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若诚戏剧翻译风格的译者行为批评

2019-02-16袁凝忆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袁凝忆

摘    要: 由于戏剧翻译具有复杂性与跨领域性,戏剧翻译研究一直是一个冷门的研究领域,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才开始逐渐对此深入研究。英若诚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演员和话剧导演,他翻译的戏剧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观众热烈的反响。本文借助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连续统评价模式,以英若诚汉译本《推销员之死》为例,对其戏剧翻译风格进行探析,更好地欣赏英若诚先生译本的精彩之处,并借助其翻译成功之处给戏剧翻译实践带来启发。

关键词: 翻译风格    英若诚    戏剧翻译    《推销员之死》

1.引言

纵观中外翻译史,最早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英国著名翻译家泰特勒,他在《论翻译的原理》中(1970)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性质一致;(3)译文与原文同样流畅。其中“风格一致”原则便可视为翻译风格研究的开始。“翻译上的风格论关注的中心是原语风格意义的所在,以及在对原语的风格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译文风格对原语风格的‘适应性(adaptability),也可以说研究的不仅是原语的风格表现手段,还包括如何使译文在与原语的对应中力求在风格表现上做到‘恰如其分(appropriateness)”(禹一奇,2009)。翻译虽然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但译者无法不顾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创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翻译风格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戏剧翻译风格的研究更是存在很大的空白。“风格之于人,犹情操之于人,这就是所谓‘风格即人”(禹一奇,2009)。因此,研究译者的翻译风格有利于培养译者主体性,提高译者的翻译修养和水平,追求更高的翻译境界,从而为翻译发展带来新启发。

2.英若诚戏剧翻译风格研究

戏剧是“综合艺术的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常专指话剧”(夏征农,1989)。戏剧是一种兼具文学性和舞台性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翻译如同戏剧创作一样,译者既要保证剧本的文学性,又要考虑剧本的舞台性,给戏剧翻译增添了极大的难度。英若诚是我国著名的演员、翻译家和话剧导演,他翻译的戏剧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观众热烈的反响。其翻译的作品主要有《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茶馆》《家》《哗变》《芭芭拉上校》等。2003年12月英若诚先生逝世后,国内对英若诚戏剧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刘晓晨(2010)从其话剧英译本《家》探讨了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魏思超(2012)指出:“影响英若诚翻译剧本风格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剧本本身的特点;(2)译者素质,比如翻译能力、翻译水平等;(3)外部因素,比如所属剧院的风格;(4)观众的构成等。”董海雅(2014)以其话剧英译本《茶馆》《家》《狗儿爷涅槃》为例探析戏剧翻译观与翻译风格。英若诚从戏剧表演和观众欣赏的角度,总结戏剧翻译实践中的得与失,提出了“口语化和简练是戏剧翻译中必须首先考虑的原则”,并且“在翻译剧本的时候,一定要弄清任务在此时此刻语言背后的‘动作性是什么”,同时他还认为“保持人物的生动活泼的性格远非一件容易事”(英若诚,1999)。因此,从英若诚翻译理论中梳理出来的语言口语化、简练化、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其戏剧翻译风格的重要特征。

3.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概述

“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主体地位在翻译领域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译者本身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研究译者,首先要分清楚“翻译内”和“翻译外”,“翻译内”指的是翻译内部因素及研究,主要再现的是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的问题,因此可称为“语言内”;“翻译外”指的是翻译外部因素及研究,主要涉及的是社会上的、环境上的问题,因此可成为“语言外”(周领顺,2014)。在行为批评的视域下,对译者的研究回归了理性。译者行为批评在社会研究的范式下消解了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主体与结构间的二元对立(周领顺,2014)。“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是为了对译者行为进行描写性评价而建构的。在运用该模式评价译者行为时需要考虑“求真”和“务实”两个方面。“求真”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語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周领顺,2014)。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将对翻译产生直接的影响。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兼顾翻译内和翻译外的研究,是一个全面性的批评理论。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是以译者行为为中心并在翻译内将译者看作语言性凸显的语言人,在翻译外将译者看作社会性凸显的社会人两者结合的研究(周领顺,2014)。在“求真—务实”的连续评价模式中,译者要做的不只是字面符号的转换,更要走入实际社会,理解社会的需要。译者不仅要考虑译文对原文的“求真度”,还要探讨对社会的“务实度”,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掌握合理度。戏剧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未被解决却长期受到忽视的研究领域,将译者行为批评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这一动态的评价模式运用到戏剧翻译领域,考察戏剧中译者行为的“求真度”“务实度”,将有助于深化译者对戏剧翻译本质与译者主体性等相关问题的认识,推动戏剧翻译实践的发展。

