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宁“600”惠明茶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

2019-02-16刘建平潘慕华沈凤妍

茶叶 2019年3期
关键词:景宁白化茶园

刘建平 潘慕华 沈凤妍

(1.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 2.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3.景宁畲族自治县科学技术协会,景宁 323500)

景宁县地处浙南山区,境内山清水秀,溪流纵横,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贯穿境内,生态环境优异,森林覆盖率达81.09%。海拔在600以上的茶区气候温暖湿润,夏季多雷雨天气,雨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雨后早晨茶山云雾缭绕,阳光穿过浓厚云层,折射形成漫射光,有利于提高茶叶的自然品质,故将其称为景宁“600”。景宁“600”茶区以香灰土为主,土质疏松,透气性良好,内含有机质丰富,为生产出品质优异的惠明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目前,景宁县海拔在600以上茶区主要有东坑镇、澄照乡、鹤溪街道、红星街道、郑坑乡、大均乡、梧桐乡、标溪乡、鸬鹚乡、雁溪乡等10个乡镇。

景宁“600”茶园基地90%是梯级山地茶园,通风透光性能好,天然的优异环境,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息,有效抑制了病虫害的繁殖,为生态茶园建设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但也存在茶园立地条件差,交通不便,管理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制约因素,要做大做强景宁“600”茶产业,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景宁山区气候、土壤和生态优势,打造景宁“600”特色精品名茶。依靠科技进步,推行茶园管理机械化,降低成本,实现节本提质增效,使景宁“600”惠明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富民的支柱产业。

1 产业现状

1.1 景宁“600”惠明茶产业建设初具成效

景宁县经过政府长期扶持,建成了以敕木山系为核心,以东坑镇为重点,以沙川高山产业带为主导的 “600”惠明茶生态产业区,分布于东坑镇、澄照乡、鹤溪街道、郑坑乡、梧桐乡、标溪乡等10个乡镇45个行政村,目前,景宁“600”茶园总面积42600多亩,总产量1700多吨,总产值达29900万元。全县从事“600”茶叶生产经营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5家,规范性茶叶初制加工厂40个;建成“养羊控草”生态茶园示范基地795亩,推行管理新模式,引进种羊及繁殖→圈格放养→食草→控草监测→排泄物回收利用→茶园施肥→提质增效的技术线路,成本降低34.5%,实现了节本增效。推广“600”生态茶园机器除草技术,在东坑镇深洋村、何村、桃源村;澄照乡的三石村、际头村;鹤溪街道惠明寺村、敕木山村;桐乡乡角耳湾村、高演村;郑坑乡柳山村等建成25个示范基地,全面应用机器除草技术,推广面积达3910亩。

1.2 “600”惠明茶公共品牌建设初具成效

景宁县农业主管部门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战略决策,将景宁“600”惠明茶品牌建设列入重要工作,制定出台品牌扶持政策,强化“丽水山耕+景宁600惠明茶”母子品牌运作,促进茶产品向旅游地商品转化。并完善市场准入门槛和品牌标准,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实现品牌使用规范化。组织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加各类茶博会,在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举行产品推荐会,提高了景宁“600”惠明茶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1.3 景宁白化茶树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景宁“600”惠明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景宁县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技术研究,在景宁白化茶树品种繁育、种植栽培管理、加工工艺技术创新、白化茶园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创新成果,并将成果成功应用于景宁白化茶产业化推广应用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惠明白茶产品实现了提质增收,平均市场价达4000~5000元/千克,产品在国内市场量价齐增,年增长率在18%以上,市场竞争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由于景宁惠明白茶产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喜爱,种植景宁白化茶树品种经济效益可观,景宁县掀起了种植发展景宁白化茶树良种的热潮,近年来,景宁县新造基地面积年均达2700亩,涌现了一大批生产经营主体,景宁雾里香茶叶专业合作社新造基地420多亩,景宁香香茶叶专业合作社、景宁志光茶业专业合作社、景宁启贵家庭农场等一大批主体新建了100亩以上连片基地。

