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

2019-02-15周梓欣田传茂

关键词:意译音译香草

周梓欣 田传茂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楚辞》内容丰富,具有楚国地方色彩,代表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中国诗歌源头之一,不仅对两汉文学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都具有重要影响。香草美人是《楚辞》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为了准确翻译《楚辞》中香草美人,有必要深入地了解香草美人的文化内涵,以便深层次地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楚辞》英译就是“走出去”的一个小的方面。翻译《楚辞》时,我们需要准确翻译香草美人,以便让外国读者了解其内涵,从而掌握《楚辞》的内容,领略楚国文化。本文聚焦《楚辞》中香草美人的翻译,旨在寻找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助推包括《楚辞》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学典籍更好“走出去”。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全球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文化内涵

《楚辞》中涉及的香草美人多是比喻。许多诗句中以“香草”比喻美德或美好的事物,以臭草比喻恶德或坏的东西,用“美人”比喻楚王或君子或自喻,以此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楚辞》中出现最多的香草分别是“芷”“兰”“芳”“蕙”等。例如《离骚》中的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1](P20),意思是“佩戴香草以拔除不祥,防止恶浊气味的侵袭”[2](P55)。其中的“芷”即白芷,一种香草,生于幽僻之处;“兰”属菊科,多年生草木,高三四尺,有香气,秋天开淡紫色小花,所以叫“秋兰”。“芷”和“兰”象征高洁的品质,体现屈原坚持美政理想和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倘若不了解“芷”和“兰”的深层含义,译者可能会将其忽略,以为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植物,这样的译文就无法将《楚辞》的精华介绍给外国读者。由此可见,译者了解香草的含义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又如《离骚》中的诗句“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意思是“为什么从前的这些香草,今天全都成为荒蒿野艾”[1](P42)。“芳草”是好的草,指代品行高尚的人;“萧艾”是不好的草,指代品行不高尚的人。屈原用这两种草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品行高尚的正人君子蜕变为奸佞小人的愤懑之情。

此外,《楚辞》中还有许多“美人”意象。原文中,“女”“灵”“华”“美”等常指美人。例如《九章》中的诗句“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意思是“我把菲薄的衷情织成歌辞,想呈现给我所敬爱的你呀”[3](P1098),表达了诗人屈原对君主的一片忠心。此处的“美人”指代楚王。又如《离骚》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思是“那些奸佞小人妒忌我,于是向楚王造谣诬蔑,说我是一个妖艳好淫之人”[1](P27)。此句表达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其中的“众女”指楚王身边的一群奸佞小人,而并非指一群女人。再如《九思》中的诗句“周徘徊兮汉渚,求水神兮灵女”,意思是“我在汉水之滨徘徊周游,我想去把汉水女神追求”[1](P311),折射出诗人追求美政的理想。其中的“灵女”指水中女神。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有时会用相同的词语如“美人”来指不同的人,具体指代何人还需放在语境中分析,不可一概而论。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谨慎小心,不可忽略原作中的每一处“美人”,以免误解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楚辞》中香草美人的翻译方法

了解《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准确翻译《楚辞》中的香草美人。要准确翻译《楚辞》中的香草美人,首先需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本的内容和写作方法等。其次,要了解香草美人意象所属类型,把握香草美人意象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香草美人的文化内涵。最后考虑如何将《楚辞》中的香草美人翻译成英语。翻译时,可借鉴严复的“信达雅”[4]翻译原则,在“信”“达”的前提下追求“雅”。下面结合霍克斯(David Hawkes)译本[5]、许渊冲译本[6]、卓振英译本[7],对用零翻译法、直译法、意译法、音译+增词法、概括化、省略法、加注法等方法翻译《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效果进行浅显论述。

零翻译法。零翻译法指翻译时对原文中的事物或概念不做翻译,采用音译或者将原文直接移植到译文中。例如《离骚》中的诗句“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其中的“启”指夏启,卓振英和霍克斯均将其译成“Qi of Xia”,“Qi”是音译,属于零翻译,“of Xia”是增词,是对“启”的身份做一个简单介绍。而许译用代词“He”译“启”,若无上文明示,这种译法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不易让读者理解诗句中的“启”这个人物。

直译法。直译法就是把翻译的重点放在香草美人的字面意义上,按照原文的表达方式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例如霍克斯将“兰芷”译为“orchid and iris”,许渊冲将“茅”译为“weeds”,都是忠于字面意思的直译。直译法可以较好地忠实于香草美人本身的意义,但是不利于外国读者了解其深层含义,也难于理解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离骚》中的诗句“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其中“众芳”指贤臣,霍克斯将其译成“fragrant flowers ”。这样的翻译外国读者可以理解“众芳”的表层含义,却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意译法。意译法是离开原文的表达形式,将原文内容化隐为显、化曲为直、化深为浅的翻译方法。例如许渊冲将专名“宓妃”释义为“the Nymphean Queen”,就是一种意译法。意译法有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但是只译出了香草美人的具体含义,没有兼顾其文化背景及历史意义。

