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提升的若干思考

2019-02-18王清荣

社会科学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政治

张 瑞,王清荣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2.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青年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青年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青年的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还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发展以及执政党政权的巩固和长治久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凭借网络沉渣泛起,国家意识形态遭到削弱,这对新时代青年的政治认同提升造成严重冲击,也直接影响着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度,使得青年无法真正投入到国家政治实践中,支撑国家的发展。民族地区青年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特殊组成部分,由于受到民族属性、文化环境等相关因素影响,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提升存在更多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冲击,使得民族地区部分青年国家认知与民族认知产生偏离、隔阂乃至互斥,国家政治权威遭到民族心理的抵御,造成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提升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因此,如何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政治认同特别是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使其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青年力量支撑,是当前民族地区青年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现状

(一)政治认同概念及学界研究概述

政治认同在某种层面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情感在政治社会中的表达,表现为人对特定的政治现象、行为和价值观念等的理解和认可,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国家政治的看法和信任。政治认同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倾向性表达,它直接影响着公民的政治行为,也被动的被公民的政治行为所决定,其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往复的过程,在形成前期极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学术界开始出现了政治认同研究热潮,主要关注点在:一是政治认同基础性概念研究,主要有归属论和反映论。邱杰、张瑞、希正认为:“政治认同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已有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和行为上的支持、服从。”[2]反映论则认为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个体或群体)在与政治体系相互作用中,对政治体系的能动的心理反应过程。[3]二是侧重于政治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詹小美、王仕民认为政治认同的现实式微受制于全球化扩张对民族国家内部排斥机制的结构性侵袭、社会转型的影响、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之壁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等。[4]三是政治认同提升对策研究,研究者们从政治认同提升实践出发,主要侧重于从发展经济、政治建设、改善民生以及加强宣传思想教育等方面来提升政治认同。宋玉波、陈仲认为,提升政治认同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人民民主和法治中国。[5]总的来说,随着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机会提升,学术界关于政治认同研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已产生一批关于政治认同概念、问题和提升等方面研究的有影响力的成果,但还缺乏对边缘群体政治认同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地区群众政治认同的研究。

(二)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特点

民族地区青年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特殊组成部分,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下其政治认同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一是具有民族色彩。民族地区青年作为民族地区群众的一分子,长期以来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坚定的民族心理,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一定互斥行,其政治认同必然带有一丝民族色彩。这是由民族地区青年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所决定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二是受宗教渗透影响较大。民族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内生民族宗教众多,其宗教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渗入民族地区百姓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且与民族地区群众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共契心理,使得民族地区青年价值观受其影响较深。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宗教传播也实现了平台的突破,便捷、虚拟的平台使得宗教文化在网络舆论中有了一席之地,加深了对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渗透。三是“去政治化”特征明显。虽然网络的普及给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提供了多样化载体,但民族地区青年在政治传播的过程中仍然表现出被动认可,而非主动传播,对政治参与缺乏积极性。其次,消费主义思潮在网络沉渣泛起,娱乐至上,网络话语权被娱乐、商业所掌控,强势的娱乐氛围冲淡了政治表达,逐渐在民族地区青年群体中产生政治信息盲区,去政治化特性渐趋明显。四是共识度下降。民族地区青年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与其他地区新时代青年存在一定差异,群体身份认知缺失,加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多元信息,使得民族地区青年价值观呈现多元,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日益分化,最终导致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共识度下降。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传播异军突起,拥有互动性、便捷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的网络平台以及新媒体逐渐成为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深受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它的出现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革旧和创新,其已经成为当下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提升最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立体延伸了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教育的时空,使得民族地区青年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移动终端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其次,还促进了主流信息的辐射状传播和裂变性传播,拓宽了主流信息传播的受众,使得民族地区青年能更快、更便捷地接收到主流信息,极大地提升了主流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再次,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还为民族地区青年提供了多元的政治参与平台,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不仅在于接收政治信息过程中内化于心还在于在传播政治信息过程中外化于行,只有坚定的政治行为才能支撑起稳定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又面临国内国际的双重挑战。首先,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升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但也给西方多元文化和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多元文化地传播必然会弱化民族地区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极大地冲击着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其次,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便捷等特点给国内外宗教势力以及民族分裂势力可乘之机,他们借用网络平台四处散布宗教和民族分裂信息,用虚幻和虚假的信息迷惑民族地区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致使其对国家政治丧失信任感。再次,非政治化信息充斥网络,把控着网络话语主导权,娱乐化、商业化内容盛行,政治化内容被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

二、加强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则是攻坚地区,实践的发展需要广泛的民族地区青年献身其中,在实践中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想整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可见,要想民族地区青年积极献身投入民族地区建设实践中,必须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核心就是要加强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确保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作为人类组织群体的凝聚力,主要分为横向凝聚力和纵向凝聚力,前者主要指群体成员内部之间的互相吸引力,后者则主要指群体领导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8]本文所讨论的党的凝聚力主要为纵向凝聚力,强调党的领导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对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党的凝聚力是党引领人民群众干事的基础,凝聚力越强党就越能引领人民群众干大事、干成大事。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地区,其任务和形势格外艰巨,而要想实现民族地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增强党的凝聚力,在党的领导下把各族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全部凝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这是因为,党的凝聚力越强,意味着党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就越强,在引领民族地区群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合力就越大,就越发使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能校正民族心理与国家心理偏差,形成统一认识,在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新的历史方位下,增强民族地区党的凝聚力,关键在于抓好关键部分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这是因为政治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党凝聚力的基础,而民族地区青年则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就是要加强民族地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认同,这与增强党的凝聚力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可见加强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过程就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过程,其已经成为新时代下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是增强对党的向心力的内在要求

