产航母等都表现出极度的不安。虽然中日双方的政策和行为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但却使对方感到威胁。
中日两国之间形成了现实主义模式下的安全两难困境,更因为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历史和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加强。正如罗伯特·杰维斯认为:“除了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之外,认识和误解也是导致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1]160
(三)日本对侵华战争一直不认罪是阻碍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
日本对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一直不认罪,始终是中日关系无法逾越的障碍。1945年,日本签署的投降条约并不能抹去其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累累罪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在经济和人员伤亡上造成了难以估算的损失,而且对中国人民的感情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在中日正式建交前,中国出于友善的、真诚的态度对日本免除了战争赔款,以达成中日邦交正常化,而日本的态度却极不和谐,拒不承认侵略历史事实。日本政府高层却大肆参拜供奉在靖国神社中的侵略罪犯,还篡改历史教科书,宣传军国主义思想,竞以二战侵略军舰“出云号”名字来命名现在的轻型航母即直升机驱逐舰,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征召慰安妇、731部队等恶行无不证明其顽固态度。
在对待侵略历史的认识上,日本应该向德国学习。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说自己是“替一切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3]1995年6月,科尔总理继勃兰特之后,再次双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歉意。在战后的60多年里,德国人一直在试图弥补自己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他们关于自己发起二战给全世界带来的劫难,都带有着强烈的悔罪态度,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的悔罪行动获得了近邻法国的原谅,两国关系迅速复合,这些表现使德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原谅,使人们感到这个民族经过这次灾难的洗礼,对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日本却想着依靠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等一系列无耻的行为来妄图掩盖罪恶事实。在没有对过去侵略战争行为进行正确反思和认罪的情况下,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始终会是双方正常交往中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四)日本政府领导层频频挑战中日政治关系底线是导致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直接原因
中日建交以来形成的3个政治文件即1972年9月29日双方签订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8月12日双方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1998年11月26日双方签订的《中日联合宣言》规定了中日双方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应当作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器。
日本方面屡次挑衅3个基本文件精神。特别是2001年以来,中日关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期间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经历建交之后的一个冰点。日本领导人野田佳彦、安倍晋三等支持石原慎太郎提出的钓鱼岛国有化等等,这些有意激化中日矛盾的挑衅是造成中日之间“政治冷淡”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中国领导层实施积极稳健的对日政策,持续释放友善信号;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领导层对中日政治关系缺乏远见,在对华政策上积极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纵容右翼势力的发展,不时在中日关系上说出挑衅性言论。日本方面针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一行为,给外界的解释是为了“拉选票”,任意曲解并不能掩盖这一系列行为是为了其称霸东亚的真实动机。中日政治关系若要取得像经贸关系那样的成绩,日本政府高层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尊重东亚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事实,而不是奉行所谓的“脱亚入欧”进而做着称霸东亚的美梦。
(五)日本社会各界对政府政策缺乏制约使中日政治关系缺乏平衡因素
与美国经济界在中美关系进入冰点时主动敦促美国总统改善对华关系的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的是:在中日“政冷经热”局面之下,应该最焦急的日本经济界却选择了保持缄默。日本企业界就算是为了考虑日本企业在华运营环境也应该发出声音,他们的沉默反映的是他们对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无能为力,这与日本的民主政治体制似乎相矛盾。这种情况也与日本经济界在1972年督促日本政府尽快与中国建交、催促日本政府提供对华日元贷款时完全不是一个态度。不仅如此,对于日本政府所做的种种行为,日本政治界也表现出了无可奈何和听任的态度。日本外务省,在政策的连续性方面也多表现得无所作为。一是因为外务省不断受到执政党的变化和首相的任期影响,外交决策被日益模糊;二是在外务省内,“中国通”外交官们被不停地撤职[1]98。谷野作太郎和阿南惟茂屡次向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意见,倡议其不要持续参拜靖国神社,在外交上也持对华友好态度。阿南惟茂主张日本应该仔细反思过去,倡议两国应再次确认《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建设良好的日中关系。但是,这些言论使他们在日本饱受争议[4]。“中国派”和“知华派”政治家和外交官在日本地位不断下滑,这也限制了他们在日本国内的话语权。因为日本国内缺乏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约因素,致使中日关系经常受到日本个别领导人的言论和行为的干扰。
三、对于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的思考
在正常情况下,中日两国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越强,政治关系就会越容易改善;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依赖度越弱,政治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中国与日本之间政治冷淡的持续发展,势必会导致经济冷淡。政治关系恶化持续时间越久,就越难以修补,对经济关系的危害就更大。
在1972年之前,日本与中国未正式建立邦交时期,中日双方都不存在投资关系,所有的贸易活动也主要是在民间层面展开。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只有0.73亿美元,仅仅占同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0.16%。在1980年,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额只有区区94亿美元。伴随着中日关系的升温,双方的经济关系日趋密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对中国投资额多年连续占据东亚国家投资的第一名。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长了11倍多,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也增加了9倍多[5]。但从2002年开始,随着中日政治关系越来越紧张,两国之间繁荣的经济贸易关系也开始因为政治冲突而出现“政冷经冷”的迹象[6]。从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间,中日双边贸易看似翻了一番,但中日双边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相对比重逐年下降。按照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日贸易额比2012年又下降了6.50%。中国海关总署2015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额为1.9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连续3年下滑。
据不完全统计,1979—2003年,中国方面接受的官方援助总额高达1 072亿美元[7]。自1979年开始,到2009年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31年来,对华援助近2 900亿人民币,占对华援助的66.90%。对华双边援助中,年均援助额在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仅第排 6 位[8]。 但是,在2012年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后引起了中国人民、海外华侨的愤怒,爆发了21世纪以来最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波及中国大陆几十个城市,甚至波及到港、澳、台地区和美、英、加等国。中日政治关系因为日本政府强行推动钓鱼岛国有化而转入冰点。政冷导致经冷,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减少到91亿美元。可以说,长期的政治低迷,将不利于两国的经济成长。因而,改善两国关系对中日都具有极大的好处。
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目前中日政治关系的恶化主要是由日本政府导致的。中日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中国方面为两国关系的改善采用了更加主动的方法,包括以不同于一般的规格接待日本方面为了经济利益派遣的代表团,在多个场合说明中日友好的好处。日本政府在中日关系上,一方面有着发展经贸关系的积极愿望;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正视历史问题,甚至还做着称霸东亚的美梦,时时出格的表演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是导致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根本原因。但是,由于中日经济关系早已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因此,从根本上决定了中日关系不会彻底破裂。
中日之间的分歧是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并且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双方政府去形成一个合理解决摩擦的机制。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我国应该继续坚持积极的姿态,主动将中日政治关系推向一个良好状态,正面报道日本的真实情况,消除中国国内民众对日本的负面看法,增加信任。当然,只有中国方面的努力也是不够的。正如外交部部长王毅所说:“只要日方不犹豫、不折腾、不倒退,客观对待和认同中国发展,中国愿意与日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回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希望日方能政治上讲信用,行动上守规矩,切实维护好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并且把‘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真正落到实处。我相信,只要中日关系持续改善,两国高层往来自然水到渠成。”[9]日本方面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也应该做出积极的改善,日本政府要努力改善日本人民对中国的看法,才能推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