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岩茶“丛”和“枞”名称使用规范及韩语翻译

2019-04-19陈丹妮

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异体字岩茶武夷

陈丹妮

(1.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2.韩国礼茶学研究所,全罗北道 益山 54887;3.韩国圆光大学 礼茶学科,全罗北道 益山 54887)

1 武夷岩中“cong”字中韩研究现状

中国在2001年的《“丛”、“枞”辨》[1],随后2002年《单丛茶“丛”“樅”辩》[2]和2009年《“丛”字与“枞”字不可通用》[3]及2016年《岩韵》[4],共计四篇不足千余字短文进行过初步探讨,说明“cong”字的混用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但遗憾的是,武夷山官方并没有发文进行使用规范及说明,同时也没有韩国学者对此展开研究。

1.1 武夷岩中“cong”字中韩文使用概况

使用的混乱,必定有其根源,寻根溯源找到根本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的汉字发展一直在演变,查阅武夷山茶相关的古代文献,归纳其使用的情况。由于文章较多,以下选取各个时代代表性的文章,皆按原文文字抄录,不对原文的繁简体、正异体、标点符号的人为主观改动与增减,以便客观进行对比研究。

1.2 文献使用概况

陆廷灿成书于雍正年间的《續茶經》载“《隨見錄》按沈存中筆談云建茶皆喬木吳蜀惟叢茇而已以余所見武夷茶樹俱係叢茇初無喬木豈存中未至建安歟抑當時北苑與此日武夷有不同歟茶經云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又與吳蜀叢茇之說互異姑識之以俟參考。”[5]首见对武夷地区和巴山峡川地区茶树大小形态作对比,提出武夷茶树属于体型较小的非乔木,用“叢茇”对武夷山地区茶树的植物学外观特征描绘。

民国二十八年貽石撰《崇安各產茶區概況》载“巖茶之敗,已瀕不可收拾地步,岩園荒蕪者,當占十分之九,其原因可得而言,約有數點:(1)栽培不得其法,枯死老欉,亦不補充,至產量少,而成本增。”[6]用“老欉”描写树龄大之茶树。

民国三十年唐永基和魏德端共撰《福建之茶》载“移苗有叢種,株種兩種,叢種約以三至五六株為一叢。……將老茶之叢,自地面平砍去其枝幹侯,連根掘出茶頭,每老樹一叢,視大小分作二、三,移植於新園。”[7]也提到树龄大者之株成为“叢”,可见同一时期对同物,已经出现两种写法。但查阅《康熙字典》“欉”为“叢”之完全异体字,可以凭个人意愿任意使用。

民国三十二年林馥泉撰《武彝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载“所謂單欉奇種,即正岩茶園間選拔較優秀之茶樹三五築或數十株,采時不與普通茶青混雜,分別製造者。”[8]提到“單欉”的定义。

民國三十五年葉鳴高撰《武夷祁門茶樹品種之調查研究(續)》载“碧石岩——三仰峯向西伸展,約二公里而為蓮花峯,蓮臺峯,其東麗谷地,稱大戽灣,為碧石茶園所在地,碧石茶園,原為碧石寺產,以兵焚寺歸縣有,故其茶欉之名稱無人能道者,就其大欉而經現包頭周吉亮指為名叢者,採取數號,而以碧石名之者,有10034;1003。……慧苑坑東岸越一坡……幔陀峯,慧苑岩之上下鬼洞茶山即為該山脈環抱其中,名欉有:……10071 鐵羅漢在坡下近欉溝之平谷地第二大欉,其東有五小欉。……10076 鐵羅漢自黃沿坡而東越二叢即為鐵羅漢,其地位於千年松密邇,為高大之樹葉亦大,林馥泉氏調查報告曾紀之。……茶樹之營養器官如株叢大小,枝葉之形狀。……茶樹之生長以樹為灌木性或喬木性而異,如喬木則主幹大,而年齡之大小可由幹之巨細而辯焉,灌木性異斯,以灌木之主幹叢生……其樹齡四週新圍之幹故叢棵佔地加大,再老外緣再生,至愈久而愈大。”[9]这段文字,单篇使用“欉/叢”最密集,且上下文之间就出现了同物异文的运用情况,如上文为“周吉亮指為名叢者”到了下文则变成“名欉有”,再次证明“欉/叢”为完全异体字。