从辞源上解释向心力,它指群体成员对其所在群体领导的服从程度,它考量的是群体领导所具有的权威性以及对外吸引力。对党的向心力则是指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服从程度,其来自于人民群众对于党的思想、理论、政策和制度等的认同和信服,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越强则更加拥护党的领导。民族地区文化环境复杂,各族群众独有的本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西方分裂势力也没有放弃对民族地区群众的分化和西化,加之民族地区内生宗教文化也严重入侵者民族地区青年的头脑,使得民族地区青年的民族心理与国家心理存在偏差,弱化了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使得民族地区青年对国家权威存在质疑,对党缺乏一定的向心力。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向心力,使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尤其是青年对党的向心力,就是要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宣传教育,从而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权威的认同度,进而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尤其是青年对党的向心力。换言之,加强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并非要削弱、淡化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的影响,而是要进一步放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对民族地区群众的影响。新时代下,民族地区青年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力军,必然要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只有当民族地区青年思与行一致才能真正凝聚力量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青年应有的努力。要想做到民族地区青年思与行的一致,必须增强对党的向心力,而实际上就是要提升民族地区青年对党的政治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提升政治认同感是民族地区青年成才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9]正确的政治认同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它可以激发青年为达成国家政治目标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青年作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生力军,其政治认同感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民族地区青年的成长成才不仅仅需要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其政治认同感的提升。这是因为民族地区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期,对一些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基本的判断,极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诱导,对国家认识造成偏差,从而对党的正确领导形成抵触。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围绕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行为、政治认知、政治信任、政治情感和政治参与的提升展开。可见,提升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感也是在提升其政治能力。人具有社会性,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政治社会的环境中,提升政治能力必然是民族地区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0]民族地区青年成才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这其中也必然包括其政治能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提高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虚拟、便捷等特点的网络放大了社会噪音,网络到处充斥着对民族地区青年的诱惑,对民族地区青年的健康成长形成严峻的挑战。因此,及时提升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感,是民族地区青年形成正确国家认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以及政治辨别力,促进民族地区青年成才的客观需要。

三、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若干思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学习和践行好习近平同志关于“国家的发展来自于青年的力量支撑,而这力量的源泉则来自于青年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只有青年尤其是民族地区青年把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外化于行支撑国家的发展”的思想,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思考之一:抓好“五个认同”是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

2015年8月24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1]在某种程度上“五个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具体体现,它是政治认同问题在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加强对民族地区青年的“五个认同”教育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党和政府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已经成为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民族地区青年作为青年群体的特殊部分,由于受文化环境的影响自身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质,存在着较强的民族意识,在民族地区青年内心国家与民族之间还存在某些差异乃至隔阂,对国家政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性,民族文化得以快速传播,加深了民族地区青年对民族特性的认识,民族地区青年民族心理凸显,淡化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意识,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五个认同”教育的实效性。但我们也要看到移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优势,网络的便捷性与互动性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而依托移动互联网提升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就是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做大做强网络正面宣传,讲清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用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向民族地区青年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民族地区青年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任,从而用历史和现在、理论与实践抓好民族地区青年“五个认同”。只有真正抓好了民族地区青年“五个认同”,才能切实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维护好国家政治安全。

思考之二:实现多样化是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具有的话语传播优势,强化话语载体,拓宽话语渠道,实现话语载体多样化,从而夯实政治话语主导权,加强政治话语影响力。正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2]只有掌握了话语权,才能形成强势的政治话语氛围,实现载体的多样化则是掌握话语权的基础性工作。在既有的传播媒介状态下,我们既要强化已有的传播载体,更要结合技术理念的创新实现载体的更新。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网络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地区青年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青年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网络文化环境,以文化人。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占领网络高地,拓宽政治宣传渠道。互联网的发展瞬息万变,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互联网中,通过既有的政治、财政、技术和人力优势积极拓宽互联网宣传渠道,加大与民族地区青年之间的网络互动,要有针对性的发布网络政治信息,提高发布内容质量,切实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最后,我们还要积极培育意见领袖,夯实政治话语主导地位。意见领袖在青年网络群体中具有极强的引导力,通过话语引导意见领袖能有效提升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认同。总而言之,实现多样化是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这是因为多样化的实现必然带来的是话语传播力的提高,使得更多的民族地区青年接收到话语信息,从而在强势话语环境下接受主流价值观,提升政治认同。

思考之三:强化网络化建设是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时代要求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在网络中具体呈现出来,网络逐渐成为社会交往、接受信息的主渠道,网络空间更加成为人类活动的第五空间。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主导的时代,谁背离了这个时代的主题也必将被时代所抛弃。“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成为国家和民族之间进行战略威胁与对抗的新战场,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之间进行相互斗争与渗透的新阵地。”[13]强化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的时代要求,更是维护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强化网络化建设,首先要做强政治工作网络思维。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那里有人政治工作就需要做到那里。民族地区干部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要懂网用网,以青年为本提升管网用网能力,有效处理网络政治风险,做好民族地区青年网络知心人、引导人,切实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其次,还要拓宽网络政治话语载体,夯实政治话语主导权。互联网的发展瞬息万变,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互联网中,通过既有的政治、财政、技术和人力优势积极拓宽网络宣传渠道,加大与民族地区青年之间的网络互动,要有针对性的发布网络政治信息,提高发布内容质量,通过话语的引导提升民族地区青年政治认同;最后,还要加强网络治理,提升网络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13]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各种社会噪音此起彼伏,必须通过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完善的网络立法等,把控好网络舆论的传播,为民族地区青年的政治参与提高良好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