2 存在问题

2.1 景宁“600”茶园经营主体能力薄弱,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发展,留守农村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以中老年农民为主,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茶园科技生产技术,茶园管理粗放,平均亩产值低,经济效益差。全县42600亩茶园中小农户所占比重达60%左右,这些主体经营茶园的能力弱,制约了景宁“600”茶园产业化的发展。同时,景宁县农村外出人员多,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资源逐年减少,劳务工资大幅提高。而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开发缺乏劳动力,生产成本逐年增加,效益降低,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2.2 立地条件差,生产成本高

景宁“600”茶园以山地为主,茶树覆盖面小,土地利用率低,基地交通条件落后,茶园生产管理费工费时,成本高。

2.3 加工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品质差距较大

景宁“600”惠明茶加工主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浙江奇尔茶业有限公司、景宁惠明茶业有限公司、景宁香香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规模化茶企,企业有自主茶叶品牌,加工厂房通过SC认证,加工设备齐全配套,产品品质可靠稳定;二是以景宁澄照茶叶专业合作社、景宁蔡克水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中小规模加工企业,茶叶以销往松阳茶叶市场为主,加工的茶叶根据收购商的需要进行生产,干茶外形不统一。少数个体加工户,刚刚从事茶叶加工生产,厂房简易,设备不配套,加工标准不严,工艺水平较为落后。上述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景宁“600”惠明茶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市场影响力较低。

2.4 茶叶营销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销售环节薄弱,产品售价低

景宁县“600”惠明茶营销队伍不健全,缺少专业营销人员,现有的茶叶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茶叶销售渠道单一。景宁县茶叶龙头企业,实行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模式,干茶主要通过外地茶叶经销商和专卖店等渠道销售,企业销售自有基地产品处于饱和状态,带动农户营销能力不强;景宁中小茶企及加工户主要依托松阳茶叶市场销售,产品价格受制于收购商,在销售定价方面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产品定价话语权,经济效益差;全县多数茶农以销售鲜叶为主,茶青主要靠县内茶叶加工企业及周边县的茶商收购。

2.5 景宁“600”惠明茶生产企业规模小,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乏力

景宁多数茶企生产规模小,年销售产值达上千万元的企业极少,多数企业产品结构类同,产品缺乏特异性,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投入资金少,市场知明度不高,产品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后劲不足。

3 景宁“600”惠明茶今后产业发展对策

3.1 引进劳动力资源,解决景宁采茶难问题突出的茶产业发展瓶颈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建设和农村人口的转移,留守农村的劳动力逐年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茶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茶叶采摘需要更多采茶工。当前农村劳力减少和茶产业规模扩大两者矛盾突出,为了使景宁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制定补助政策,对企业引进的外地采摘工给予适当补助,以缓解本县采茶工短缺问题。

3.2 建立服务组织,强化生态茶园建设

以景宁“600”茶园生态防控系统建设为基础,制定生态茶园创建补助政策,通过申报、考核、评审,认定“600”生态茶园等级名次,对不同等级生态茶园给予适当补助,使景宁县茶园实行生态化管理, 标准化建设, 全面提升惠明茶自然品质, 打响“生态”牌。

景宁“600”惠明茶基地以山地茶园为主,与丘陵平地茶园相比,茶园单产较低,茶叶生产要取得效益,必须立足“600”生态条件,建设高标准的生态茶园基地。一是政府要创造条件促进茶园管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对茶园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力争全县规模茶园病虫害实现统一防治,切实做好农药的减量合理使用。二是利用500至800米中、高海拔区域生产的茶叶自然品质独特优异的区位优势,加大对全县该区域闲置土地的开发力度,引进工商资本,进一步扩大优质基地的规模。三是建设景宁“600”茶园生态防控系统:利用景宁“600”山地茶园通风性好,不利于病虫害繁殖生息的特点,结合多施有机肥、适时修剪、施用菌肥等措施,提高茶树抗病虫性;开展茶园养羊控草、机械除草等杂草综合防治工作,建成景宁“600”惠明茶产业带,把畲乡景宁的生态环境优势转换成惠明茶的品质优势,以生态茶园建设来推动景宁县“600”惠明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3 培育景宁“600”惠明茶加工主体,提升制作工艺科技水平

