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方剂十六味流气饮源流考

2019-02-16邰丽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朱丹溪验方秘方

邰丽媛,崔 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十六味流气饮,又名秘传十六味流气饮,亦名内补散、前十味托里散,是一张外科经典名方。本方由人参、当归、官桂、川芎、防风、白芷、桔梗、黄芪、炙甘草、厚朴、木香、白芍药、槟榔、乌药、枳壳、紫苏十六味药物组成,《证治准绳·疡医》用其治疗“无名恶肿、痈疽等症”[1]。

现代多用于治疗甲状腺、乳腺疾患。当前对该方的研究不多,且仅限于现代临床研究,为最大程度挖掘本方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必要对十六味流气饮的源流及应用进行梳理。

1 十六味流气饮组方雏形

十六味流气饮,亦名内补散。《备急千金要方》[2]载内补散,治疗痈疽发背已溃,功用排脓生肉,由当归、桂心、人参、川芎、厚朴、防风、炙甘草、白芷、桔梗组成,与十六味流气饮组成一致。

2 十六味流气饮出处考

有研究者认为,十六味流气饮最早见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3],然据文献考证,十六味流气饮的出现应早于明代。

2.1 《急救仙方》 此书撰者未详,约成书于北宋(一说1278年),本书原为道教弟子抄录若干方书总汇而成,现存《四库全书》本和《道藏》本两个版本。

《四库》本共6卷,系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的《永乐大典》的辑佚本,内容有发背、疔疮、眼科、痔证、杂疮与杂证的一些治疗方剂。清代藏书家丁丙,辑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其内容为四库经典中卷帙不多、篇幅不大的医籍,《急救仙方》就在其中。刊于光绪四年(1878年)。《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中存有十六味流气饮。

《道藏》本共11卷,卷1~5为妇产科药方,卷6~7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卷8为治疔疮方,卷9为治痔疮方,卷10~11为《上清紫庭追痨仙方论》。卷8、9与《四库》本同。《道藏》本无十六味流气饮。

从《四库》本与《道藏》本目录及内容的对比来看,十六味流气饮所在《四库》本发背一卷,是整理《四库全书》的馆臣误从《永乐大典》中辑录,非《急救仙方》原书内容[4]。经文献考证,此卷内容与《仙传外科秘方》第8卷、第9卷相合,十六味流气饮即存在于第8卷中。据杨东方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与〈四库全书·医家类〉》记载,《急救仙方》中的十六味流气饮源自明代《永乐大典》,而不是成书于宋代的《急救仙方》原书。

2.2 《玉机微义》 《玉机微义·卷十五疮疡门》[5]亦载十六味流气饮。本书成书于1368年,作者徐用诚,刘纯续增。《四库全书提要》中记载“用诚原本,名医学折衷,分中风、痿、伤风、痰饮、滞下……破伤风、损伤,十七类。纯以其条例未备,又益以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厥、瘅、妇人、小儿,三十三类。始该今名”[6]。故十六味流气饮所在的“疮疡门”为刘纯续增部分,成书于1396年的《玉机微义》,不是十六味流气饮的最早出处。

2.3 《仙传外科秘方》《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仙传外科秘方》《仙传外科集验方》[7]《秘传外科方》[8]三书均流传于世,对其考证如下:

《仙传外科秘方》,又名《仙传外科集验方》,11卷,收录于《正统道藏》太平部。元代杨清叟撰写,元末明初赵宜真集录,刊于1378年[9]。书成后,杨清叟将书稿交给吴宁极,其子转授西平善观李先生,赵宜真从李先生处得到《外科集验方》。此《外科集验方》仅一帙[10]。《仙传外科集验方》是否就是刘渊然在序中提到的《外科集验方》一帙。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合为三帙,三十卷”。一帙10卷,与11卷的《仙传外科集验方》差别不大。除卷数外,尚无从考证。

《仙传外科秘方》卷1总论痈疽发背及内服荣卫返魂汤的加减法;卷2~4重点论温、热、凉性三个外用药方的用法及其他外科通用方;卷5~7为治痈疽、疗疮、擦病、咽喉、疯狗咬经验方;卷8~9再论痈疽、发背、疗疮的证治,并附有图形;卷10~11为急救及妇科、儿科的杂病治法及方药。十六味流气饮收录于第8卷中。