音译+增词法。音译法就是直接用汉语拼音来转写汉语中香草美人的读音。我们所讨论的三个《楚辞》英译本中,香草美人意象的翻译很少单独使用音译法,只有卓振英将“扶桑”音译为“Fusang”,其他译者多采用“音译+增词”的译法,如霍克斯将“扶桑”译为“Fu-sang tree”,将“宓妃”译为“the lady Fu Fei”,其中的“Fu-sang”“Fu Fei”属于音译,“tree”“the lady”属于增词。音译法避免了零翻译法、直译法和意译法所带来的问题,既不会出现直译译文感情基调的不一致,又不会丧失香草美人意象的完整性,而且对于刚刚接触《楚辞》的外国读者而言充满了异域风情。但应指出的是,音译法仍然存在许多缺陷。首先,音译法很难实现翻译的“信达雅”;其次,采用音译翻译过来的香草美人意象形同虚设,译语读者获取的信息度几乎为零;最后,由于汉语拼音的发音规则与英文大不相同,译语读者可能连准确的发音都做不到。

概括化。翻译中的概括化指将原文中表示具体意义的特称词一般化或抽象化。[8]例如许渊冲将“江蓠”泛化处理为“sweet grass”(香草),将“木兰” 泛化为“grass”(草)。这种译文减少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却失去了原作香草的具体形象。

省略法。省略法与增词法相对,指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9](P88)例如许渊冲将“秋兰”译为“orchids”(兰花),霍克斯将“秋菊”译为“chrysanthemums”(菊花),均将“秋”省略不译,即为省略法。

加注法。在翻译实践中,加注法一般与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结合使用。

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就是在翻译字面意思或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注解,尽量将原文的深层含义再现出来,加注法(包括夹注、脚注和尾注)可实现此目的。例如霍克斯将“荃”意译为“the Fragrant One”,并加注如下:“the Fragrant One: the Chinese word quan, literally a kind of iris or flowering rush, is used here by the poet in addressing his king。”[5](P43)

音译法+加注法。“音译法+加注法”与“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实质相同,都是通过加注来向译语读者展现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二者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香草美人词语的方法不同。例如霍克斯在翻译“扶桑”时,除了运用音译法和增词法外,还为译语读者提供了一条注释向译语读者介绍有关背景信息:“Fu-sang tree: Mythical tree in the far east which the sun climbs up in his rising. According to one version of the myth, it had ten suns in its branches, one for every day of the week。”[5](P45)

“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与“音译法+加注法”两种译法虽然异曲同工,但是在传达文化内涵时两者所发挥的作用还是大不相同的。有学者认为,“音译法+加注法”要优于“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10]在音译的基础上加注解释可再现文化词语所蕴含的历史典故、感情基调,这种译法会收到以下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译语读者通过注释对香草美人意象的了解不断加深;加上英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些音译的香草美人意象可以完全融入英语词汇当中,这些注解慢慢地也就可以省略了。其实,学者们所提出的“音译法+加注法”的优点“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皆可秉承。“音译法+加注法”也有缺点,如在传递文化词语含义时无法将汉语典故中常用的意象与意境相结合。例如汉语的“柳”字,因其与“留”谐音,所以在中国诗词中是离别时不舍之情的象征,这对于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不深的国外读者来说很难理解。但是如果采取“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就可以在翻译“柳”这个词语时将其文化内涵准确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对诠释香草美人意象的内涵具有同样适用,在帮助国外读者了解中华文化方面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翻译香草美人词语时,我们很难同时做到“信达雅”,其中“信”“达”是难点,原因在于香草美人的典故内涵丰富。就香草美人意象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互文性较强的文学艺术形式,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追求译文的“雅”也是对其本质的实现,是对“信”与“达”的一种回归。

综合考察目前各种译文的不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措辞的不严谨,如《踏莎行》的一种译文是 Treading on Grass。这里的“莎”指莎草,而非泛指草(grass),《踏莎行》的准确译文应为Treading on Nut Grass。二是由于译者对文化典故的了解不足而造成的,如《念奴娇》就有以下几种译文:Dreaming of her Charm,Charm of a Maiden Singer,Charm of a Singer。念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一位著名的歌妓,玄宗时常召见并命她唱歌,将她唱的歌取名为《念奴娇》。若了解其文化背景,第一种译法就不免让人捧腹大笑了。[11]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因此译文语言在准确性上需要考虑两个问题:所译词语如香草美人的文化内涵及英汉文化差异。在了解所译词语如香草美人是何物何人后,译者需理解作者为何在文本此处使用香草或美人表达自己的感情,译者需理解其深层含义。同时,基于文化背景差异,译者需将香草美人译为译语读者所能理解的事物,方便读者更好地欣赏原作内容,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总之,《楚辞》中诗人借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在叙写主人公人生不幸遭遇的同时,集中表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在政治困境中如何寻求出路和希望君臣知遇的思想感情。译者需要熟知香草美人的文化内涵,才能尽最大努力翻译好《楚辞》。同时,译者在翻译时还需要考虑采取哪种翻译方法既能最大程度地译出文本原意,又能让外国读者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丰富的楚国文化。这样,我们才能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典籍——《楚辞》翻译介绍到国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楚辞》和楚文化。

猜你喜欢

意译音译香草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蘑菇头和小香草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