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村落旅游文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9-02-16叶青
叶青
摘 要: 古村落乡村旅游已成为近年来浙江旅游发展的生力军,并已从粗放式发展进入精致发展的阶段。在精致发展阶段,旅游文化的发掘是凸显古村落旅游特色的主要因素。但是旅游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需要着力破除。旅游文化元素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而不同,才能为古村落旅游发展注入无限动力。
关键词: 古村落旅游 文化发展 文化特色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发源地的浙江,古村落旅游开发已成为近年来浙江旅游发展的新生动力,既是浙江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发展旅游经济,以第三产业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又是对“两山”理论的深入实践。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古村落因处于山区、丘陵的地理环境中,大多依山傍水,四季分明,风景优美,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满足了人们对大自然美的追求,也满足了人们在快速的城市发展中对返璞归真情怀的追求。近年来古村落乡村旅游得以如火如荼发展,但在经历了吃、住、游等方面的饱和开发后,遇到了发展瓶颈,特别需要以文化内涵提升村落旅游品牌,以文化表现力丰富旅游内容,以文化珍馐滋润游客内心。旅游文化在浙江古村落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浙江古村落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一)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
浙江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独具江南特色,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富有诗情画意,使游客联想到很多美好的诗句,诸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浙江古村落民居也多傍水而建,傍河道而筑,与周围复杂的水系环境和谐相处,往往沿河设计一条水街,通过水街上各式各样的石桥连接两岸居民。沿河的廊柱间往往设有长条凳,形成一条水榭长廊,既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纳凉休息,又可以供游客凭栏而坐,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风景。同时,临水的民宅多为院落式房屋,多组楼房形成一个宅院,宅院的高墙大门后有天井、厅堂、厢房、后院。
浙江古村落民居整体呈现出婉约的江南特色,体现了祖辈们生活的智慧,具有深厚的建筑文化底蕴。高低错落的建筑集群述说着建筑力学与美学的结合。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民居在各个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中得到重塑,各级政府部门、村民集体及村民个人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复并美化了古村落的民居建筑,改善了配套设施。游客在游览古村落时既能感受到祖辈们的生活和智慧,又能体会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理念。
浙江古村落民居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且具有传统特色,其中木制和砖瓦是被大量采用的材料,在廊檐、屋檐、窗、门栏中多存在一些石雕、砖雕造型和图案。这些雕花的纹饰无疑为古民居建筑增添了色彩,展现了古代工匠及民间手工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通过对雕花纹饰的重现,可以让游客视觉直观感受到古代对美学的崇尚。
此外,在古村落民居建筑文化的挖掘中,浙江古村落通过对一些历史人物故居宅院的重点修复,赋予古村落民居独特的意义,比如古代状元的宅院,古代被皇帝赐牌匾标榜孝义的宅院,古代象征忠贞的牌坊等。通过在宅院里举办橱窗展览的方式向游客述说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让游客感受忠孝节义,崇尚知识的美好传统文化。
(二)农耕文化的开发。
浙江古村落多以种植水稻为主,并多种植果树,农耕文化较为发达。对于古代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而言,人们大多靠天吃饭,大多数古村落会以祭祀的方式寄托美好愿望,祈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浙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气候环境,雨水丰沛,水稻一年种植两季。在丰收季节,人们多会举行庆祝丰收的仪式,表达五谷丰登的欢喜之情。
现代社会人们向城市聚集,密集居住在高楼小区,远离了农耕社会。粮食的种植多借助科学技术,产业化生产,人们对于粮食的种植过程逐渐陌生,多数中小学生已经没有机会接触到农业生产,甚至分不出水稻和麦子。在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让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耕生活,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活动,受到了很多游客的喜爱。游客们参与热情度高,参与种植粮食瓜果的各个过程,诸如整地、插秧、施肥、灌排水及收割采摘。在辛勤的劳作过程中,游客体验祖先崇尚自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农耕文化;感受在农耕活动中祖先制作和使用各种农具的智慧,也感恩于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带来五谷丰登的喜悦。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也是传承数千年的一种文化形态,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体现的哲学理念正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与当今提倡的和谐、环保的理念不谋而合。