目前,景宁县中小茶企加工水平较低,东坑镇、九龙、渤海镇等茶产业发展滞后区域缺乏加工队伍和厂房、机器设备,农户以销售鲜叶为主。政府要着力解决新建厂房批地难及茶厂电力设施备置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大新工艺、新技术培训,在产业发展滞后区域培育一批从事茶叶初加工的技术骨干队伍,解决边远茶区农户买茶青难问题。

3.4 强化营销,拓展景宁“600”惠明茶销售市场

“600”惠明茶产品氨基酸含量高,干茶香高持久,产品特色明显。根据其品质特点,在开拓市场时,该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主要为南京、苏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收入人群。在拓展景宁“600”惠明茶销售市场时进行调查与分析,确定1至2个城市作为主攻目标,整合项目资金进行全方位推广宣传。在确定目标城市后通过电视广告、产品推介会、品尝会、开设销售窗口等一系列综合举措来开拓惠明茶销售市场。政府加大对企业拓展营销市场的补助持扶力度,对茶企在政府规定的目标城市开设专卖店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对加盟惠明茶的经销商给予适当补助。

3.5 茶旅融合发展,建设景宁“600”惠明茶产业带避暑度假区

依托惠明寺禅茶文化园建设,把千年惠明茶、千年古刹惠明寺及畲族文化、禅茶文化融合发展,在敕木山系及东坑至深洋的“600”惠明茶产业带,围绕茶主题、依托茶文化,以茶基地为载体,结合古村落特点,建设一批茶主题的高山避暑度假村。按照“茶园建生态景点;茶厂改造提升为茶休闲体验馆;古村落建成高山避暑度假村”的茶旅融合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出适合景宁“600”惠明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3.6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化宣传,打造景宁 “600”惠明茶品牌

要做大做强景宁“600”惠明茶品牌,必须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聘请专业团队对品牌建设进行谋划运作。整合项目资金,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合力打造惠明品牌的新局面,才能将景宁品种资源优势、产地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景宁“600”惠明茶品牌才能做大做强。

3.6.1整合项目资金,强化景宁“600”惠明茶品牌建设 要做大做强景宁“600”农产品品牌,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惠明茶是景宁农村农业的主导产业,要振兴景宁乡村经济,实现产业富民,必须把惠明茶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由政府组织开展惠明品牌的宣传,品牌推荐等一系列工作,在惠明茶主销城市加大平面广告与视媒体广告投入[3-4]。在景宁县城、风景旅游区、乡镇民宿、高速入口等加强对景宁“600”惠明茶的宣传,让外来人员进入景宁,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惠明茶文化氛围,品尝到优质的惠明茶,留下独特惠明,品质超群的深刻印象。

3.6.2发挥景宁白化茶树自然品质优势,打造景宁“600”惠明茶差异化特色品牌 景宁白化茶树品种,尤其是景白2号,白化性状优异,白化期长,鲜叶内含物质丰富而独特,白化期间芽叶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酚氨比更趋合理[5-6]。所制干茶香高持久,滋味鲜爽甘醇,具有蛋黄香,形成其独特优异品质。同时,用景宁白化茶品种鲜叶原料结合新工艺加工的条型惠明白茶,冲泡后芽叶成朵,叶底玉白,直立杯中,观赏性强,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广大高端消费者的青睐。

景宁县现已发展的景白系列白化茶基地规模位于全省前列,品种自然品质优异,用其鲜叶原料加工的惠明白茶产品特异性明显,经济效益高,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为景宁县做大做强 “600”惠明茶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景宁白化茶园
融合上下文的残差门卷积实体抽取
景宁县畲乡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景宁木兰资源调查与保护
茶园飘香
运用红外相机技术首次记录白化小麂
白化黄喉拟水龟人工培育研究①
最严重白化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景宁金钟雪梨种质资源调查与后续利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