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利用融媒体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

2019-02-16顾青青徐琳姚晓楠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融媒体高职院校

顾青青 徐琳 姚晓楠

摘    要: 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因势做出改变并取得发展。本文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调研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情况,分析目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给今后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 融媒体    志愿服务    高职院校    志愿精神培育

引言

目前媒体融合是一个趋势,各行各业都期望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做出改变并取得新的发展。媒体融合依托互联网的大环境给志愿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志愿服务人群的主力军为青年,学生占青年的40%左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是网民群众中的最大群体。高职院校具青年学生集聚的特点,本研究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案例,探讨在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在教学任务中纳入社会实践,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激励青年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2016年教育部思政推动《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融媒体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

(一)“融媒体”的含义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把广播、电视、互联网互为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

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提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大学生志愿精神是大學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改变社会,促进社会更加进步。

(三)融媒体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

当代大学生身于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在融媒体的发展下,更有利于他们个性化地接受和传播新信息。由于青年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都完全成熟,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志愿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摆脱个人狭隘的利己思想,摒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价值观,真正了解志愿服务,将志愿精神融入生活。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调查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

调查问卷一共27个问题,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另一部分是大学生对志愿精神认识情况和参与志愿活动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向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发布,2019年10月23日发布通知学生填写调查问卷,30日结束问卷,共收到545份有效问卷。

(二)取得的成效

根据调研问卷数据分析得出本校志愿者人数较多,志愿服务参与度较高,对志愿精神认知度和认同度较高,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存在偏见,说明对当前志愿精神的培育工作仍需继续进行,还有可供发展和进步的空间,我们仍需加强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使志愿精神深入人心、融入社会。调查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显示有以下几点:第一,有445名学生选择了“奉献爱心、追求内心目的和信念”,可见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普遍出于奉献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第二,少部分学生选择“打发闲暇时间”,这部分学生处于尝试阶段,可以通过志愿精神的培育,使志愿精神扎根于他们的内心,从而自发性地参与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愿。对于“您认为,在您的大学生活中,志愿活动应当扮演何种角色”,有46.61%的学生选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8.84%的学生选择“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但是需要视情况而定,并非必须”;4.22%的学生选择“生活中很少一部分,可有可无”,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普遍比较高,极少部分人对志愿服务活动认可度不高。

根据调研问卷得出,本校专业性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情况良好。学生通过各种志愿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兴趣、锻炼专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例如本校除了有校级青协组织,还有“易思公益”“江豚保护协会”等志愿服务组织,在易思公益组织中化工学院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技能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专业优势。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组织为有着不同兴趣、不同专业技能的学生志愿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报告可知,目前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主要体现在:

1.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的机构比较单一

从调查问卷看,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几乎都是由学校发布信息和组织,极少部分学生是通过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结果说明能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的机构主要是学校,限制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学生获得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从题目“您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得知,74.13%的学生选择“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其他学生社团组织”,这些渠道集中在学校相关部门,说明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单一。

3.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未能得到良好的开发运用

在融媒体下,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程度高,其扩散、宣传、互动功能能帮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好地发展。例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PU口袋校园,用来发布志愿服务活动的招募信息,据调查结果表现,自2018年8月开始使用,截止到2019年10月,仅在PU发布9起志愿服务招募信息,招募人数483人。表现出利用PU发布活动次数少、互动指数不高、线上线下配合脱节、达不到宣传目的等问题。

4.缺乏常规性的技能培训

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大型赛会需要一些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学生因为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常规性的培训,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能维持志愿者形象,遇到突发事件时易慌张,不能从容处理突发事件。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组织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之前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以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5.志愿服务活动资金来源途径少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其次是政府支持,还有极少的募捐和个人的赞助,学校和政府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投入资金有限,造成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给志愿活动具体开展和实施带来困难。

6.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法规条例有2014年中央文明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和2018年共青团中央提出的《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意见》,这些法律法规虽然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和活动开展等提出了较笼统的要求,但未对细则逐一解释和明确规定。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对策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成效与不足分析可以发现,志愿精神培育不能仅仅依托高职院校的培育,而且要通过社会、政府等方面共同配合,做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

(一)高校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志愿精神不仅需要自我激励,还需要外在激励。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所在单位,需要制定相对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服务热情。例如高校录取学生时,若有志愿服务经历,则以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在评定奖学金时,对志愿服务活动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加分等;在融媒体环境下,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校园广播等多种途径对优秀志愿者进行事迹宣传和表扬,通过校园层面的激励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精神。

(二)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志愿精神培育的主导作用

目前高校已经将志愿服务精神的相关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与志愿精神的培育相结合,增加课时,在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在媒体融合下,可同时开设线上和线下思政课程,支持互动,不断深化学生对志愿精神内涵的认识,强化奉献意识,明确志愿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高校在志愿精神培育内容上要与时俱进。我国将长时间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通过志愿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因此可以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精神培育内容中。

(三)开拓志愿者精神培育载体

高校志愿精神培育一般通过课堂载体实现,可以开拓其他培育载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其中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抓手,是最有效的载体,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给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更好地了解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提高自身素养、拓展社交圈、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例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每个二级学院和扬州邗江区社区结对,共建志愿服务。高校还可根据高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位处扬州,扬州作为历史名城和文化旅游城市,经常开展各类大型活动,“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418经贸节”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此输送大量的志愿者。在2018年扬州承办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和园博会期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把两次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活动设置为实践课程,组织全院学生参加志愿服務活动。

(四)利用融媒体创新培育方式

作为资源通融的新型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为高校志愿精神培育和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途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官网等网络载体,既发布志愿相关的信息,便于志愿者之间的联系、交流,又不断深化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

(五)创造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氛围

通过调研报告得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志愿精神培育上已经开始纳入课程体系,并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依托扬州志愿者学院开设专业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培训,营造全校志愿服务氛围,今后仍需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志愿团体和组织的支持和扶持,进一步扩大校园宣传影响力。

高校还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帮助。相关机构和媒体加强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让大众了解和认识志愿服务的概念、好处,了解志愿服务是公民的义务,是公民责任感的体现,形成崇尚志愿精神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到广大家庭中,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共同协作,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

(六)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机制

我国目前志愿服务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发布了志愿服务相关文件,但是缺少相关的志愿者法和志愿服务法,可以参考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志愿服务发展较好的国家,完善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弘扬志愿精神,促进整个社会志愿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结语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高职院校的志愿精神培育工作一方面取得了成绩,另一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急需发挥互融媒体的优势,使互联网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培育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促使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滟.微媒体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12).

[2]胡月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

[3]李焦焦.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价值及方法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4]卓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8).

[5]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J].青年探索,2016(2).

[6]王红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培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

[7]林彩燕.志愿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初探——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供需调查为视角[J].浙江学刊,2016(3).

[8]周良芹.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路径探究[J].长江丛刊,2017(26).

本文为党建立项课题《媒体融合下高职院校“志愿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9SZ03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融媒体高职院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