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态系统的人际意义看《一片浮云》中的情感瘫痪

2019-02-16黄远鑫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黄远鑫

摘    要: 系统功能语法,为文体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利用Antconc,对《一片浮云》中具有情态意义的表达,进行提取和分类,考察小说人物面对生活、朋友、家庭、梦想的态度和立场,揭示情感瘫痪的主题,以期为文体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一片浮云》    情态系统    情感瘫痪

一、引言

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提出的三大语言元功能之一,指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戴炜栋,2004:148)。人际功能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很大关注,尤其是其中的情态系统为文体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片浮云》是詹姆斯·乔伊斯收录在《都柏林人》中的一篇短篇小说。韩淑英(2010)认为《都柏林人》集中体现了当时都柏林社会宗教瘫痪、情感瘫痪、政治瘫痪和心理/精神瘫痪的状况,揭示“瘫痪”主题。臧海芳(2012)认为其中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代表了人性普遍的复杂特质,具有典型性。笔者利用情态系统对《一片浮云》全文进行分析,不仅为理解小钱德勒所在社会、家庭的特点,以及理解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提供支撑,还为我们深入考察乔伊斯的语言,发掘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者的风格特点提供不同的证据与视角。

二、情态系统的人际意义

情态是实现人际功能的方式之一。情态系统使讲话者可以传达或实现“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做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戴炜栋,2004:151)。讲话者不一定是对话人,也可以是作者。

韩礼德认为情态是处于肯定归一性与否定归一性之间的领域,讲话者可以传达对话题的态度及对听话人的提议等。“归一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如is/isnt,do/dont。狭义的情态指表达命题(proposition)的情态;广义的情态则包括意态(modulation)即表达提议(proposal)的情态”(戴炜栋,2004:151),即情态系统可通过情态化与意态化实现。

情态化是指当言语交流中被交换的是信息,并以命题的形式呈现时,关于信息有效性的“可能性”(probability)或“经常性”(usuality)判断。可能性为“不同程度的可能性”;经常性为不同量值的频率(戴炜栋,2004:152)。意态化是指当被交换的是物品或服务,并以提议的形式被呈现时,讲话者对最终交换结果是否能成功的自信度。意态化包含“意愿”(inclination)与“义务”(obligation)。“哪一种起作用取决于小句的言语功能是命令还是提供”:在命令句中,中间量值体现不同程度的义务;在提供句中,中间量值体现不同程度的意愿(戴炜栋,2004:152)。

除情态化与模态化两大系统外,情态还具有高、中、低三种量值(value)与情態判断有关。高量值情态动词有must,cant等,中量值情态动词有will,should等,低量值情态动词有can,may等。

另外,韩礼德(2000)认为情态有不同的实现形式,情态附加语具有情态意义。情态附加语“是指讲话人或作者对信息的态度或对相关性、可靠性、兴趣等的评论”,体现作者对事物的态度(韩淑英,2004:68)。情态附加语如probably,sometimes能够表达可能性或经常性;情态附加语如willingly, definitely可以表达意愿或义务。

笔者以詹姆斯·乔伊斯的《一片浮云》为语料,建立语料库,并通过Antconc3.2.1软件检索其中的情态动词及情态附加词,提取词频,并且根据韩礼德对情态的“情态化”“意态化”及高中低量值为所检索的情态词分类;通过语料库软件索引行功能考察情态词所处的共现语境,深入考察《一片浮云》所蕴含的人际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小说中情态词的分布,分析人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梦想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它们是如何服务于情感瘫痪主题的。研究问题有二:情态词在文中的分布如何?情态词如何表现主人公小钱德勒对自己生活、朋友、家庭、梦想的态度和立场?