4.《推销员之死》翻译风格的译者行为批评探析

4.1“译内效果”与求真度

“戏剧艺术的舞台性决定了戏剧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决定了戏剧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译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在忠实于原作,并考虑功能对等的基础上,尽量再现戏剧原作的舞台口语化风格,即台词的诗意化、艺术化、生活化和性格化特征,让受众从译语获得原语同样的效果”(黎昌抱,2008)。1945年,英若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他在大学期间加入学生话剧协会,同时开始了自己的翻译生涯。在翻译出许多成功的戏剧作品之前,英若诚参与演出过许多经典名剧,是中国老一辈演员中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作为“语言人”,他的英文十分标准地道,美国音、澳洲音、黑人音及俚语都谙熟于心,为他翻译戏剧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剧作家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没有其他文体的作家手段多,他们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几乎只有一种,即通过台词表达,因此戏剧语言一定要具有性格化特征。要求每个人物的语言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职业、经历等特点,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朱明圣,2006)。《推销员之死》原剧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的纽约,台词中不乏许多中下层社会的土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英若诚大胆运用了不少相应的北京土语,凸显人物个性,让观众感受到相应的原剧效果。

例1:Willy: Ah, youre counting your chickens again.

威利:嗨,又是八字没一撇儿就想发财。

例2:Willy: I got nothin to give him, Charley, I m clean, I m clean.

威利:我没的可给你,查利,我穷得当当的,一个子儿没有。

在例1中,“counting your chickens”来自英语谚语“Count ones chicken before they are hatched”,意为“蛋未孵先数雏”,比喻盲目乐观。此处比夫想要去找奥利弗借钱,威利听后大喜,觉得自己的儿子要用这笔钱干出一番大事业,然而听见比夫说他还没有见着奥利弗,于是威利便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英若诚将这一英语谚语翻译成“八字没一撇儿”这一非常口语化的词语,突出了戏剧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戏剧语言能够体现强烈的时代和地方特色,正是这种时代和地方特色才能将观众带入观赏的境界。在例2中,“穷得当当的”“一个子儿”都是地道的北京俗语,英若诚如此翻译生动而贴切,是向原文“求真”的表现,既贴近观众又增强故事情节的衔接性与连贯性,达到译者追求的舞台效果。

在戏剧中,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都是通过人物对白表现的,因此戏剧语言动作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剧本中的台词不能只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更要表现行动的目的和要求。具有动作性的语言不仅能表达角色对白下的行动倾向,还能与动作连同塑造人物个性,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戏剧翻译过程中将原剧本语言的动作性翻译出来并非易事。

例3:Willy: Oh, Ill knock em dead next week.

威利:那时,下礼拜我要把他们全打趴下。

例4:Stanley: Sure, in the front there youre in the middle of all kinds of noise. Whenever you got a party, Mr. Loman, you just tell me and Ill put you back here.

斯坦利:没错儿,前头那块儿吵得厉害。往后不管什么时候您要请客,洛曼先生,给我个话,咱们就在这儿办。

例3中原文场景是威利在自说自话,想要在销量上超过其他推销员,于是说“Ill knock em dead”,此处英若诚并没有把原文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换成了十分口语化和动作化的词 “打趴下”,具有强烈的意动性,同时表现出了中下阶层推销员威利盲目自大的性格特点。例4中 “in the middle of all kinds of noise”是一个名词短语,英若诚将其转换成了动词短语“吵得厉害”,如此翻译使台词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动作性。

4.2“译外效果”与务实度

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务实度主要表现在“译外效果”上:“一是在译文上,具体反映为译文(包括一定单位内的创作)靠近社会需求的合理度;二是在译者行为上,具体反映为译者在翻译外向社会靠近的务实努力”(周领顺,2014)。戏剧剧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可表演性。对于演员来说,台词必须口语化和简练化;对于观众来说,台词要简洁易懂,入耳动听。因此,这就要求戏剧翻译不但要“求真”,还要兼顾“务实”,要将戏剧的舞台效果放在首位。