浙江杭州良渚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2019年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展示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良好基地。良渚遗址真实展现了古代先民筑坝治水、发展农业的场景,还原了祖先辛勤劳作和收获的情景,使游客在参观游览时深刻体现到古代先民的生活艰辛、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此外,农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自然村落管理制度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理念贯穿其中,这些理念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三)民俗民風文化的发展。
浙江古村落民俗文化多种多样,民俗文化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浙江古村落环境优美,不乏种茶制茶,孕育了茶文化。饮茶从古村落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逐渐发展成具有规模影响的茶艺品茗文化。古村落茶农手工炒制的绿茶远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古村落之间的山间小路因驮运茶叶成了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古往今来,绿茶因其清新的口感广受人们喜爱,同时茶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唐代陆羽晚年避乱隐居于浙江苕溪村落,在亲自实践和悉心研究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茶学创始之作《茶经》,将普通的种茶制茶饮茶活动升格为茶文化,并发展出如今流行于日本的茶道。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纷纷前来茶叶故乡游览观赏,体验茶文化。在古村落旅游发展的进程中,茶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最初游客通过视觉、味觉感受茶文化,到如今举办多种互动活动,游客亲身参与制茶、泡茶、品茶,并体会茶艺茶道所传递的健康养生文化及慢工出细活的精致生活理念。
除了茶文化外,在古村落旅游发展中,越剧和舞狮也是重要的民俗民风。越剧发源于绍兴地区,通过表演艺术让游客感受柔情似水、婉转悠远的江南地方文化特色。越剧表演者的唱腔清丽婉转,十分擅长柔情,把江南韵味娓娓道出,游客往往能深刻体会烟雨江南的柔情似水。江南的美好风光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还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都随着清丽婉转的越剧浮现眼前。
舞狮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也深受游客的喜爱,近年来在乡村旅游中十分兴盛。舞狮表达的欢快的情绪容易激起游客的共鸣,既是人们庆祝节日,表达内心的一种文化艺术方式,又是一项健康的体育运动。
二、浙江古村落旅游文化发展的困境
(一)村落之间旅游文化相近,缺乏辨识度。
浙江诸多古村落之间地域相近,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大体相同,在乡村旅游开发时发展主题较为相近。乡村古民居建筑以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为特点;农耕文化发展以体验农耕生活,传承耕读文化为主。江南村落的民俗文化虽然存在地域差异但是差异并不明显,许多古村落的开发存在旅游文化复制现象,耕读文化与民俗文化节目也雷同。在旅游文化挖掘上如何寻找自身特色,将自身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趣味性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成为古村落旅游未来发展的主题。
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旅游者的需求逐渐发生变化。游客从粗放的村落旅游进入追求精致旅游的阶段,不仅要求古村落环境整洁,旅游设施完备,文化底蕴深厚,还要求旅游文化独特新奇,参与性与获得感强。古村落旅游文化若呈现千篇一律,千村共享同一文化的局面,游客难免产生视觉疲劳,很难让游客产生重游的想法,也很难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推广古村落文化。
(二)旅游文化过多由市场价值决定,失去本真。
古村落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形势下,村落之间在旅游客源的争夺上十分激烈,往往根据游客的最直接需求,例如吃、住,进行旅游开发。吃、住、游全方位开发,相对较为成熟,也收到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文化的挖掘产生经济效益慢,又因其雷同性高,吸引力有限,往往只停留在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挖掘上,如开发农耕农事活动项目,售卖文创产品,举办民俗活动等。产生经济效益周期漫长、效益微薄的文化挖掘十分局限,如民间手工艺传承,民间音乐传唱等已经处于绝迹的边缘。
村落旅游文化元素的发展需要时间和金钱的投入,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传承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情怀,不仅仅注重经济效益。一项技艺或者绝活的传承首先需要传承人,目前古村落中的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已离开古村落,技艺或者绝活面临着无人传承,即将失传的境地。此外,民俗文化的表演,农耕活动的设计都充满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导致游客体验感较差,造成一个获得文化体验需要金钱交换的尴尬局面。
