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研究

2019-02-15陈千飒

关键词:生死疲劳葛浩文熟语

陈千飒

(商丘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熟语是一个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和地方特色。虽然学者们对熟语的概念界定存在分歧,姚锡远[1]、安娜等[2]、叶瑾和周江林[3]等曾对此做了详细综述,但基本认为熟语应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生死疲劳》以宏大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一段有关生死轮回的历程,是莫言文学创作成熟期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他获国际大奖最多的一部作品[4]。该小说中汉语熟语俯拾皆是,尤以成语、惯用语为最,最能体现莫言小说的“乡土语言”特色。基于此,本文将以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四类熟语为考察对象,统计分析它们在《生死疲劳》中的使用样数、频数及翻译方法,以数据为支撑,论证葛浩文的熟语翻译方法和翻译观,为其它类似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对比,也为翻译教学和熟语字典编纂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笔者以“生死疲劳、翻译”为主题词在CNKI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18年3月2日),得到相关文献176篇。这些文献从翻译文体学、叙事学、翻译美学、生态翻译学等不同视角分析了《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等。其中,与熟语(习语)研究相关文献3篇。王怡婷、林梅指出葛浩文在语言维的转换上多用直译翻译习语,在文化维上选择直译和意译,在交际维上选择重写[5];刘庚、卢卫中借助概念转喻理论,分析指出《生死疲劳》熟语英译带有一定译者主体性色彩,译者的转喻思维方式影响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6];胡密密从“第三空间”分析了该作品的乡土语言[7]。

熟语翻译在莫言其它作品研究中也有提及,如单伟龙借助语料库手段,以《红高粱家族》和《变》为例,撰文论证葛浩文的习语翻译方法和策略[8];周领顺、周怡珂借助“葛浩文翻译语料库”,全面地分析了葛浩文对涉“狗”语料的翻译和处理[9]。对葛浩文译本的熟语翻译研究,除单伟龙外,其它文献多为定性的个案分析,或选取单一熟语展开论述,如“狗”熟语研究,缺少以确切数据统计为支撑的定量分析和对熟语使用与翻译方法的整体把握。本研究参考单伟龙的研究模式,以语料库为基础,穷尽式统计分析《生死疲劳》中的熟语数量,量化熟语翻译方法,以得出更加科学全面的研究结果。

二、建立《生死疲劳》汉英平行语料库

该语料库的汉语语料来自《作家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文本,英文语料为ArcadePublishing2011年出版的葛浩文译本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熟语的词性标注是建库的一大难点,现有分词软件很难细致区分熟语的类别,多有遗漏和误标现象。为解决以上难题,《生死疲劳》汉英平行语料库以《中华成语大典》《中国惯用语大全》《中国谚语大全》《中国歇后语大全》《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等权威词典为依据,人工查找、标注汉语成语(CY)、惯用语(GYY)、谚语(YY)、歇后语(XHY),并标注对应译文使用的翻译方法:直译(L)、意译(F)、删译(O)、减译(R)、增译(A)、借译(B)、误译(M),以细致区分不同翻译方法在《生死疲劳》熟语翻译中的使用情况。

三、《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研究

(一)《生死疲劳》熟语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在这部小说中,莫言不仅灵活运用各种熟语,还仿写了一些类熟语,比如“猴子戴礼帽装绅士”“博山的瓷器——一套一套的”。“猴戴帽子——装人”“狗熊戴礼帽——装大人物”是歇后语词典中有关动物的条目,莫言将这两个歇后语相结合,灵活创作出“猴子戴礼帽装绅士”,符合歇后语歇面、歇底相互关联的特点以及“猴子”和“人”之间的联想意义。本研究将之归于歇后语研究范围,此类歇后语共有四个,其它两个为“鸡毛拌韭菜乱七八糟”和“皮肉发痒了欠揍”。其它熟语均根据权威字典一一查找核实所得。

单伟龙系统统计了《红高粱家族》和《变》中熟语的使用情况,只是他在文中将熟语称为“习语”。仔细比较笔者和单伟龙的研究对象以及字典对“熟语”和“习语”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两者等同起来。纵向比较《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变》中熟语使用情况发现:单伟龙只统计了后两部小说中四字成语的样数和频数,忽略了由四个以上汉字构成的多字成语,如士可杀不可辱、迅雷不及掩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等;《红高粱家族》和《变》中熟语使用总量,尤其是成语及惯用语的使用量远不及《生死疲劳》,前者的样数和频数甚至不及《生死疲劳》的1/4,侧面反映出后者用词的丰富性;三部作品中谚语和歇后语的使用量整体都偏少,但《红高粱家族》中谚语使用比例最高,达8.8%,《生死疲劳》1.5%,《变》2.6%。横向比较每部作品内部熟语使用情况,则有以下共同特征:每部作品熟语使用特征基本保持一致,以成语为重,惯用语次之,谚语和歇后语最少。通过对比分析可见,在《生死疲劳》中,作者对各类熟语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这部小说也最能体现莫言的“乡土”语言特征以及中国文化底蕴。因而,以《生死疲劳》为源文本研究莫言作品熟语翻译更具价值和代表性。

