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理论中西汇通浅谈
2019-02-16李晓阳
李晓阳
1★西安市中医院,中国 陕西 西安,710021。
扶阳理论是传统医学重要的学术流派。笔者为提高临床疗效,十分关注扶阳理论相关进展及临床实践。经学习扶阳理论并临床门诊印证数载,扶阳之法应用得当的确疗效肯定。有其事必有其理,探究扶阳派思想本源及其背后机理有助于明理与实践,拟以本文述己浅见求教各位同道。
1.扶阳概念中医基础探微
以个人浅见,中医概念定义不清的先天不足,限制了学科进展与交流。扶阳理论定义也是如此。其“扶”之意,解读为扶助辅佐之意,从《说文解字》以降未曾异议,但扶阳理论所述之“阳”的内涵外延演变解读不清,导致其理论根基争议至今不息。
阴阳学说其基本概念之“阳”就是相对“阴”而存在的两分法结果之一。如果就此层面而言,《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乃是至理名言。虽然依据人体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单纯扶阳就可“阳主阴从”,使阳气功能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阴精生成的间接逻辑尚可自圆其说,但其中难免有偷换概念嫌疑。在此层面单纯强调扶阳,必然易失之偏颇,授人以柄,令人诟病。
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源于气一元论,进而两分划为两仪(阴阳),三分而后有万物。就每一人为划分而言,均是对事物机理或现象总结模拟之思辨模型尔。但因每一层面划分境界不同,每层概念之间内涵外延必然有所不同。尤其阴阳之概念内涵外延各层不同,更须深究。
所谓扶阳之阳,究竟是第二层面分为阴阳之阳?抑或是阴阳划分之前一层面之所谓“元阳”“真阳”,是扶阳派理论能否稳定立足的分水岭。
如就二分阴阳之阳来说,二者属于同一系统内部的划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必然需要相互配合,互根互用,相互制约,不可过于强调二者之一。就此而论,所谓单论扶阳而忽视养阴,必然有失偏颇。如过度强调阳生阴长,阳主阴从,扶阳即可养阴而言,总觉不够直接了当,切中肯綮,不免为人诟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论断在前,温、补二法各有所依,不可偏废尔。
如就第一层面之元阳来说,为后天阴阳化生之源,后天阴阳化生皆赖于此阳气之发挥。郑钦安坎卦诗云“万物根基从此立,生生化化沐时中”便是此意。其《坎卦解》中“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1]火神派所扶之阳,即此真阳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阳,亦当为此尔。此阳气为人体受纳转化体外物质能量信息之本源。此阳气充足,则后天纳化水谷精微转化为后天阴阳气血精津液之能充分,五脏六腑机能正常,经络通行无碍,内部气升水布火降血下如常,机体内外出入顺畅,生机勃勃,有精充气足神完之内外征象。
就此而言,扶阳之法以扶此真阳为目标,理论根基稳固,无可置疑之处。
2.扶阳理论中西汇通浅解
医学是应用学科,受认识论的影响。采用不同认识方法综合分析同一事物,能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对研究对象得出更加清晰完整的结论。
2.1 系统论观点
以系统论观点看待,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具备多层次多渠道内部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通过对人体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进行评估,推理判断其内部情况的过程,就是医学临床诊断;通过输入各种物质能量信息对此复杂系统的失衡进行调节就是治疗。无论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概莫能外。由于人体所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经常是经过内部多重调节与转化之后的间接结果,所以诊断治疗时也必须要考虑到其内部运行机制,方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扶阳理论之所以成立的系统论基础。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论断,完整的阐述了所有稳定存在的系统必须有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同时也必须与外部更大系统进行顺畅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就此层面看来,人体作为温血动物,能维持恒定体温及正常发挥各项生理机能,必然需要通过摄入一定量及合适比例的物质能量及介质,并在一定的调控机制下对产热和散热进行调节才能维持系统稳定。能否恒定产生足够的热量并敷布至所有生理结构并保持产热与散热平衡,是人体这一系统能否存在的重要前提条件。扶阳派医家重视人体阳气的正常生产与敷布,对此系统失衡状态总结出温阳(产热)、通阳(热量的敷布及散热)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恢复人体功能,正是对此生理病理现象的中医语言描述与解析,是符合系统论认识的正确解读。
2.2 六经气化学派观点
