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视域下《城南旧事》的跨文本研究
2019-02-16夏希
夏希
摘 要: 《城南旧事》的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都是我國文学艺术史上的精品,在儿童文学视域下发掘其审美价值和儿童情趣,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寻不同文本的个性特征和彼此间的转换路径,建立文本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为儿童文学经典与儿童影视的结合提供可资借鉴的创新型方法。
关键词: 《城南旧事》 儿童文学视域 跨文本
儿童文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最快的文学板块之一,涌现出一批广受孩子们欢迎的作家作品,成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作品创作的核心内容来源。如何打造出更多既符合儿童审美需求,又凸显时代精神、反映创作者自身风格与情怀的儿童文学佳作,并更好地将其推广开来,是儿童文学实现美学突破的内在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城南旧事》是女作家林海音以自身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出版于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处处透着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思念,是中国当代儿童小说中的精品。1982年,导演吴贻弓将该小说改编为同名电影,绘出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风景人情画卷,以含蓄、悠远的诗歌韵味和澄澈、朴质的儿童情趣赢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国内国际大奖,成为中国儿童电影史上的一颗明星。
《城南旧事》创作的成功,为经典儿童文学的诞生,以及儿童文学文本改编为优秀儿童电影提供典型范例。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反观这部名作,从中寻找规律,吸取经验,将为儿童文学在中国当下文化语境里的跨文本创作提供现实借鉴。
儿童文学视域下《城南旧事》的跨文本研究,是在儿童文学的范畴内,以发现儿童为出发点,以是否及如何表现和表达儿童为关注点,对《城南旧事》的原著小说、剧本、影片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与比较,通过探寻不同文本的个性特征和彼此间的转换路径,建立文本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进而找到互通互渗的文化意义和可供借鉴的创作规律,为寻找儿童文学经典与儿童影视相结合的可操作性模式提供可资借鉴的创新型方法。
二、《城南旧事》研究现状
对于《城南旧事》的研究总体数量不多,较为集中地出现在1983年(即电影上映年)及2005年之后,一方面说明该电影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说明二十一世纪人们对《城南旧事》有了新的解读和认识。
1.《城南旧事》小说的研究
其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为主题、叙事视角,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等,此外还有一些阅读教学研究和外文推介翻译。代表性论点有——宋家宏(1998)认为,乡思、别恨、宿命三层意蕴共同构成了小说深沉含蓄、感伤哀婉的艺术氛围,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余倩(2016)认为,小说中男性的绝对统治导致女性话语权被剥夺,女性之间理解的缺失及看客心理又加剧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故而女性都处于一种无知和无奈的处境当中。李世梅(2016)认为,作品儿童视角叙事下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交叉、互补、对立组成了复调叙事空间,构成了1+1>2的美学意蕴。
2.《城南旧事》电影的研究
围绕《城南旧事》电影的主题意蕴、艺术风格、声像蒙太奇、音乐民俗等,研究者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宗刚(2009)分析,《城南旧事》的别离主题有三层意蕴,分别是对身边人事的别离、对童年生活的别离,以及在彼岸台湾对遥远的北平生活的别离。王凤玲(2012)认为,《城南旧事》用孩子的眼睛观察和透视成人世界难以体察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命运的多灾多难和深深的离愁别恨,更揭示出了当时贫、病的社会现实。周晓璇、李焕征(2011)从中国传统艺术的“留白”出发,通过分析电影的空镜头、静默手法及散文化叙事结构,探讨了电影中留白手法在造型、声音、叙事结构层面的表现形式。
3.二者的比较研究
直接将小说与电影文本作比较的论文有两篇,高雪的《浅析〈城南旧事〉小说与电影的文本区别》与彭笑远《〈城南旧事〉——从小说到电影的“同”与“异”》。两篇论文的结构相似,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改编电影与原著的相同点和不同处,并对相关处理的缘由做出了猜想。前者对电影改编的质疑较多,后者更多表达了肯定的态度。前者的分析基本停留在表层,后者的解释更加合理化。
4.林海音与吴贻弓的研究
知网可查和林海音相关的硕博士论文有12部,其中南京大学刘晓华(2017)的博士论文便为《林海音研究》,集中研究了林海音文化人格的形成、其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其创作思想与文学风格、文学化的编辑理念等,其他硕士论文则关注了林海音的创作主题与艺术手法、林海音的文学活动、林海音作品的女性形象、林海音作品的语文教学等,其他散见的论文研究方向大致与上述一致。它们为我们更好地研究《城南旧事》的小说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导演吴贻弓相关的硕士论文有三篇,都以研究吴导的导演艺术为中心,如朱旭辉(2008)着重从吴贻弓电影的思想内涵、影像风格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同其他第四代导演的对比中,分析总结吴贻弓导演电影的艺术风格,并力图探寻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其他零散的论文不多,包含几篇吴导的个人访谈和创作谈。它们为我们从中国电影史角度更加客观地看待《城南旧事》提供了参考。