(二)《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翻译方法统计分析

熟语及其翻译方法标注是建设语料库的难点之一,笔者采用人工标注,逐条排查,力求准确,具体标注形式如前文所述。利用ParaConc,在建好的汉英平行语料库中分别搜索统计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和每种译法的使用频数。

通过数据统计,纵向和横向比较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各种翻译方法的使用频数和比例,呈现以下特征:第一,直译为主。直译在熟语翻译中的总比重达39.2%,占比居各种翻译方法之首,尤以谚语和歇后语为最,分别达54.8%和42.9%。第二,意译与直译相辅相成,总占比达30.3%,几乎可以与直译平分秋色。其中,惯用语最常使用意译,谚语则较少采用意译,以直译为主。第三,删译现象也较突出,共有22.7%的熟语被删,且分布比较均匀,在四类熟语中均占20%左右。但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中共有五万四千余字被删[10],这是删译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四,在翻译汉语熟语时较少使用减译、增译、借译,歇后语则完全没有用到后两种译法。第五,熟语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误译现象较少,共计10例,侧面反映译者良好的双语理解和转换驾驭能力。

我们可以从上述数据和分布特征探求译者的翻译观。第一,忠实翻译观。直译为主,较少使用减译、借译,与葛浩文的翻译初衷不谋而合。葛浩文曾表示西方国家对汉语的认识比较片面,自己有责任将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引入英语世界,并为丰富英语词汇作出贡献。小说《生死疲劳》的熟语删译现象主要由译者删除部分篇章内容所致,出于熟语本身翻译需要进行的删译十分有限,数量较少,也可侧面印证葛浩文努力保留汉语熟语特有形象的忠实翻译观。第二,读者意识翻译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直译时则优先选择意译,以传情达意为主,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二是增译使用频率较低,即便是对富含历史典故的成语,葛浩文也极少加注或增译解释。这样,固然失去了原文的部分文化内涵,但保留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作者写作是为了读者,而译者也是在为读者翻译[11]。葛浩文多次提到“我们是为读者而译”[12],失去市场和读者的译文不如不译。熟语翻译方法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我们梳理和了解葛浩文的翻译观;同理,他的“忠实”观和“读者意识”观直接影响他对饱含中国文化特色的熟语翻译方法的选择。

此外,葛浩文在《生死疲劳》熟语翻译中采用的翻译方法与其它小说中使用的方法基本保持一致,笔者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也可以为其他葛浩文研究者的观点互为支撑。如单伟龙通过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指出《红高粱家族》和《变》的习语翻译中直译使用频率最高,翻译策略上异化为主、归化为辅[8]89;王文强、郭书法以及史国强指出,葛浩文在翻译《丰乳肥臀》中的成语、方言俗语时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以异化策略为主[13-14];邵璐指出葛浩文的《生死疲劳》英译本“忠实”与“伪忠实”并存,“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删减”,又保持“字面忠实”[15]。

(三)译例赏析

1.直译

直译并不是字面意义的累加,而是熟语的内涵意义往往可以透过表面文字被读者认知,这时采用直译既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也能为目的语读者带来阅读新鲜感,丰富目的语词汇。

例1:入乡随俗

译文:...when you come to a new place, learn the local customs and follow them.

例2:打断骨头连着筋

译文:...when you break the bones, the tendons stay connected...

例3:出水才看两腿泥

译文:You don’t know your legs are muddy till you step out of the water.

例4:瓮中之鳖难逃脱

译文:...a turtle in a jar with no way out...

