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2018-11-28陈德彰

英语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译法音译词典

文/陈德彰

II. 关于音译(transliteration)

现在汉译英中出现音译的情况越来越多,几乎成了时髦,笔者认为简直有点儿“成灾”。

有些词语在英文中很难找到,更找不到对等的说法,有时不得不采取音译。也就是说,音译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常见的音译包括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表示中国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尤其是民族乐器、食品、酒类等的名称,以及“舢板”“如意”“磕头”“气功”“武术”“功夫”等。一度“太极拳”被译为shadow boxing,后来都译为taichi(韦氏拼法),更有点儿中国味儿。音译的还有一些度量单位词,如“尺”“里”“亩”“斗”“担”等。现代用语中的“大妈”“户口”“高考”等也以音译的方式进入了英语,好像以名词为主,多数内涵相对简单,容易被接受。尽管如此,西方报刊在文章中首次使用时,仍会加以说明。

然而,笔者见到有人将“词”“杂剧”分别音译为ci和zaju,又将“词”中的“诸宫调”译为zhugongdiao,更令人费解。其实工具书中有已为大家接受的译法,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一番呢?

大家一定记得,几年前某译员在翻译“折腾”一词时,情急之中音译为zheteng,这显然是译员一时无奈之举,可是老外听得一愣一愣的,不知所云。后来学者们提出了十几种可能的译法,但大家一致不赞成用音译,认为要视不同情况灵活处理。笔者见到近来有人建议的 make a Z-turn,既译出了意思,又有那么一点音译的意味,令人拍手称绝。

比较抽象的事物也有一些音译的,如“道”一般译为dao(韦氏拼音为tao,也有译为way的)。古代所说的许多“道”,主观因素很多,有的含有负面的意思,甚至有迷信成分。又如将“阴”和“阳”分别音译为yin和yang,将“八卦”中的“坤”和“乾”分别译为kun和qian,这都是人们已普遍接受的译法。(有人在音译的八卦具体名称加上一个说明性的trigram,有助于外国人理解其形象。)把“礼”音译为li,再加注(rites;social norms),这样处理也很好。只是“礼”似乎还应包括propriety、ritual、ceremony、courtesy、etiquette等,在不同上下文中可用不同的词。

有人将与“实”相对的“虚”音译为xu,不知道为什么不用vacuity或void。《老子》中的“致虚极,守静笃”译为“When one attains the state of void and peace, his mind becomes peaceful and free of any distraction.”,其中就用了void一词。《庄子》中的“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译为“Daogathers and presents itself in an unoccupied and peaceful mind; being unoccupied means the pure state of the mind.”。这里“虚”译为unoccupied,后半句还有解释。处理得也相当好。

有人将“君子”也来个音译junzi,但后面加注释(man of virtue)意思就清楚了。笔者见到有人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中的“君子”译为the exemplary person,成了“榜样”,似乎有点走样。其实,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榜样(exemplary)的含义和标准是不同的。不知道为什么不用许多人译的gentleman一词。因为gentleman除了用于礼貌地称呼男子外,有chivalrous(骑士精神的、侠义的、对女士尊重有礼的)、courteous(谦恭有礼的、殷勤的)、honorable(正直的、知廉耻的、受人敬重的、高贵的)等意思,和“君子”的基本含义是符合的。也有人将与“小人”相对的“君子”译为superior man,笔者认为也是可以的。

《礼记》里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的说法,有人将其中的“正声”音译为zhengsheng,连个解释性说明都没有。这也太懒了吧。实际上,我们现在采用音译是汉语拼音(“拼音”一词本身用的也是汉语拼音音译pinyin,不是严格意义上的phoneticization),就更成问题。还有人将文章的“风骨”音译为fenggu,完全没有表达出其所包含的“风格”和“结构骨架”的意思。《汉英中国文化词典》译为vigor of style (in writi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虽然尚有可商榷处,但总比fenggu强多了。

将“本色”音译为bense(original character),将“德”音译为de,将“理”音译为li,将“情”音译为qing,将“趣”音译为qu,甚至将“仁”音译为ren,将“文气”音译为wenqi,将“五行”音译为wuxing,这些词音译后有的连注释都没有,实在是说不过去。

有人将许多古籍的书名也统统音译,如将屈原的名著《离骚》音译为Li Sao。不知道这位译者有没有读过《离骚》原文,恐怕不知道这里的“离”是什么意思。有一本英语《中国文学史》中译为Ecountering Sorrow,就体现了其含义。《进学解》音译为Jin Xue Jie,也不可取。笔者见到有两种译法:一是Analysis of Advancing in Learning,二是Progress in Learning。《浣纱记》音译为Huan ShaJi,估计许多中国人也要费心琢磨一阵子才能猜出来,译为The Story of Yarn Washing要好得多。

有一段时期,一些人提出,我们就是要提倡“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是一个荒唐的口号。英国英语也罢,美国英语也罢,乃至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等,指的都是英语的一种,英语在中国只是一门外语,连第二语言都称不上,难道要用音译的“中国英语”去改造英语?

这里举个例子。传统上汉语的“龙”译为dragon。但是由于“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了一种图腾,中国人自喻为“龙的传人”,可是英文里的dragon是一个凶恶的负面形象,据说1988年中国旅游年就是因为那年是龙年(译为Year of the Dragon)造成外国人来华旅游人数很少。于是有人提出不如用音译造一个“中国英语”词。可是按照汉语拼音,“龙”是long,意思是“长”,于是有学者提出加一个o,译为dragoon。然而生造出这么一个词来会让人更加不知其所指。其实,由于我国传统的舞龙灯、龙舟赛等在国际上已广泛流传开来,人们对dragon lantern、dragon boat都不陌生了。牛津词典干脆在dragon一条下注明了Chinese dragon是表示吉祥的象征。

还有不少音译值得商榷,如把“人文”译为renwen,把“体”译为ti,把“国体”译为guoti,而且没有加注,能达到传播效果吗?

有人把“鼎”译为ding(vessel),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到或听到ding,肯定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尽管加注了 vessel,但此词的词义也不确切,因为vessel可指各种“容器”或“器皿”。至于把“问鼎”译成inquire about theding(打听“鼎”)就更让人捧腹了。《现代汉语词典》中“鼎”的释义为“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汉英翻译大词典》将“鼎”译为“tripod;quadripod;ancient cauldron with legs”。这样译是符合实际的。由于该词典将“器”也音译为qi(vessel),更让人分不清楚,至少注释可改用utensil。

笔者还见到有人把“刚”音译为gang。然而在英语里,gang是“帮派”的意思,要考虑一下这样译,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读者看到此词最初的联想会是什么。还有一处把“理”音译为li,尽管用了斜体,和长度单位“里”的译法一样,好在后面加注了,但即使这样,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没有熟悉之前,音译词起码要斜写。

所以笔者认为,凡能用英语现有词语说明意思的,尽量不要用音译。 □

猜你喜欢

译法音译词典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漫画词典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