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行业型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实践研究

2019-02-16张凤英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职教集团产教融合新时代

张凤英

摘    要: 职业教育实行集团化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与有效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亮点,正逐步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名片。本文以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阐述牵头院校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依托职教集团的探索与深度实践,为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案例和模板。

关键词: 职教集团    产教融合    新时代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组建的各级各类职教集团有1406个,已覆盖除西藏自治区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90%以上的高职院校、100多个行业部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新时代行业型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概述

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形成,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目的的教育团体。组成主体主要有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六大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行合作,进一步推进教育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加快推进行业职业教育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高度整合及充分共享,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行业型职教集团是以行业内知名职业院校为牵头单位,以专业为纽带,由同一行业的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单位,以契约形式构建的以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为目的多元、开放型联合体。

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产教融合引领高职院校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显著成绩。新时代的产教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直接关乎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与人才强国建设。“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的关键核心。新时代,行业型职教集团内,企业和院校应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是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人”和“社会人”的两大主力源。

二、新时代行业型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实践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地处赣南,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坚持开放办学,整合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探索集团化办学,方能办好职业教育。基于这样一种共识,学校主动融入行业、对接企业、连接政府、牵手院校,于2012年11月牵头组建了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立以来,学校精准定位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集团化办学方面进行了创新与改革,为助推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及江西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

集团现有成员单位136家,其中院校16所、企业91家、政府行业及科研单位29家。集团形成了理事会与常务理事会、秘书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与创新及就业平台建设四个工作委员会“一处两会四委”的组织架构。其中,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下设林业技术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4个;集团制定出台了《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管理办法》等20余个文件制度;利用集团官网、QQ群、简报等形式畅通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以成员交流、高峰论坛、校企晚会等活动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成果,搭建了企业、学校师生共赢发展的合作平台。

六年来,集团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共赢”理念,以契约为保证、以项目为纽带,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教、学、训、研、服、创为主要内容,强化校政行企研的合作,充分发挥集团优质资源集聚、整合效应,积极探索了林业“三定向”、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及产业学院等合作形式,逐步形成了“一目标两依托四融合两共享”(即“以培养高素质生态建设人才,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依托行业助推苏区振兴发展、依托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课程融合、新师资融合、设施融合、文化融合,共享实习就业平台与共享科技成果,简称“1242”)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一)以培养高素质生态建设人才,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

结合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行业人才需求、赣南苏区社会经济现状等实际情况,集团院校将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苏区精神和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生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满足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全面推进全省农、林行业与职业院校的融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更好地融入及助推苏区振兴、江西省“生态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支持。

如集团理事长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率先示范,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十余年的生态文明教育,以环境化心、课程化知、实践化行的三化育人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2009年,学校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高职的想法,以“和为生、行为态”为指导思想,加强了宏观顶层设计,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率先形成了《生态校园建设标准》,美化了校园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解决了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2012年,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出台并实施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标准》,全面开设了生态文明必修课,通过课程教学等平台,系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解决了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的问题;2013年,学校率先建立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规范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生态文明实践,助力资源调查、产业扶贫、生态修复和乡村旅游等,形成了生态文明社会服務实践体系,使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解决了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问题。

十余年来,学校近两万名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毕业生生态文明素养平均分从2015年的80.35分上升到2017年的85.46分。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

(二)依托行业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集团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发挥了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培养艰苦行业短缺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功能,在人才培养、新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升级、科研成果共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如针对赣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招生难、教学安排难、就业难”问题,林业系统专业人才严重断层,集团院校自2011年开展“以产治学、由产至教”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一是以“定编”为纽带,在全国率先实行林业类专业人才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三定向”培养,解决区域林业类人才的“进口难”和学校培养的林业人才“出口难”问题;二是依托集团,探索“以产治学、由产至教”的人才培养路径,即根据生产任务安排学习任务,根据生产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林业生产季节性要求,调整课程安排顺序,形成遵循林业生产规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解决林业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实践与生产季节性需求不符的问题;三是由“定编”延展为“定岗”,构建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林业技术专业以定编为纽带的三定向人才培养,推广到以定岗为纽带的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托集团平台,“产学研用”相结合,解决林业新技术、新方法未能融入教学过程的问题。

五年来,集团林业类专业人才“三定向”培养覆盖了江西省87个市区县,培养人数年均达796人,91.3%的毕业生在一年内就成长为单位的骨干技术人员,较短时间内缓解了林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为苏区振兴发展、江西绿色崛起和南方生态屏障建设保护做出了贡献。

(三)依托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项目研究这一纽带,以推动成员院校产学研用工作为目的,集团加强成员间的联系,将院校的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校、政、行、企共建研究中心、共享实验室等,拓展平台催生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结合企业发展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助推本地企业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如集团院校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本着立足赣州、服务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辐射江西乃至全国的目标,与集团成员南康家具协会、汇明家具集团及江西自由王国家具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紧紧围绕中国(中部)家具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以复合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历与技能并重的人才,为本地区家具业由“低成本加工型”向“自主品牌型”转变做好家具行业人力资源支撑,为中国中部(南康)家具产业基地发展提供人才库与智力库,促进中国(中国)家具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产教深度融合精准育人培养模式——“四融合两共享”。

为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不适应,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融合等问题,集团以契约为保证、以项目为纽带,明晰确立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提出“四融合两分享”集团人才培养理念。依托集团平台,强化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创新课程融合、设施融合、师资融合、文化融合,共享实习就业与科技成果,进一步实现了“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参与办学”融入教学一线,实现教學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巩固了利益纽带,推进了合作育人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融合、课程融合、设施融合及文化融合的创新实施,打造了“职业化”课程开发、“工学融合”实训、师资培养平台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四大”平台。企业与集团内学院(学校)共享就业平台与科研成果,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出口与企业人才需求及时对接问题,并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应用型科技成果,实现学校科研与企业成果应用的有效转化。

如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以3A景区为依托,以活动实践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契机,以企业文化为特色,搭建了校企物质文化融合平台、校企制度文化融合机制、校企行为文化融合渠道及校企精神文化融合核心。赋予鲁班文化以时代精神,校行企共建的鲁班家具学院以“校园益企秀”“设计师说”等校企文化活动为载体,强化“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培养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将企业文化理念、信心价值观等重要产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将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与学校校训、校规结合,构建了可以感知的鲁班文化载体,将鲁班文化的内涵融入教学,将鲁班文化的精神纳入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创新、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精神,逐步形成了“求实、求新、求活”为特征的鲁班文化。校企文化的融合为集团“坚韧、务实、创新”为核心内涵的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共享科技成果方面,集团院校以自身专业群为纽带,发挥行业优势,通过科研合作平台,校企协同开展一系列项目研究,并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成员间技术成果的共享。如集团成员江西省森防局、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解决当前省内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问题,共同申报的“松材线虫病防控关键技术和集成与示范”项目获批为江西科技重大项目。

参考文献:

[1]张祺午.职教集团化办学现状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2]汪忠武.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3]牛士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4).

[4]蔡彬.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07).

[5]金志芳等.“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职业,2017(01).

猜你喜欢

职教集团产教融合新时代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