《秘传外科方》赵宜真存,《中国医籍考》第4卷有渊然道人序:“此方吾师得于庐陵荣可萧先生,与前方外科别为一脉,弗及类刊”。在序中提到,渊然道人遵照师父赵宜真的嘱托,已将李先生相授的《外科集验方》刊行于世。《秘传外科方》得自庐陵荣可萧,与《外科集验方》由分为两支,对证用药,附有痈疽图谱,方便理解。遇到好的版本,意欲与众人分享,遂将《济急仙方》一并镌刻刊行。此处提到《秘传外科方》与《外科集验方》一脉两支。

明代洪武版存有《仙传外科集验方》与《秘传外科方》,二书均有目录,不分卷次。其内容,道藏版中书名为《仙传外科秘方》,无目录,分为11卷,卷1~卷7与洪武版《仙传外科集验方》相同,卷8和卷9与《秘传外科方》相同,卷10、卷11洪武版脱[11]。

十六味流气饮存在于《仙传外科秘方》第8卷和《秘传外科方》中,内容无差异。

《仙传外科集验方》《仙传外科秘方》《秘传外科方》三书同源,由于流传问题书名混乱,《仙传外科秘方》原书11卷,据现存洪武版整理发现,《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二者在内容上与《仙传外科秘方》完全一致。故十六味流气饮最早出现在元代杨清叟撰写的《仙传外科秘方》。

3 十六味流气饮流传

3.1 兴起于元代 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中十六味流气饮主要治疗痈疽、发背、乳痈、脚痛诸般恶疮疖。原文记载,本方起效甚速,“毒未成速散,已成即溃,败脓自出,恶肉自去。服此药后,疼痛顿减,此当用之,非常有验”加减法详实,“不退,加白茯苓、白术(煨)、熟地黄;不进饮食,加宿砂、香附子;痛,加乳香、没药;水不干,加贝母、知母;疮不穿,加皂角刺;咳嗽,加陈皮、半夏(汤洗七次)、杏仁(姜五片煎);大便秘,加大黄、枳壳;小便不利,加麦门冬、车前子、木通、灯草”。

且注重服用方法,“总为细末,每一服五六钱重,用酒调服。不饮酒者,木香汤下,米汤亦可。”“五毒不识而坐收疡医者,十全之功,尚以气不和,多用气药为主;血不和,多以血药为主”,此方组方精妙,所用药有发散风毒、调理气血、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等效。

服用时间上亦有分别,将药末用水一盏半,葱白一根,煎至七分,加酒一呷。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立见神效。

《玉机微义》中十六味流气饮有按语“此表里气血药也,复以疏风助阳之剂,世俗多用之。故收入。非脉之洪缓沉迟紧细者,不宜用此。每见外科诸家载此,往往不分经络脉证,不具时宜,但云化毒消肿,有云不退者,加以补气血之药,盖又使人不能无疑也。用者当触类而长之可矣。” 十六味流气饮亦于汪机的《外科理例》中出现,明确指出此方出自丹溪。故此为朱丹溪之言无疑。《玉机微义》的作者徐用诚(彦纯)、刘纯同私淑朱丹溪,汪机亦私淑朱丹溪,此段疑出自《外科精要发挥》。《外科精要发挥》一书虽已亡佚,但从朱丹溪对十六味流气饮的按语来看,十六味流气饮在元代已经开始兴起。

3.2 明代广泛应用 在明代初中期,十六味流气饮主要治疗无名恶肿、痈疽等证。《普济方》用以作痈疽脓血散去后的血气调理。《医学正传》[12]用以治疗乳岩,或加青皮一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服。李梴《医学入门》十六味流气饮治疗病种广泛,小儿痘疹余毒之虚证加附子,痈疽之辛温发热,劳伤郁怒者,瘿瘤初起者,乳痈之郁怒者,男子乳病之肝肾两虚痰凝者,肺痈者,人面疮,消渴脱疽挟气者,流注实证者。十六味流气饮在朝鲜经典医著《东医宝鉴》[13]中出现8次,分别治疗痈疽五发证郁怒者,五脏痈疽证,无名恶肿等疾,痰注之处发而实者,瘿瘤初起者,女子乳岩及男子乳疾。其中7次引自《医学入门》,可见《医学入门》对朝鲜影响之深远。明以前医籍尤其是明代医籍传入朝鲜,经过朝鲜医家在治疗中不断实践和摸索,促使朝鲜医学的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14]。