“翻译戏剧承载着沟通人类不同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戏剧翻译研究不能离开戏剧及其表演体系,也不能离开戏剧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任晓霏,2008)。英若诚的戏剧翻译活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尤为集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的年代,此时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吸引着许多中国青年,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同时希望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英若诚就是这些中国青年中的一分子。他不辱使命,以深厚的汉英语言功底和戏剧表演方面的造诣,使每一个译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社会人”,英若诚在翻译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翻译风格,使受众效果与舞台效果达到最佳,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戏剧表演中,台词稍纵即逝,观众往往来不及细细品味,因此戏剧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一部戏剧作品的演出时间通常只有两、三个小时,要将完整的故事情节及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传达出清楚的信息,必然要求戏剧语言简洁生动、铿锵有力。英若诚先生从观众角度出发,以“务实”为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着重语言的口语化和简洁化,使人物对白朗朗上口、自然流畅,达到很好的舞台效果与译外效果。

例5:Willy: Sure. Certain men just don t get started till later in life.

威利:有些人就是大器晚成嘛。

例6:Linda: Theres a little attachment on the end of it. I knew right away. And sure enough, on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heater theres a new little nipple on the gas pipe.

林達:管子的一头安着个接个儿。我一看就明白了。他打算用煤气自杀。

例5中英若诚抓住汉语偏重四字结构的特点,将“just don t get started till later in life”翻译成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大器晚成”,读起来简洁明了。例6的场景是威利的妻子林达想要调节儿子比夫与威利的矛盾,便把她发现威利想要自杀的秘密告诉比夫。此处英若诚并未将原文林达描述威利想要自杀的迹象完全直译过来,而是意译为“他打算用煤气自杀”,省去了无关紧要、不影响剧情的内容,使台词不仅简洁明了,而且传达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例7: His Son:“Its nine oclock, Bulova watch time. So I have to sleep.”

儿子:“九点钟了。按照标准时间,我该睡觉了。”

例8:Willy:“Thats why I thank Almighty God youre both built like Adonises.”

威利:“所以,我感谢上帝,你们俩都长得美男子似的。”

例7中提到的Bulova是一个美国的钟表品牌,中文译名为宝路华。由于《推销员之死》被搬上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时间为二十世纪末,此时宝路华还未进入中国市场,许多中国人并不了解这个钟表品牌,而且这个陌生的名词在话剧中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英若诚为了不给观众带来认知上的负担,将这一名词省略不译。例8中的“Adonises”为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阿多尼斯,以长相俊美而闻名,此处英若诚考虑到中国观众对此的接受度,并未将其译出,很好地保障了舞台效果。

5.结语

“‘求真是‘务实的基础,‘求真是译者在翻译性质约束下语言性的本能反应,这是建立在对翻译基本属性(基本层)和译者属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周领顺, 2014)。“求真”与“务实”处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的两端,因此译者必须明确“求真”与“务实”并非互相对立的极端,而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统,译者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掌握一个合理的度。英若诚先生集译者、导演和话剧演员于一身,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他以保证剧本“口语化”为务实目的,充分考虑受众效果和舞台效果,同时尽可能保持剧本的原意,使剧本适合舞台演出,并最终获得成功。他的翻译行为符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求真与务实之间合理度的把握,其戏剧译本堪称话剧翻译中的佳作和典范。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 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A]. Bassnett & Lefevere(eds.).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ranslation[C] .Cleved 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8.

[2]陈丕.“可表演性”的“守”与“弃”——苏珊·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剖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05):90-95.

[3]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4]刘海林.操纵论视角下英若诚译作《推销员之死》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5]刘琴.从目的论角度看戏剧翻译——以英若诚的《推销员之死》中译本为例[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6]刘云虹.译者行为与翻译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评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5.

[7]任晓霏.登場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夏征农.辞海(缩印版)[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9]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0]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1]周领顺.“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J].外语研究,2016(4).

[12]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3]朱明胜.活的语言英若诚翻译中外戏剧作品的特色[J].中国戏剧,2006(11):54-56.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