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2019-02-16李晓华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反思

李晓华

摘    要: 由于国学经典课程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时间不长,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状态、教师的态度与方法等都存在问题,面临挑战。为了推动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学有效地完成,学校要予以重视,固定课程,统一教材; 教师要强化教学情感,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要加强认识,端正学习态度。

关键词: 国学经典教学    高等院校    教学反思

国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的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国学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国学经典课程逐渐进入高等院校。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发展至今,这门课程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现存问题入手,不断进行反思和探索,从而为高等院校国学经典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国学经典课程,既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新时期我国大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总的来说,由于国学经典课程开设时间不长,一些高等院校近年才开设,目前在全国各高等院校覆盖面并不广泛,尚无更多可资借鉴的教学范式,这给该课程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课程设置中,目前还没有正式明确的规定,国学教育应该出现在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很多高等院校并不是很重视这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没有专门开设这样一门课程;部分院校涉及国学经典教育,但课程是不固定的,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教材,教学内容随意,任由任课教师自由决定,这些任课老师在进行国学经典授课的同时,还肩负着其他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时间、精力和经验相对不足;学校通常也没有给学生指定对应的书目和参考书。

(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状态。国学经典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文理科都有,一些学生是被迫、被动或是盲目地选择这门课程,只想凑够学分,应付了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学生认为,国学跟自己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工作毫不相关,实在没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学习,还不如多学些实际技能或学好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以便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有些学生深受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认为古人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与今天的社会背景、现实生活相隔太远,它们太过迂腐、过时或无用,所以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心态,勉强选修这门课程。

一些学生不是出于兴趣、爱好和内在的需求,也不是自愿、主动地学习,而是在上述实用性、功利性与现实性的思想指导下被动接受,所以他们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经常迟到、早退、旷课、请假,虽然坐在教室,但心不在焉地听讲,不会主动思考与学习,或在这门课的课堂上学习其他课程,或者索性玩手机、睡觉。平时上课懒散、被动,从不預习、复习,一旦考察、考试则突击一番或网上百度答案,不费脑力、不加思索地照样抄来。由于不能正确看待国学经典课程,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动力未被激发出来,因此,一些学生的整个学习处于被动、消极状态。教学过程本应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的‘参与不应该是被动的、被给予的、被要求的或受条件驱使的,而应该是参与者主动发起的、自愿的、平等互动的行为”[1]。学生既不愿意,又不能主动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其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态度与方法。教师对其教授国学经典课程的态度和方法无疑影响课堂质量与课堂效果。如果教师不重视这门课程,将其视作一门边缘化课程来对待,投入其中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会比其他课程少。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不主动参与,上课懒散,考试应付,常降低教师的教学期待与热情,教师教授这门课的热情不高,常常上课传授知识,下课收包走人,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与期待,更不会课后交流、答疑,师生关系淡漠。

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国学经典课程,不愿花时间和精力用心备课和设计课堂,因此一些教师在教授国学经典课程时教学方式十分单一、呆板,他们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灌输为主,不引导、启发,较少提问,忽略学生国学素养的提升、情感的培养与审美熏陶。朱光潜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2]即便是一位有专业能力、有教学水平的教师,如果不愿主动引导、启发学生,没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使国学经典在精神上和心灵深处真正对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不能达到“‘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这一教育目的,这样的课堂难以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况且,这里面还存在教师自身国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二、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学的重新定位与改进

以上对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做了简要的分析,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对高等院校国学经典的教学应该如何重新定位并予以改进?

(一)学校予以重视,固定课程,统一教材。高等院校本身是传承和发展国学经典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十分重要与必要,一方面大学生本身素质水平较高,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能力普遍强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国学经典。另一方面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语言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这正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院校应该对这门课程予以充分的重视,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教材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各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必修或选修的方式开设国学经典课程,系统、有序地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其次,高等院校要广纳贤士,打造精良的国学经典教育队伍,同时提供进修培训机会,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3]。最后,高等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师资力量,编写教材,同时为学生列出对应的书目和参考书。

(二)教师强化教学情感,改进教学方法。担任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师应该强化对这门课的教学期待与热情,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认真对待,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心备课和设计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思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具体而言:

1.课堂提问与小组讨论

国学经典都是古代先贤的著作,年代久远,且多为文言文,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倦怠感和乏味感,如果仍沿袭古老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形式,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听课兴趣不大,更不会主动地思考和吸收,所以可适当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完成知识的吸收与转化。比如讲课时可提出一个“人性本善还是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成后让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评论、补充和总结。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完成。

2.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然而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却运用得不多。国学经典中的许多篇目都十分抽象,对学生的想象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用图片为学生展示“关关雎鸠”的美好,用音乐为学生展示“琴瑟和鸣”的和谐、用视频为学生展示“蹇叔哭师”的场景,那么不仅会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从中更好地体会国学经典之美,而且可促使他们更深刻地感悟国学思想的精髓,使他们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3.QQ和微信引入教学

QQ和微信是当前较为流行的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覆盖率极高。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一点,经常通过QQ和微信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则不仅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这样可以在课堂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自行设计一些讨论题,发布在学习群里,要求学生在群内以语音或者文字形式进行发言。这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长的不足,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表达,增强自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4.学生活动中增加国学教育元素

国学经典课程可进一步向课外延伸,与学生处、团委协调,在学生活动中增加国学教育元素。比如社团活动中增加经典诵读、乐器表演、书法、礼仪表演等,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无疑更受学生的欢迎;也可举办国学知识竞賽之类的活动,通过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国学知识,起到课堂教学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学生加强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学校和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首先,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国学热”的兴起和“孔子学院”在海外遍布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次,国学经典著作在“修身养性”方面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既提供给大学生思维方式、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包含人生的境界与修养,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最后,国学经典中所蕴藏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国学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国学经典如《周易》《道德经》《庄子》《论语》等是中国最古老的智慧,虽则古老,却历久弥新,一直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今天人们的许多言行、思想,学生大都耳熟能详,但未必知道其来历出处,通过学习中国古老文化的源头,了解这些言行、思想丰富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反观现实生活,明白生活实践与国学智慧其实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只有真切感受到国学经典的人生智慧、积极意义和无穷魅力,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动力才会被激发出来,学习态度才会端正,才会主动、积极地接受和理解国学经典。

三、结语

高等院校开设国学经典课程,一方面能使大学生深入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通过向我国大学生渗透传统道德和社会思想,促使其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能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推动国学经典教学顺利而有效地完成,这既是新时代大学生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新时期我国大力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入手,不断进行反思和探索,为教学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路径,让这门课程真正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琦,杜蕾.参与式学习的本土适应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2]朱光潜.谈修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7.

[3]钱婉约.关于在大学中文学科中加强国学经典教学的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8(4).

[4]于亭.当代中国高等“国学”教育建设之省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教学反思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