1994年由武夷山市志编纂委员撰《武夷山志》载“所谓名丛、单丛是指从菜茶中,依据个性特征命名,数量上很少,也形成不了批量,只能称之为名丛、单丛、不能等同于品种。”[10]2008年萧天喜主编《武夷茶经》载“从武夷菜茶群体中选择所需要的各种类型单株,分别采制,经反复对比,评选出优良单丛,依据品质、形状、地点等不同,命以花名,经过优中选优,各种花名中评出名丛,普通名丛中又评选出大红袍及四大名丛等。”[11]2013年罗胜财撰《武夷岩茶名丛录》载“单丛:从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的优良茶树。名丛:从单丛中优中选优选育出优良单丛。”[12]2018年《武夷茶大典》载“武夷名丛:名丛是从武夷山菜茶群体中选育成的茶树优良单株的总称……最负盛名的有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四大名丛。”[13]知网文献用“篇名”作为关键词搜索,对水仙描写使用“枞”字1篇,无使用“老丛”的情况;“名cóng”篇名使用中“名枞”共计2篇,其余21篇均使用“名丛”。

罗列上述代表性文献和历代专著,总结规律如下:唐代至民国期间,“叢”和“欉”并用,结合具体文字内容,二者为互为完全异体字。于清末出现名名叢、名欉、老叢、老欉的称呼;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叢、欉、丛、枞、混用最严重时期,2000年至今“丛/枞”混用,“名cóng”写为“名丛(cóng)”和“名枞(cōng)”,“老cóng”写作“老枞(cōng)”较多。

1.3 包装使用概况

再看茶叶流通环节的茶叶包装方面,由于包装数量较多,笔者将19世纪末至21世纪武夷岩茶相关包装物“cong”字的使用情况分析,总结出如下规律:2000年之前“名cong”用“名欉”和“名叢”,“老cong”写作“老欉”和“老叢”;2000年之后,“名cong写作“名丛”和“名枞”,而“老cong”写作“老丛”、“老枞”、“老”。

1.4 韩文翻译使用概况

2 “cong”使用混乱原因剖析

武夷菜茶绝大多数为灌木,无明显主干,露出地面部分就开始分枝。当老树枝死去,新树枝在旁边不断生长出来,就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分枝,即便是一株茶树由于带有众多侧枝,产生聚集之视觉效果,让观者往往分不清到底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古人采用“叢”字(叢有聚之意思,同时灌木曰藂,藂和叢为异体字。),对武夷菜茶植物学的视觉特征进行了描写十分贴切。

武夷岩茶中有让人费解的专有名词叫“单丛”,曾有人对此发问“‘单丛’也不再是单选育的茶树之意,而是一个不合逻辑的构词法,因为‘单’和“丛”的词义恰恰相反。(单体又如何聚集?)[15]”。殊不知,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文学作品中会根据人们需要,将一些字在本来意义之外赋予“主观情境意义”,在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单”作为量词解释为“一”而“丛”表示多,在表面字义看来确实互相矛盾。但此处结合武夷菜茶植物学外形特征可知“单丛”就是形容一株武夷茶树的量词,直白地说“单丛”就是一丛、单株、一株、一棵的意思。由于灌木的武夷菜茶侧枝发达,常常一株看起来如同若干株具有“丛”的视觉效果。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武夷岩茶中单丛的定义“单丛就是从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的优良茶树”。也就没有那么晦涩难懂,而是一目了然。之后林馥泉文中出现的“單欉”也就一目了然。

纵观中国简体字推广历程并非一气呵成,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因简化不彻底导致使用混乱的情况。1935年8月《第一批简体字表》于次年2月宣布废止;文革结束后于1977年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试用约八年后废;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第三十七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中间历经65年时期的汉字转型期,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相对混乱期。