(三)部分旅游文化感知困难,文化趣味性有待提高。
古村落中部分旅游文化很难与游客分享,与游客存在一定的距离感。针对古村落中的民居建筑文化,虽然目前通过民居宅院的主题设计比如状元府、宰相府等突出特点,吸引眼球,但是游客只能通过直观视觉游览感受,无法以其他形式体验如高科技的VR虚拟现实场景重现,历史人物角色扮演等。游客在感知文化的方式上一成不变,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枯燥乏味。
古村落文化的挖掘不仅要在文化范围上不断扩大,而且要在文化的感知方式上不断创新,增强文化趣味性,增强历史文化与游客的互动性,使游客获得旅游文化既便捷又感知独特,每一次体验都不尽相同且印象深刻。
三、挖掘古村落旅游文化元素的建议
(一)旅游文化多样性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
古村落在发展旅游文化时往往从民居建筑文化、农耕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挖掘。生活在浙江古村落的居民大部分是汉族,民俗文化基本相同,无法像云南等省呈现出多民族杂居,文化差异明显,特点突出的局面。加之浙江的古村落大多地域相近,无法呈现出地域文化差异明显的局面。古村落在旅游文化挖掘上需要统筹规划,发挥特长,找准定位,着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主题旅游文化。多个古村落之间呈现文化多样性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的局面。
各个古村落在文化发展上选择侧重点,例如以民居建筑为特色的村落应着力在民居建筑文化上深入挖掘,借助高科技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根据门窗雕花剪纸花;电脑设计窗花并制作门窗雕花等活动让民居建筑文化走入游客心中,让民居建筑文化不再束之高阁,也不再是游客通过走马观花来感受。
(二)旅游文化精致发展,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商业气息。
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古村落旅游文化的挖掘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代代相传是保障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方面。传统手工艺者、工匠等应受到社会的重视、得到古村落旅游发展的支持。文化带动旅游、文化服务旅游,旅游收入反哺文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文化被经济收入衡量,最终遭到淘汰。
旅游文化的精致发展也是广大游客的心理诉求。在全域旅游高度发展的时代,游客已经亲身感受到粗放的乡村旅游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吃住游购,无法达到通过旅游增强文化意识,以文化充实内心的目的。旅游文化的挖掘需要沉淀,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商业气息。
(三)培育文化传承人,传递文化遗产,凸显文化特色。
浙江古村落原住居民正逐步减少,更多的是外来开发旅游的商家,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逐渐流失。古村落的旅游发展中,文化遗产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工匠、文化传承人都是宝贵的资源。培育新的文化传承人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支撑,也需要更多财政资源支持。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是传统的传承方式,如今商业浪潮冲击下的浙江古村落,师傅很难再找到徒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学校、旅游机构共同努力,探究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就业方式,使文化传承人在有一定社会地位、一定经济保障的前提下潜心研究文化,提高技能,创造出比祖辈更辉煌更灿烂的艺术。文化传承人进入学校系统学习,既能提高手工艺或者独门绝活的技藝又能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服务旅游行业,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浙江古村落的旅游文化发展注入文化传承人的新鲜血液后,将更富潜力,文化的挖掘与发展将更加专业。古村落的文化特色将在文化传承人的继承下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魏雅姝.特色小镇旅游文化元素深度开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1):19.
[2]朱晓彤.精准扶贫背景下对乡村旅游文化保护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19(10):1-3.
[3]莫利民.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9(10):53-54.
[4]何佩雯.文化品牌助推乡村建设——以云南大理州诺邓、浉河村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5):69-71.
[5]韩宸辰.传统村落旅游文化资源智能整合模型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12):72-79.
[6]金国勇.浅析浙江古村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以长濂古村旅游文化项目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5(8):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