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吹剡溪 茶香飘万里
——嵊州茶叶产业在改革开放路上编织锦绣华章

2019-02-16汪新贵

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龙井茶嵊州市名茶

汪新贵

(嵊州市农林局,浙江 嵊州 312400)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嵊州,一个注定与茶相爱相生的地方。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嵊州茶叶产业,实施了“品牌+政策”发展战略,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运用精湛的采制工艺,形成了以中国驰名商标“皇帝”牌珠茶为代表的出口茶品牌和以浙江省十大名茶“越乡龙井”为代表的名优茶品牌,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珠茶生产、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产地;先后获得了“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国家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 中国珠茶出口基地县”、“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强县”等多项荣誉。

嵊州茶叶产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和主要做法具体如下:

1 放开经营,精制茶活力骤增

20世纪70年代末,在计划经济统购统销下,嵊县只有两家茶厂,分别为嵊县三界茶厂和嵊县茶场茶厂,其中嵊县三界茶厂是当时全国专业生产各级平绿珠茶的最大厂家。在上世纪80年代,年产量达9000余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1984年,以嵊县三界茶厂主产的天坛牌特级珠茶荣获国际金奖。

80年代初,随着集体茶园承包到户,茶农对茶园精心管理,初制茶产量不断增加。到90年代初,茶叶放开经营,嵊州精制茶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嵊州华发出口茶厂为代表的一批精制茶厂迅速崛起。到1998年,全市精制茶厂达39家,年加工出口珠茶2万余吨,销售收入2.75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比70年代翻了一番。

1999年6月,浙江省三界茶厂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获得绿茶自营进出口权。此后,浙江华发出口茶厂、嵊州市大鹏茶厂等企业也相继获得了茶叶自营进出口权。2017年底,全市拥有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企业9家。全市精制茶产业活力充盈。2003—2006年,嵊州市出台发展精制茶产业政策,鼓励农业企业跨国创办公司、设办事处,每新创办一家并有经营业绩的,分别给予3万元和1万元的补助;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自营出口,对当年新增部分给予奖励。2008年,嵊州市精制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有大小精制茶厂130余家,年加工出口珠茶5.5万吨,出口额5000多万美元,税收2800万元;产品畅销西北非、南亚、中亚、独联体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嵊州市大鹏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以及“皇帝”、“鹏宇”、“春力”等出口珠茶品牌走红市场。2002年, 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被农业部评为 级农业重点 ,该公司拥有的“皇帝”牌商标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

在精制茶产业的带动下,嵊州市茶业企业、嵊州茶农个人开始到市外承包经营茶园。2005年,市政府为推动精制茶产业持续发展,出台了激励政策,凡在市外承包经营茶园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的补助5万元。当年在周边县市和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新增承包茶园面积达到8万亩。目前,嵊州茶农在市外承包经营茶园面积达38万亩,相当于两个嵊州市的茶园面积。

随着市内精制茶厂数量的增长,为确保精制茶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内部联合,维护行业合法权益,推动行业整体发展,2001年3月,在浙江省三界茶厂成立了浙江省珠茶商会。2004年4月,为保护市珠茶声誉,规范行业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茶叶质量检测工作会议,会上,各精制茶厂与市政府签订了质量承诺书,出口珠茶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近年来,在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质量抽检中合格率达100%。

2012年,绍兴市商检局提出要求精制茶厂必须在2013年底前通过QS认证,部分硬件较差的精制茶厂在本次整治中淘汰,最终64家精制茶厂通过QS认证。2017年12月,嵊州市二办出台了《嵊州市制茶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全面改造”的总体原则,通过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等方式,推进制茶企业由燃煤改造成电能、天然气、生物质 等清洁能源,实现制茶企业绿色清洁生产。2018年6月底前,53家精制茶厂完成改造,11家企业淘汰,精制茶厂的硬件设施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