以吴雄志教授解读中医六经气化学派观点来看,少阴、太阳负责人体产热、散热协调而调节寒热,太阴、阳明负责人体水分的摄入运化含量调节润燥,少阳、厥阴负责人体气机升降及阳气升降、水液的通畅运行[2]。人体通过三对参数综合而调节人体各项机能处理的平衡与稳定。由此引而论之,所谓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或六淫,也是内外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程度及相关因素的表述。人体以内部产热散热为动力的阳气,需以水分为介质传递热量散布周身,内部产热散热与水分多寡(润燥)的协调发挥,使人体处于相对平衡的稳态,谓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从这个层面来讲,扶阳派的温阳化气行水模式自然有其合理性。
2.3 现代医学观点
以现代医学研究,人体系统大致以内分泌、神经系统、免疫三大全身系统来调节消化、呼吸、循环、运动、泌尿、生殖等功能系统的兴奋抑制,从而控制人体代谢的水平,进而适应周围自然及社会环境变化。其中,内分泌系统负责整体机能的长期慢速调节,神经系统负责人体机能的快速反应过程。
例如就人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消化系统,是人体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的直接通道,消化系统摄入的食物中能量水分的比例,摄入后消化吸收代谢转化能力的高低,是人体代谢水平的直接主导系统,但其功能发挥却受神经内分泌调节控制。
研究证实肾阳虚的发生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性腺、甲状腺、肾上腺)不同层次的功能紊乱相关[3],其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进一步研究证明温补肾阳药是直接提高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 从而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的受抑状态, 说明肾阳虚证的调控中心定位于下丘脑, 而且涵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4]。
人体各项代谢机能的正常发挥,受肾上腺皮质与髓质功能的协调调节。其中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控制人体糖、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代谢水平,脱氢表雄酮控制人体性激素调节的启动与基础水平,盐皮质激素则控制人体的水电解质代谢。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会增加食欲,促使个体摄入更多食物以满足合成代谢需要。其功能控制人体有形物质摄入的含量与比例,以合成代谢调节为主,类似于中医体系的“阴成形”功能。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人体各项机能应激状况下的兴奋调节作用为主,通过调动人体机能应对外界应激状况为主,以通过分解代谢转化或激发人体机能为主,类似于中医的“阳化气”功能。肾上腺髓质、皮质功能的协调发挥,是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的常态的物质基础。其中肾上腺机能可归结为先天之“坎水”,而肾上腺髓质则是其“坎中一阳”,也正是扶阳派所重视的真阳所在。扶阳派所扶之阳,从这一层面兴奋整体机能,而外界摄入的食物水分等二层面的有形之阴在此一阳充足温煦鼓动之下,转化为周身气血精津液而通行全身,从而维持人体各项机能。
人体直接的代谢调节中枢似以甲状腺功能为主,例如甲亢、甲减是代谢亢进与抑制的表现。甲亢主要症状有易激动、失眠烦躁、消瘦、怕热、多汗[5],是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是“阳化气”功能的亢进、精神兴奋过度及各种分解代谢过度旺盛的表现;甲减则以畏寒、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少汗症状为主[5],是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是代谢产物堆积的“阴成形”过度表现。无论表现为“阳化气”“阴成形”的何种状态,都是阴阳两分后的二的层面的结果,其背后都是更深层面代谢调节机能下降的结果。如果以二层面治疗阳化气过度的思路,理应采取滋阴清热之法,但临床多难获效;对于甲低,从太阴、少阴甚至厥阴层面理解是典型的寒化夹饮,扶阳派温阳化饮本是正法,自不必论。笔者治疗甲亢过程中应用潜阳封髓丹类方以温阳潜降之法治疗,原有兴奋过度情况随之缓解,其背后机理正在于从一的层面扶阳而达成的结果。
3.小结
因此,如若仅从二的层面进行扶阳治疗,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弊。从一的层面进行扶阳治疗,配合合适的用药技巧与方案,是从本质上激发并提高人体自身修复机能的王道正法。
中医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东西方文化分别对人类身心健康研究的结果,由于研究对象一致,研究目的相同,虽然表述各有差异,从二的层面似乎有阴阳之不同,但从一的层面看来,都是为人类健康福祉奋斗的学科,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吴雄志教授“医无中西,存乎一心”实乃高层次的医学扶阳大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