目前研究一方面确认了《城南旧事》的儿童文学经典性,另一方面少有对其儿童文学特质进行深入的探讨,未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的高度。同时,在有限的电影与小说的比较研究里,单纯的对比忽视了电影作品的艺术独立性,并且“就本言本”,难以建立起跨文本之间的勾连、互渗和转换路径。从小说到电影之间的过渡文本“剧本”,更是基本没有研究者涉及过。故而在以上角度还有进一步深挖的空间和意义。
三、儿童文学视域下《城南旧事》的跨文本研究
《城南旧事》多次被列入中小学生必读篇目,部分篇章被选入各个版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是适合儿童接受且具备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佳作。以往关于《城南旧事》的研究基本锁定在成人文学的范畴,忽视该作品最大的受众群儿童。从儿童文学视角对该作品进行再读,品味其审美情趣,发现具有普适性的儿童文学创作规律。
此外,以往的比较研究都是拿小说(文字文本)与电影(声像文本)直接作对比,媒介的差异会降低对比的自恰性和效能度。从小说到电影必然会有一个中间文本来过渡,即熟知的影视文学——剧本。从小说到剧本,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取舍?如何生成?这是编剧对于原作的创造性表达。而从剧本到电影,则是导演通过对一系列不同领域如表演、美术、音乐、剪辑等的调度完成的,反映的是导演的创作思想与创作艺术。所以,进行比较研究,不能抛开“剧本”这个过渡文本。只有充分重视“剧本”的功能,摸清创作的根基和规律,才能在其他儿童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中有的放矢,高效实现既定目标。
故而,从以下几个角度,儿童文学视域下《城南旧事》的跨文本研究具有深入探讨之价值——
1.《城南旧事》的审美特质及作者的儿童观
以往对《城南旧事》的分析,主要从思乡、离别、命运悲剧等角度进行,较少从儿童文学审美特质这个层面对它进行把握。事实上,原著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纯真、质朴的儿童气息,儿童情趣浓郁。在由林海音和伊明二十多年后合作完成的改编剧本里,透过影视化再创作时的取舍,再结合作者的其他创作和生平经历,窥见作家林海音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儿童观。
2.《城南旧事》的儿童形象及儿童叙事视角
《城南旧事》的主人公是6岁到12岁的英子,她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原著中的英子形象丰满而多彩,是一个典型的成长式;电影文本中的英子则更多地承担着串联故事的功能。倘若将其与妞儿这个同龄儿童形象作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作品的主题。同时,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作品儿童叙事视角进行进一步剖析,讨论不同文本叙事视角的细微转换,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故事讲述策略和魅力。
3.《城南旧事》电影对于原著小说的改编及归因
《城南旧事》的电影总体来说还是忠实于原著的。但编剧与导演仍旧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层面对原作品进行了调整。比如对于小说“兰姨娘”这一章节的全盘舍弃,比如对于妞儿父亲身份的设置,比如电影中诸多对北平风景与风俗的展现等。这些改编哪些源于原著天然的电影化元素?哪些囿于时代或者文本形式的局限?哪些是导演的创造性发挥与升华?哪些突出反映了编剧与导演的创作理念?这些细部的进一步探究有助于我们找到一条相对清晰的改编路径。
4.基于《城南旧事》改编经验的儿童文学与影视相结合的基础、方向与路径
当今儿童文学市场热度不减,畅销作品作者不少跻身作家富豪榜。影视市场同样作品层出不穷,票房价值大为可观。然而二者结合、美誉度传播度高的儿童文化作品却非常鲜见。以《城南旧事》的成功为经验,我们可以探讨,具备哪种特质的儿童文学适合影视化改编?剧本创作中的文体转换要素有哪些?儿童电影怎样找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同时如何开发自己的儿童受众市场?只有找到基础、方向与路径,才能真正生产出能强化儿童审美的优秀儿童影视作品。
综上所述,《城南旧事》的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都是中国儿童文学、儿童文艺发展史上的精品,在儿童文學视域下发掘其审美价值和儿童情趣,探究编导改编的意图并做出评价,找到影视化的基础、方向和路径,是我们为丰富儿童文化市场,为儿童创造美、展现美而做出的努力。儿童文学视域下《城南旧事》的跨文本研究从新的角度对文本展开解读,加深我们对《城南旧事》文学内涵的认识,加强理论研究深度。通过探寻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转换规律,帮助我们更加辩证地看待影视改编与原著的关系,为文学及剧本、影视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创新型方法。加之引入儿童文学的视角,促进儿童文学研究界对该作品的再次关注,令其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同时给儿童电影的创作构建一个全新的艺术支点,通过与文学精品的融合,纠正当下文艺作品过度娱乐的倾向,消除艺术指向轻、浅、俗的弊端。
参考文献:
[1]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邱璇.文艺传播视域下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转换[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3]彭笑远.《城南旧事》:从小说到电影的“同”与“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4):38-42.
[4]袁成亮.淡淡的哀愁 沉沉的相思[J].老同志之友(下半月),2012(11):10-11.
[5]周晓璇,李焕征.论“留白”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1(17)37-39.
2018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校合作的小学语文课本剧开发与应用研究》(XJK18BJC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