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院所高科技人才激励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材料事业部为例
2019-02-17胥喆
胥 喆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2)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等大力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文件,描绘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增强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成果转化等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1]。上海围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也陆续出台了“科改22条”、“人才20条”、“人才30条”等,2019年2月,上海又最新推出了 “科改25条”,更为具体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改革的若干举措,尤其在创新源头问题和成果转化问题两个方面高屋建瓴,为科技创新人才放权赋能,提升了创新策源力。在此政策背景和创新环境下,如何把握机遇,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上化院)先进材料事业部为例,就国有转制院所的高科技人才激励模式展开研究。
1 关于转制院所高科技人才激励的认识
1.1 转制背景
1999年,我国实施了第二轮规模较大的科技体制改革,其中将中央部属的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数百家工业应用型的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由原先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转为了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因而,一大批转制院所在继续发挥行业溢出效应的同时,开始面向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攻关,闯出了一条适应市场发展且富有特色的经营之路[2-3]。
转制院所具有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的先天优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0年前就开展了一个关于科研院所从事共性技术开发和公益性技术服务方面的课题研究,对科研院所承担非盈利性功能的必要和意义进行了充分探讨。确实,转制院所大多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奋斗,积累和储备了大量专业技术基础,也见证和经历了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键过程。如《关于进一步加快转制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所指出的,要“支持转制院所在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发挥骨干作用”,方能“支撑引领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
转制院所具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是产学研协同的重要创新主体,在由事业思维转向企业思维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4]。如在产业链、技术链和创新链的上下游对接过程中,转制院所上接从事学术研究和基础研发高校和科研机构,下接产业资源丰富的产业集团,位于上下两个对接的中间位置恰恰体现了转制院所在工业应用放大过程中的特有经验与能力。
1.2 人才队伍特点
由于转制院所承担国家纵向课题以及承接行业横向“四技服务”的专业要求,人才队伍呈现出高学历、高职称、科技人员占比高、人均产出附加值高、团队规模精简等特点;尤其是转制院所在行业协会、学会、技术联盟、标委会等多个技术平台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行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产业技术复合型人才集聚。基于转制院所的创新特点,人才队伍也伴随着发展历程不断扩大,许多行业高端人才都是由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骨干,成长为市场化的技术产业复合型人才,最终成为带领团队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带动产业发展、推动行业进步的领军人物。
1.3 对转制院所人才激励模式的思考
转制院所人才激励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要建立国际水准的高科技人才高地。围绕上海“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结合“人才引进的高端导向、人才配置的市场导向、人才发展的国际导向、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的要求,转制院所要以市场化手段,国际化视野,加大拔尖人才、稀缺人才和成熟人才的引进力度,以点带面促进内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着力打造一支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2) 要建立核心科技人才的可持续激励机制。围绕国家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政策,贯彻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共享发展”的理念,可探索建立进退有序、动态调整的核心员工跟投平台,以及技术成果协议转让机制、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等激励模式,进一步丰富、健全中长期激励方式,通过目标精准、导向明确的激励机制,激发核心人才持续干事创业的动能。
(3) 要建立分层分类、多渠道的人才培养平台。围绕转制院所人才队伍特点,结合科技研发、工程服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高技能等各种人才的发展需求,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梯队,并配套相应的薪酬奖惩制度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从而选对人、用好人、留住人,在技术成果形成到产业化转化的各个环节都储备一支技术过硬、能打胜仗的人才队伍。
2 实践与探索
2.1 上化院先进材料事业部概况
上化院建立于1956年,原为国家化工部直属科研院所,1999年由部委事业单位转为上海市市属企业,2016年实施公司制改制。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上化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主动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聚焦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公共安全、节能环保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4+1”主业板块,已成为在国内有影响力、行业有“话语权”、专业有突出优势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集团。
上化院下属先进材料事业部是依托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烯烃聚合催化及过程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平台,围绕国家新材料发展指南建立的新材料研究开发、产业化及应用的创新中心,整合了上化院下属多个科研部门和子公司,实现了研发到产业化的优势集聚和资源整合。
2.2 先进材料事业部的多元人才激励模式
(1) 先行先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上化院人才工作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实践的理念,先进材料事业部积极争取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收益分配激励试点工作,先进材料事业部承担的聚乙烯催化剂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获批上海市国资委系统唯一一个科技成果产业化收益分配激励的试点项目,在实施激励的首个年度,技术团队就获得了技术使用费50%的收益分红,该团队及下属产业化公司年营业收入也较上年大幅增长。
(2) 实施核心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化院为推动先进材料事业部下属分子筛新材料领域公司的快速发展,提高核心团队参与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对该公司实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期释放了9.6%股份给科技团队持股,并建立了一套主客观相结合、业绩贡献与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测评模型,科学合理地评估了核心团队成员个人可认购的股份份额。通过实施激励,该公司从微赢状态逐步发展为产值过亿元人民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团队和企业的双赢。此外,先进材料事业部还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成功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以科技团队持股形式组建核心技术团队,快速攻克相关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3) 构建开放、多元、灵活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先进材料事业部在探索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过程中,形成了开放、多元、灵活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① 推动技术与经济循环发展的科技团队激励模式;② 由基础研发人才、工业应用型技术攻关人才、产业化推广人才分类管理、协同,形成的“三级孵化”模式;③ 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究所、产业技术联盟等多元成果转化机制形成的人才培养体系等。
(4) 纵横贯通,实现科研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激励。围绕上化院建立的人才队伍纵向发展通道及横向激励配套机制,先进材料事业部搭建了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管理类、技术类H形双通道职业发展路径,建立换轨机制,促进人才各尽其用;同时,探索实施了体现先进材料事业部特色的由科研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激励。如在科研项目研究开发阶段,以业绩贡献为导向发放科研课题骨干津贴;在中试工程应用成果转化阶段,给予科技人员四技合同激励和技术收入提成;在产业化应用阶段,实施科技团队持股等,持续提升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
3 结语
围绕新时代新要求,转制院所还是要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继续创造性地开辟高科技人才激励的新路径、新方法,继续依托现有平台优势、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继续贯彻更多政策层面的创新改革试点。探索市场化选聘机制职业经理人模式,建立市场化薪酬、市场化契约考核等,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提升人才队伍水平。探索跟投创新试点,通过跟投平台建设,使核心骨干与转制院所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建立项目优胜劣汰机制,提高项目决策精度和透明度,不断构筑人才培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