2 培育品牌,精品名茶流光溢彩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市场名优茶需求量不断增加,嵊州市根据市场变化,在坚持精制茶生产的同时,响应浙江省农业厅关于恢复传统名茶的倡导,恢复了“泉岗辉白”生产。1985年,县林业局茶叶股承担“嵊县名茶创制”课题,在全县展开名茶生产培训和开发,经过三年创制实践,相继开发出了“金钟茶”、“宣家岗茶”、“舜皇云尖”等21只名茶[1-3]。嵊州市名茶生产步入发展快车道。1996年,全市名茶产量达到1500吨,产值1.23亿元。“舜皇云尖”获省茶叶学会第一、二、三届斗茶会冠军,获1991年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名茶新秀称号;“泉岗辉白”获第七、八、九届省一类名茶称号,被授予浙江省名茶证书,“桂岩雾尖”获第二届全国农交会金奖,2001年获“浙江名茶”称号。

1998年,嵊州市政府提出“ 打响一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方针,经过对商标的征集、筛选、专家论证,最后确定“越乡龙井”作为嵊州市龙井茶的区域公用品牌,由嵊州市越乡茶业有限公司注册“越乡”商标。经过十年的培育,在省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由于“越乡”商标所有权属公司,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商标使用权与所有权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推进嵊州名茶产业的发展,2008年市财政出资200万元收购了“越乡”商标,由嵊州市越乡名茶协会注册,与嵊州市林业局林产品品牌建设办公室一起负责越乡龙井品牌的管理。从此,嵊州市龙井茶有了统一品牌-“越乡龙井”。

二十年来,“越乡龙井”经过创建、培育、壮大、提升,以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嫩黄、香高味醇、鲜爽耐泡著称,深受消费者和茶叶专家的青睐,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乡龙井”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区域名牌农产品,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多次国内外名茶评比金奖等诸多荣誉。在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达25.28亿元,名列前茅。

3 政策引领,嵊州茶业香飘万里

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通过政策引领,强化科学管理,不仅提升了嵊州茶叶产业,致富广大茶农,而且使嵊州茶业以优质、优品、优艺在市场上独领风骚,走俏国内,远销海外。

面对茶叶市场发展形势,嵊州经过科学分析,把打响“越乡龙井”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抓手,推出了整合品牌、提高品质、强化推介、规范经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3.1 重抓扶持,发展生产

2009年嵊州市制定了《越乡龙井品牌规划方案》,2010年制订了《嵊州市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出台了《嵊州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每年,市政府都会出台政策,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2009年,“越乡龙井”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后,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从当年起每三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越乡龙井”品牌建设,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品牌推介、市场拓展等。

3.2 重抓良种,夯实基础

1983年以来,嵊州市先后引进了迎霜、龙井43、龙井长叶、乌牛早等20余只茶树良种,通过小面积试种、比较筛选,确定龙井43、乌牛早作为嵊州市的主栽品种在全市推广。1986年,在崇仁镇应桂岩村进行了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的试验并取得成功,1990年起形成规模,1999年贵门乡金银坞村建立起了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目前,全市建有良种繁育面积20公顷,年出圃茶苗5000万株,除自种外,茶苗外调遍及江苏、陕西、广西、安徽等省。到2017年,全市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9800公顷,形成了以嵊州市黄泽明山茶场全国茶叶标准园、崇仁民胜省级现代茶叶示范区、贵门乡茶场浙江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等十大良种茶示范基地。嵊州市3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3.3 重抓科技,支撑产业

市、镇(乡)、村三级茶叶技术推广体系日益健全,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技大师制度。聘请陈宗懋院士为嵊州市茶叶产业顾问,在华发茶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在黄泽明山茶场建立国内首个院士级科研基地。在嵊州市茶场建立了中茶所嵊州综合实验基地,为中茶所唯一的所外实验基地。茶保健品、抹茶等茶深加工产品已投入生产。19家茶机企业通过农机鉴定,年销售茶机5000台,居全省第一。1996年嵊州市叶峰茶业有限公司研制成功首台6CM-43型针扁茶两用炒制机,嵊州市民胜茶机厂第一家申请全自动炒茶机国家专利,茶农钱争光成功研发微型采茶机。2015年,在全省龙井茶机械炒制大赛中评出的5家金奖茶机嵊州占3家。嵊州的茶机研发、龙井茶炒制技术走在全省前列。

