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学的城市传统街区街巷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以成都少城街区为例
2019-02-17白喻萍付而康通讯作者
白喻萍 付而康*(通讯作者)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引言
传统街区街巷空间不但是城市传统肌理的反映,更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承载了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1]。大量传统街巷更新设计的研究结合人的行为、情感等因素,延续传统街巷空间的特色[2]。针对目前传统街区街巷空间更新设计实践过程中文化缺失的问题,本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指导设计,以期延续城市的文化传承。
1. 理论背景
1.1 类型学与城市公共空间
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发现类型原型,将复杂的形态经过合理简化进行概括抽象,以几何形态代表核心精神内涵再根据其原型进行设计和研究[3]。类型学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空间特征进行归纳分析,为公共空间的类型整合和与重组提供了理论依据[4]。
1.2 城市传统街区街巷空间
城市传统街巷空间作为一种空间系统,是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里,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5]。本文研究的传统街巷空间主要指建设于20世纪80、90年代街巷,其职能更加贴近于生活性和休闲性,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效的保护地域特色并创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6]。
2. 成都少城街区街巷空间调查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选取
本文选取街巷传统肌理保存很好的少城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其街巷空间更新的首要重点是“保护”。
2.2 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地查勘,在重要节点进行定点定位记录与摄影,为原型提取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以空间属性、人的行为、空间形态、景观效果、是否保留五项指标对场地进行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成都少城不同属性的街巷空间
3. 成都少城街区街巷空间原型提炼
原型是由社会文化影响形成的基本结构,是较稳定的空间图式[7]。传统街巷空间原型通过尺度模数深植于“集体记忆”中,类型学正是指引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记忆的思绪,激起人们对本地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8]。将实地调研得到的各类街巷空间进行提炼,获得适宜场地整体布局和能够唤起居民生活记忆的类型学空间原型。
图1 少城街巷空间原型提炼汇总
根据提炼出的原型提出成都少城街区街巷空间更新策略。在建筑围合与整改中,主要提取建筑的肌理类型维护、修缮或重建建筑。在街巷景观要素更新中延续“可食用性景观”等要素,回归邻里关系,为居民创造熟悉舒适的街巷空间环境。
结论
保护与更新的过程需要一种辨识和分类的过程,才能把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形式还原归类,恢复和再现特定的文化和传统形象[9]。本文基于类型学的方法归纳提炼了少城街区街巷空间的类型学原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类型学更新措施。在日后的传统街巷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让街巷空间能继承发展其地域文化特色,为居民创造更加富有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