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刻意通过直译保留源语熟语的文化形象。如将例2的惯用语、例3的谚语和例4的歇后语分别直译,既忠实原文的文化形象,又可提升目的语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新鲜感。为达成这一目的,葛浩文甚至弃用目的语中已有的惯用表达。“入乡随俗”对应英文习语“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译者并没有使用借译,而选择保留源语特色,另起炉灶,重新翻译。葛浩文舍弃目的语已有表达,引入源语文化形象,在英语世界塑造新的熟语形象,类似的直译不胜枚举。直译能更原汁原味地保留源语小说的特色,为这些新的文化形象和表达在英语世界传播及推广甚至保留、编入英文字典提供可能。

2.意译

当源语中带有特有文化符号的熟语所包含的文化形象在目的语中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对等物时,翻译过程中一般选择意译,翻译出该熟语的内涵意义,舍弃其文化形象。例如“你可真是石头蛋子腌咸菜,油盐不进啊(You really are stubborn...)”,“博山的瓷盆——成套成套的(...so everyone was taken by surprise...)”,“你不要助纣为虐(You shouldn’t be doing his dirty work!)”。“石头蛋子”“咸菜”“博山的瓷盆”体现浓浓的地方口语和文化特点,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意象,即便能够通过直译翻译其字面含义,也较难让目的语读者感同身受。同样,成语典故“助纣为虐”也较难直译,葛浩文多采用意译。

例5:打驴也要看主人,杨七。

译文:I’m the only person who can do that, Yang Qi...

例6:心里要有数啊,她从来就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译文:...Don’t underestimate that woman,” he said. “She’s a handful.

“打驴也要看主人”套用汉语熟语“打狗也要看主人”,意思是惩罚别人之前要考虑到上层人际关系,不能随便下手,以免产生不利的后果。小说中蓝脸对杨七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能打我的驴子,也没有权利打它”,葛浩文将之译为“I’m the only person who can do that”,表达了说话人蓝脸坚决的态度。惯用语“不是省油的灯”已经超出它的字面意义,意指非同一般、不简单,多用于贬义,在口语中多指难缠、棘手、会带来麻烦的人。葛浩文舍弃该熟语的原有形象,深挖其意义,将之意译为“a handful”。“a handful”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informal)person or animal tha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和“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内涵意义吻合,且都用于口语。译者高超的汉语水平和英文表达能力可见一斑。

3.删译

《生死疲劳》是最能体现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题材和写作风格的一部作品,然而译著中存在大量删减现象。葛浩文在采访中也说过,删除是迫不得已的,是应出版社和编剧的要求才删的,也是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除篇章外,在单句翻译过程中,葛浩文根据行文需要,对意义重复的熟语或删译或减译。

例7:所以我跟着金龙他们走上街头,是名正言顺的深情举动。

译文:That is why I followed Jinlong and the others out onto the street.

例8:……都穿着清一色的黑色大衣,围着黑色的围巾。

译文:...all wearing black overcoats with black scarves.

例9:有板有眼,韵味十足

译文:...and it was not without a bit of charm...

例7中前文交代了猪十六对毛主席的深厚情谊,以及听到主席逝世噩耗的沉重心情,自愿加入人群表示哀悼,前后的因果关系已然明朗,译者将表示相似原因的“名正言顺”一句整体省略。例8中惯用语“清一色”形容人群的服装颜色和风格全部一模一样,和“都穿着黑色大衣”意思重复,译者选择删译。同理,例9中“有板有眼”和“韵味十足”意思相近,译者删除了“有板有眼”以避免重复。其它被删除的熟语有“螃蟹过河随大溜”“螳螂挡车,自取灭亡”“猴子戴礼帽装绅士”“功夫不负苦心人”等。

4.减译

汉语成语较多使用叠词和对仗修辞格,读之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感。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重新整合,对某些熟语的内涵意义显化处理,适当添加信息以实现厚翻译,同时,对原文熟语中意义重复的部分会适当减译,避免译文太过臃肿以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刀枪不入(no knife could penetrate)”“面红耳赤(the red faces)”“心正不怕邪,行端不怕鬼(not afraid of demons)”。葛浩文在翻译歇后语和汉语成语及惯用语时也会使用减译。

例10:这不是扒着眼照镜子自找难看吗?

译文:...aren’t you just looking in a mirror to see how ugly you are?

例11: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译文:...keeping my ears and eyes open...

人们往往会“扒着眼”做鬼脸吓唬别人,这个表情自然不好看。葛浩文在译文中省略了“扒着眼”这个动作,只保留了该歇后语的部分歇面“照镜子”。为什么“照镜子”就能看出“how ugly you are”?事实上译者此处借用主人公“蓝脸”的可怕长相来代指“扒着眼”,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面目丑陋,“蓝脸”不用做“扒着眼”这个动作看起来已经很吓人了,基于此,译者省略了该熟语的部分形象,灵活处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出自《封神演义》,形容人机智灵活,一心多用,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葛浩文只保留眼、耳的形象,通过短语“keep...open”形象地描绘出一个机警的人物形象,非常高明地实现了原文的内涵意义。

5.增译

直译虽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但有时目的语读者并不一定理解背后的文化信息,如“斗地主、砸狗头、砍高草、拔大毛”,葛浩文直译为“struggle against landlords, smash their dog heads, cut the tall grass, pluck out the thickest hairs”。外国读者很可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无法了解中国1950—1970年代特定时期的阶级斗争和特有词汇。因此,有时需要增译,实现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例12:蓬荜生辉

译文: Your gracious presence lends glitter to our humble surroundings.