三、数据收集及分析

《一片浮云》全文4943个词,共有情态动词及相关的情态附加语111个(以下统称为“情态词”)。根据文章分析需要,笔者将这些情态词按照其修饰的人或事物分成四类,即与社会相关的情态词(表一),与小钱德勒的梦想相关的情态词(表二),与加拉赫相关的情态词(表三),以及与小钱德勒的家庭相关的情态词(表四)。四个表格均对情态词按照高、中、低三个量值及表示的不同含义(可能性、经常性、义务、意愿)进行分类,显示出情态词在量值及含义上的不同分布。其中表三为方便对加拉赫与小钱德勒二人的关系及关系变化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对情态词按照使用者及服务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将对加拉赫进行描写的语言及加拉赫自己所说的话中的情态词归于一类,列于“加拉赫”条目之下;将小钱德勒与加拉赫交往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中的情态词归于一类,列于“小钱德勒”条目之下。并且,经观察分析发现,小钱德勒对朋友加拉赫的态度在其看清了加拉赫的粗俗本质之后发生了转变,这一态度转变在情态词上有所体现,遂表三进一步将“小钱德勒”条目下的情态词分为两类,分别为幻灭前与幻灭后。四张表如下:

表一    与社会相关的话语情态系统

表二    从情态系统看小钱德勒的梦想

表一与社会相关的情态词共11个,占全文情态词的9.91%,其中共10个为描述小钱德勒在与社会互动中的经常性情态词,如always, never等。

表二与小钱德勒梦想相关的情态词共22个,占全文情态词的19.82%,其中有19个情态词体现小钱德勒对其梦想能否实现进行的可能性判断,包括13个低量值可能性情态词,体现了小钱德勒对自己的梦想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悲观心态。

表三    与加拉赫及小钱德勒相关的话语情态系统

表四    与小钱德勒家庭相关的话语情态系统

表三加拉赫及与加拉赫互动中小钱德勒使用的情态词共65个,占全文情态词的58.56%,其中,与加拉赫相关的情态词共40个,将近两倍于小钱德勒,体现出两人的不平等对话(加拉赫高谈阔论,控制话语权)。另外,与加拉赫相关的情态词中只有30%为低量值,显示出加拉赫强烈的自信。小钱德勒在看清加拉赫本质之前共使用情态词14个,其中有8个显示出对加拉赫的积极态度;其后共使用情态词11个,只有3个情态词围绕加拉赫展开,其余9个都是在与加拉赫对话中使用的,显示出小钱德勒在失望之后尝试在加拉赫主导的不平等对话之中建立平等对话的意图。

表四与小钱德勒家庭相关的情态词共13个,占全文情态词的11.71%,其中有10个情态词用以表现小钱德勒在与家庭互动过程中的可能性判断,包括低量值的可能性情态词如could与高量值情态词如couldnt。

四、结果与讨论

1.情感瘫痪之人与社会、与个人梦想的离异

小钱德勒所在的社会一方面沉闷老旧,拒绝改变,弥漫着封建色彩。另一方面存在醉生梦死的“不道德”现象。从情态词看,小钱德勒与周遭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由表一,与社会相关的情态词大多是频率性的。如“He had always passed without turning his head to look.”中,“always”这个高量值频率情态词从对小钱德勒一贯行为的修饰上,展示了他对周遭民众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反感。在“at times a sound of low fugitive laughter made him tremble like a leaf”中,频率情态词的使用,勾勒出胆小敏感的小男人形象,突出了社会带给小钱德勒的不安全感。

关于梦想,文中展现出“麻木”“悲观”的情愫。“For the first time his soul revolted against the dull inelegance of Capel Street. There was no doubt about it: if you wanted to succeed you had to go away.”低量值频率情态词“for the first time”既体现了小钱德勒在想到他的梦想可能依靠加拉赫实现时,心中的希望使他一度能认识到社会庸俗而产生精神顿悟;又提醒读者,这只是他的首次短暂醒悟,在此之前他与所有人一样都是麻木的。其后“there was no doubt”的归一性表达的更是直接揭示社会的昏暗局面——在这样的瘫痪社会里,人不可能成功。

对这一点,小钱德勒有较清醒的认识。“He would never be popular: he saw that. He could not sway the crowd, but he might appeal to a little circle of kindred minds.”这里“would”“could not”“might”等情态词的连用显示了小钱德勒认识到自己的写诗梦想不可能在缺乏活力与宽容心态的社会中实现,即使可能(might,低量值可能性情态词),只能获得极小一部分人的认可。