当学习简体字成长的人群,在面对繁体字“叢/欉”寻找相应简体字替代,“叢”便用“丛”,而“欉”却没有对应的简体字(它本身就是传承字无简体字)。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这些笔画少的正体字看作简化字。[16]但是大部分人只知道简体和繁体的存在,不知传承字。面对笔画如此复杂的传承字“欉”就单相情愿把它想成繁体字,从而为它开始人造简体字,按照“木+叢”人为臆造简写成“木+丛”即“”的错字,大概就是始作俑者的造字历程。紧接着面临另一个棘手问题,这个错字在计算机输入法是无法输入,只有通过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CorelDRAW等电脑软件处理合成之后,才可以在相关印刷品上自然地呈现出来,这就是现在有些茶叶包装物使用“”的方法。可是当人们在计算机五笔输入无法找到错字,而用拼音输入法不需要输入声调,将韵母和声母输入即可,输入“cong”在词条栏就会出现从、丛、枞……等,只好找到写法最为相似的“枞”替代“”字。而枞为多音字,作为地名使用时为zōng,形容植物冷杉时发音为cōng;在形容植物时应发cōng的音,那么老枞水仙就应该读lǎo cōng shuǐ xiān ,四大名枞读sì dà míng cōng”。但是,结合目前普遍读音来看,都是将其读作míng cóng和lǎo cóng,可见这里在作为“丛”字的别字“枞”诞生,还犯一个“秀才读字读半边”低级错误,把这个别字“枞”cōng强行读成“cóng”。这样同物异名加之乱读音的现状,给学习武夷岩茶的韩国茶人带来很大学习困难。

3 “cong”使用规范建议

通过以上梳理和分析,从古至今主流“cong”字写法主要有五个个叢、欉、丛、枞、,欉为叢的完全异体字,丛为叢的简体字,欉本身是传承字;枞是丛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别字,而是将欉人为简化过程出现的错字。理清楚以上文字的关系,是规范使用的基础。

当和名cong、单cong等结合使用,建议用“丛”,即保留古代叢/欉的用法也符合简体字的规范。近十年来岩茶市场已经将错就错形成写“老枞水仙”读音为“老丛水仙”的现状,再查“枞”的繁体字为“樅”:“《唐韻》《集韻》《韻會》七恭切,音瑽。《說文》引《爾雅》樅,松葉柏身。郭註:今太廟梁材用此。”,古文献上从未有它的繁体字“老樅”的使用记录,无论从发音还是意义而言“枞”和“丛”都已经相去甚远。可见虽然“枞”为“丛”在使用过程中的别字,且普遍被茶叶市场接受,但其无法作为规范专有名词使用。部分商家给出的使用“枞”的解释“左边木字旁象征茶树,丛就是多,形容这一片水仙茶园的树龄较老。”老枞水仙实际为两个词组,即“老枞+水仙”,曾经就有韩国茶友问笔者“老枞水仙是不是老冷杉和水仙茶树的杂交品种?”。这样语义上无法解释的命名方式实在晦涩难懂,不利于茶文化国际传播。

虽然统一使用“丛”更为规范化,但考虑历史曾有使用“老欉”的情况,读音也和“丛”一样,结合市场主观偏爱“枞”的写法与习惯,所以当希望突出和形容茶树的树龄时,建议使用“欉”写作“老欉水仙”。欉是传承字,只是使用的人少了,而被人们忽略。但结合语境用“欉”最吻合历史、文字习惯、商家心理对文字的表意需求,同时发音cóng也吻合当今现状。

4 “cong”之韩语翻译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要标准和规范化,需要进行刊误和规范的相关专业词汇不胜枚举,希望通日后通过两国学者共同努力,将高频混用和错误专有名词进行汇编,以便两国学者和茶人更好的学习与交流。本文在刊误和翻译若有不足之处恳请相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异体字岩茶武夷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武夷天下秀》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武夷岩茶书写传奇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