十六味流气饮治疗乳岩较早出现在明代龚延贤的《万病回春》[15],指出乳岩的病因、症状、病机及治疗方法。“妇人乳岩,始有核肿,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年方成疮。初便宜多服疏气行血之药,须情思如意则可愈。如成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脓水浸淫胸腹,气攻疼痛。用五灰膏去蠹肉,生新肉,渐渐收敛。此疾多生于忧郁积忿,中年妇人。未破者,方可治;成疮者,终不可治。宜服十六味流气饮”[16]。《云林神彀》中十六味流气饮治疗吹乳、乳痈有殊效[17]。

随着十六味流气饮应用逐渐广泛,朱丹溪提出的注意事项也逐步引起明代医家的重视。除《玉机微义》《外科理例》外,《古今医统大全》《证治准绳》同样将朱丹溪对十六味流气饮应用按语收录。在《证治准绳》十六味流气饮下亦有按语:“凡治疮疡,不审元气虚实,病在表里,便服败毒、流气等药,必有失误。盖败毒散发表药也,果有表症,止宜一二服,多则元气损,毒愈盛,虽有人参亦莫能补。流气饮耗血药也,果气结胸满,只宜二三服,多则血反致败,虽有芎归亦难倚仗。丹溪曰:此不系膏粱丹毒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也。”据《证治准绳》之按语,十六味流气饮是治疗疮疡初起之表证,病机为虚劳气郁,多服有耗血之弊。

十六味流气饮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细化,《简明医彀》用以治疗生于膝上或臂间人面疮,因一切恚怒气结而致的流注。《(痘疹)生民切要》用以治疗痘疹之毒流于三阴,肿发四肢,手腕膝肿。据明代初中期文献记载:十六味流气饮治疗病种极大丰富,影响日益广泛。

3.3 清代日臻完善 清代出现的医书大量保存了十六味流气饮的论述,基本或遵从《医学入门》,或依龚延贤之说,或遵丹溪之言。以《杂病源流犀烛》[18]记述最多。十六味流气饮流传到日本,多用于治疗乳岩,《幼科证治大全》按丹溪之用法,治疗痘后余毒,气流于阴阳脾经,而痈发四肢,手腕并膝膑而肿痛,并指出此方出于《外科集验》。

日本医家把十六味流气饮的应用外延扩大,并留有医案。《续名家方选》有治疗嗝噎反胃经验介绍,凡反胃证在男子,用十六味流气饮合六君子汤;在女子则用十六味流气饮合正气天香汤。此方至妙。《北山医案》记载治疗下疳疮毒验案一则。林氏患疮毒下疳,愈后肢体弱,两腿紧痛,缺盆肩井左右发数十块,或溃或愈。脉动而弱。初诊十六味流气饮加木瓜,四诊而愈。据文献考证,至清代,十六味流气饮迅速在国外传播,并有医案保留下来。

4 现代研究

十六味流气饮在日本应用较为广泛,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近代日本医家多用十六味流气饮针对性治疗甲状腺、乳腺疾患。

在我国,十六味流气饮的临床研究不多,但仍有一定进展。针对气郁引起的顽固性肿物(甲状腺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乳腺增生病,颈部淋巴结肿)有良好疗效[19]。十六味流气饮辅助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能够明显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0]。内服十六味流气饮与外敷香地饼(木香、生地为末,陈醋调敷患处)合用,能够有效提高妇人乳房肿块治愈率,降低复发率[21]。韩旭教授从气滞的角度论治冠心病,用十六味流气饮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取得显著疗效[22]。

根据现代文献研究,十六味流气饮在国内应用较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

5 小结

十六味流气饮从道教中传出,收录在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中,雏形为《备急千金要方》内补散。在流传过程中,朱丹溪、李梴、龚延贤等元明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广泛应用本方,不断扩大治疗范围,并对日本、朝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方组方严谨巧妙,人参、黄芪、防风、炙甘草补气,当归、白芍、川芎、官桂补血,紫苏、厚朴、枳壳、木香、槟榔、乌药行气,白芷、桔梗散结,临床应用凡辨证为虚劳气郁者,皆可酌情用之。由于各种原因,十六味流气饮未得到国内医家重视,希望本研究能够使千古名方发挥其价值。

猜你喜欢

朱丹溪验方秘方
秘方
朱丹溪拜师
一张秘方
柳河东三历死撰述验方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甘肃:三个“验方”筑健康屏障
寻找酒秘方
杜鹃花验方
端午节熏药渣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