在这里个人与社会之间毫无信任、温情可言,人在社会中缺乏自由发展空间,导致人与社会、与个人梦想的离异,人与社会的情感纽带瘫痪,此时的钱德勒便成了一座孤岛。

2.情感瘫痪之朋友之间的离异

在与八年未见的朋友加拉赫见面之前,小钱德勒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如“you couldnt but admire him for it”中,高量值义务情态词“couldnt”的使用充分显示出小钱德勒对加拉赫能取得成功的艳羡。他甚至一度想要把自己实现梦想的希望寄托到加拉赫身上,如“he would speak to Gallaher about it”中,小钱德勒少有地使用“would”这个中量值意愿情态词,使读者感受到他迫切而喜悦的心情。

与加拉赫见面后,加拉赫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做派使小钱德勒的希望再度破灭。两人使用的情态词对比鲜明,如加拉赫使用的33.33%的情态词为高量值情态词,反映了加拉赫的强烈自信。

另外,聊天时的种种细节体现出两人的不合。如与小钱德勒喝酒时,加拉赫看不起小钱德勒的兑水行为,数次直言喝酒还是喝纯的好,如“I drink mine neat”。这里加拉赫使用了归一性句子,旗鼓鲜明地表现了他的立场。再如谈婚姻时,面对小钱德勒关于加拉赫定会结婚的言论,加拉赫连用三个“if I ever”表示低量值可能性的情态假设,表明婚姻只会束缚自己,与已婚的小钱德勒产生了矛盾。

小钱德勒发现朋友的价值观与自己格格不入,对朋友的幻想幻灭之后,“only”这个高量值可能性情态词在“Gallaher was only patronizing him by his friendliness just as he was patronizing Ireland by his visit”中的使用体现出小钱德勒的情感再度在朋友这里受挫,朋友之间无法建立有效、友好对话,显示友谊情感的瘫痪。

3.情感瘫痪之人与家庭之间的离异

乔伊斯在这一部分更多使用归一性描写小钱德勒的家庭状况,如“there was no passion in them”,刻画出小钱德勒在家庭中感受到的冰冷与束缚。

另外,“couldnt”作为高量值的情态词反复出现,突出小钱德勒的个人情绪,如“he couldnt read. He couldnt do anything”,展现了小钱德勒在家庭中处处感到束缚的压抑心情。他开始考虑“could he not escape from his little house?”反问句中“could not”的使用,表现出他开始权衡逃离的可能性大小。然而,小钱德勒的人格决定了他的想法必然难以实现,因为他的所有想法都是建立在幻想之上的,如 “if he could only write a book”带来的假设暗示读者小钱德勒的想法不切实际,只想不做,实现可能性极小。

小钱德勒曾想与妻子做深入交流,他想读诗给妻子听,“but shyness had always held him back”,高量值的频率性情态词“always”的使用揭示了他的想法从未实现过,体现夫妻两人的隔阂。一个健康的家庭应当是充满温情的,通过对与家庭有关的情态系统的分析,展示给读者的却是冰冷、束缚、缺乏发情感交流的环境,揭示出家庭层面的情感瘫痪。

五、结语

本文利用Antcont软件对《一片浮云》全文中的情态词进行提取,并按照量值、含义、涉及主题的不同进行分类,从社会、朋友、家庭这三个不同层面对乔伊斯展现的主题进行考察。在社会层面,小钱德勒缺乏安全感,缺乏实现梦想的机会,社会价值无从实现,造成人在社会层面的情感瘫痪;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情态系统显示出的二人权力的不对等显示出朋友之间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平等的朋友关系无从存续,导致友情瘫痪。最后,在家庭中,归一性的使用显示出冰冷、束缚感,结合小钱德勒在家庭中使用的情态词,分析出家庭环境的情感沟通缺失的瘫痪状态。小钱德勒的梦想贯穿他与社会、家庭、朋友三方面的互动中,三个层面上的瘫痪注定了梦想的瘫痪。本文通过情态系统揭示出《一片浮云》中的情感瘫痪主题是由社会中的情感瘫痪加上朋友之间、家庭中的情感瘫痪共同构成、共同作用的,为欣赏、研究乔伊斯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戴煒栋.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33-163.

[3]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臧海芳.《一朵浮云》下的人性观照——关于“小钱德勒”的人物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