3.4 重抓培训,提高品质

嵊州市十分重视龙井茶炒制技艺的普及与提高。199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9届越乡龙井炒制大赛,通过获奖选手的传、帮、带,培训了众多炒茶能手,提高了整体制作技艺,保证了越乡龙井茶品质。2013年,绍兴评出五星级炒茶能手5名嵊州选手占4名。2014年,浙江省评出龙井茶十大炒制能手嵊州占3席。2018年,在全省龙井茶手工炒制争霸赛中,嵊州选手包揽前三名,赢得“龙井茶,嵊州炒”的美誉。2004年,越乡龙井炒茶王陈国仁在中法国际茶文化节上作了龙井茶现场炒制表演,高超的龙井茶炒制技艺赢得外国友人赞誉。“越乡龙井炒制大赛”被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评为“中国优秀茶事”。

3.5 重抓龙头,引领行业

2006年,嵊州市委出台了[2006]13号《中共嵊州市委 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文件,对茶叶相关企业、市场,按当年生产经营所上缴的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全额补助。为扶优扶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008年补助政策作了调整,对当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茶叶相关企业、市场,按当年生产经营所上缴的地方留成部分予以补助,该政策一直延续到2014年。通过连续的政策扶持,企业的经营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现有茶叶规模企业6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自营进出口权企业9家。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核心。

3.6 重抓市场,培育品牌

组织茶企到上海、山东、河北、山西等目标市场举办越乡龙井专场推介会20多次,参加全国性重点茶博会42次。承办全国茶园替代农药示范现场会、茶科技与茶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国际性活动6次,承办绿茶产业转型升级论坛等全省性活动5次。嵊州市组建了一支茶文化表演队伍,创作并编排了一台《双越飘香》茶文艺节目,以越剧为载体推介越乡龙井。目前,已在全国开设越乡龙井直销窗口2000多家、专卖店200家;在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立专柜400家,开设网店50多家。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山东市场,年销售龙井茶2500多吨,约占山东龙井茶销量的42%。在互联网+时代,实现“电商、微商、店商”三商融合营销,不断拓展茶业的市场销售途径和渠道。2015年,“越乡龙井”在福建东南大宗商品交易所现货上市,成为龙井茶类首只上市品牌。

3.7 重抓管理,提升品牌

为使越乡龙井生产、经营和管理有章可循,嵊州市先后制订了《越乡茶》省级地方标准、《无公害茶》地方标准、《茶叶生产技术规程》,茶叶企业还制订了企业标准。随着形势的发展对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使标准更符合生产实际。为加强对品牌的有效管理,嵊州市越乡名茶协会又制订了《越乡商标管理办法》、《越乡龙井包装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采用“越乡”+企业商标即“母子商标”的形式对龙井茶品牌进行整合,实行“品牌、包装、标准、标识、宣传、监管”六统一的行业管理。目前,全市2/3的龙井茶企业品牌已整合到“越乡”品牌中,品牌效应显现。此外,坚持从源头抓好茶叶质量。在茶叶主产区农资商店设立茶树用药专柜,在主要茶叶基地设立禁用农药警示牌,推广使用最新高效低毒新农药,推广使用茶叶食品专用袋,开展无公害茶、有机茶认证。通过建立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监督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品牌形象。

中国茶乡千千万,嵊州茶香非一般;改革开放春风起,剡茶品牌远扬帆。嵊州正在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奋进的路上砥砺向前。

猜你喜欢

龙井茶嵊州市名茶
奖品风波
妈妈说
嵊州市优秀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杭州龙井茶园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千岛玉叶龙井茶的生产实践与品牌发展思考
北京春茶节安徽名茶推介会暨中信太平观止杯斗茶大赛评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