例13:炯炯有神

译文:their gleaming eyes like awls

例14:当家做主

译文:become masters of our own fate

上述例子较好地通过增译来实现原文信息和译文信息的对等。例12“蓬荜生辉”指使我的家增添光辉,表示由于别人的到来或张挂别人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荣耀。译者使用gracious和humble这对反义词让译文增色不少,并且添加了“your presence”信息,翻译出蓬荜生辉的原因,达到自谦和夸耀对方的目的,有助于读者对该成语的了解掌握。同样,例13在译文中添加动物形象awls,画面感立生;例14在字面翻译的基础上添加解释说明,当自己的家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是国家在经历几十年的动荡之后带给人民的权利和福利。

6.借译

有时汉语熟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物,可以采用意译,也可以借用目的语的已有表达进行归化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贴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感受。

例15:……顶天立地的男人。

译文:...a man to be reckoned with.

例16:洪泰岳你出口无信,食言而肥。

译文:Hong Taiyue, your words meant nothing, you did not make good on your promise.

成语“顶天立地”用于形容形象雄伟高大,气度非凡,在句中用来描述蓝脸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一名高大健壮的成年男子,不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葛浩文翻译时舍弃该熟语中天地的形象,借用英文熟语“to be reckoned with(举足轻重、需要认真对待的)”,实现了源语和目的语的意义对等。

“食言而肥”和“出口无信”含义一样,都指不守信用,出自《左传》。据记载,春秋时期,有个叫孟武伯的人总是不守信用,一天,在宴会上他故意问郑重为什么越来越胖,哀公替其回答“一个经常食言的人,当然越来越胖”,借此讽刺孟武伯。译者翻译时不可能一一译出成语的背后典故,这样会造成译文冗长,主次不清。葛浩文翻译时同样选用两个含义相似的短语表达“出口无信”“食言而肥”,借用英语熟语“not make good on your promise”,非常地道、巧妙。

7.误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归属不同的语言体系,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各异,误读时有发生。葛浩文虽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也难免有纰漏和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导致误译现象。张森、张世瑾曾撰文指出《生死疲劳》中有90余处误译,并进行详细分类[10]。

例17: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译文:The river flows east for thirty years and west for thirty years!

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河流经常改道,三十年前还在河东岸的村庄,三十年后可能就转到河西岸了。该谚语常形容世事无常,兴衰交替,和谚语“风水轮流转”有异曲同工之处。葛浩文在处理该谚语时采用直译,将“河东”“河西”理解成“河向东/西流”,故译为“flows east/west”。显然,黄河不可能朝东流30年再调头向西回流,这既不符合中国西高东低的地貌,也不符合黄河的流通轨迹。“east/west”有没有可能表示“在东/西边”?《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给出了解释:adv.towards the east,向东方,朝东面。可见,葛浩文确实对该谚语理解有偏差,建议将该句改为“The river flows in the east for thirty years and west for thirty years”。

四、结语

《生死疲劳》是莫言写作风格的典型代表,文中体现地方语言、文化特色的熟语俯拾皆是。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穷尽统计小说的熟语使用情况和翻译方法,笔者发现:《生死疲劳》中熟语总量较高,共计1286个,在文中出现2119次,其中成语、惯用语比重较大,使之成为研究葛浩文熟语翻译方法的典型语料;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直译(39.2%)、意译(30.3%)为主,删译、减译、增译和借译为辅,较少出现误译现象(10例)。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保留源语熟语的文化形象,尽量不增删;但是当源语熟语形象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物时,译者则大胆意译,保持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忠于文本内涵而非字面意义,忠于目的语读者而非源语读者。这有助于我们揭示葛浩文的忠实翻译观和读者意识翻译观。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保留原熟语风貌和形象,传播汉语文化,丰富英语词汇;同时要兼顾译文的可读性,采取多变的翻译方法处理汉语熟语。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葛浩文熟语
看图猜熟语
看图猜熟语
基于汉语熟语的趋返模式研究
从“资本”到文化软实力:葛浩文英译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