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2019-02-15张言顺

关键词:道德教育理念绿色

张言顺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增强“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就要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这种改变必须以新的思想观念作支撑,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要。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这一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更新能力,防止人类超过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去改造社会和自然,其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绿色发展理念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首先,绿色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发展。“绿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新概念。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问题始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红线,但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渐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时就已经提出了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十七大报告已经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明确地把绿色发展理念包含于其中。党的十八大以后,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3]38。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绿色发展的深刻认识,把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整体层面相比较,绿色发展的内容更具体化、更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1],这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护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产生了至为重要、深远的影响。

其次,绿色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原始社会,在大自然面前,人更多的表现为受制于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由过去的敬畏自然变为了要去征服和改造自然;在这个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现代工业文明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得多的物质财富,但现代工业文明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诸多烦恼与痛苦。在反思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人类社会要继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改变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要“与大自然交朋友”的呼声越加强大,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时代的心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的物质福利不断提升。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存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环境资源等生态福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信奉的是比较优势理论,经济发展一直走的是低成本、低价格的路线;低成本模式把资源、环境、劳动力的成本压到最低程度,反映不出这些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真实的社会成本,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巨大,不堪重负。这种拼资源、拼消耗、污染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缺乏可持续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改变以往高能耗、高投入和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让过去透支的生态休养生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可约束、可容纳的范围内,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容量为基本前提,保持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最后,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充实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容。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反思和回应,要改变过去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行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绿色发展理念。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4]。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总体布局中并放在突出地位,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39。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来,虽然对绿色发展的阐发还是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但绿色发展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绿色发展的外延得到极大的拓展。具体表现为:一是从经济发展角度强调通过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步入从量变到质变、从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的崭新阶段。二是从政治建设角度,绿色发展理念对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治理必须结合当前中国不断变化的国情,通过系统推进绿色发展,从而推进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从生态学角度,绿色发展理念是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使生态文明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上升。四是从社会发展角度,绿色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满足人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这样的绿色发展才能真正保证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五是从文化价值角度,绿色发展就是要提倡绿色文化。绿色发展的灵魂是绿色文化,绿色文化包括绿色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法治文化,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

总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发展是基本内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它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共同构成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一个整体,作为指导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针对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及大学生生态道德欠缺提出来的,与高校的德育教育相吻合。 随着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尽管对大学生进行了一些生态道德教育,但总的来看,这方面的教育仍然面临着高校课程安排、高校师资力量、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修养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高校课程安排中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塑造和培养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新一代大学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特别是生态道德教育的职责,但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纳入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存在课程安排上的问题。一方面,多数高校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往往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任务,既没有列入教育议程,也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教学计划。其次,教育部门和社会环境保护部门缺乏有效协作,教育部门难以制定出符合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要求、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社会密切配合,环保部门鼎力支持,高校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计划,拟定出生态道德教育大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缺乏整体性、全局性的指导思想。近年来,高校在教学活动中更注重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虽然高校拓宽专业知识层面,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整体性、全局性的生态道德教育指导思想,导致许多大学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这种新的德育观念的教育,这将造成大学生的成长缺陷。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和绿色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一种新的德育观念, 生态道德教育教师除了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才能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内容、观念意识传达给学生。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5]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是一门起步不久的新兴学科,许多高校重视不够,也缺乏专业教师,对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产生严重的影响。近些年来,一些大学虽然陆续开设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但这些相关专业的教师团队要么主要是从事自然科学的,要么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师缺少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缺少伦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缺少生态理论、生态科学、生态科技等生态方面的相关知识,导致在生态道德教育实际中或缺乏人文关怀,或缺少生态知识,从而不利于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总之,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既要求教师了解、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具备坚实的自然生态理论、生态科学的基础,又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丰富的道德伦理基础,才能更好地保证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社会环境中一些负面的东西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第一,社会转型中的消极方面对生态道德教育产生影响。全面深化改革在我国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涌现出了许多矛盾,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严重冲击着人们的传统道德基础和道德行为规范,对生态道德教育构成了直接的消极影响。第二,一些用人单位过于重视学历而忽视道德素质对生态道德教育产生影响。现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有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比较忽视道德素质,这种现状无形中增大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难度,对学校推进生态道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果学校缺少浓厚社会氛围的配合与支持,就不会有成熟的现代教育,也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第三,某些地方政府在履行生态职能上的消极作为对生态道德教育产生影响。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产生矛盾和冲突时,某些地方政府的价值取向常常是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看重GDP数字的不断上涨,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样就很难从政府层面去强化国家的生态教育体系。如果生态道德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生态道德教育就不能有效实施和顺利展开。

(四)大学生自身修养欠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生态道德修养方面,部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不高,在生态知识、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方面并不令人满意,甚至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素养的构建不够完善,在环境保护上态度冷漠。形成部分大学生自身修养欠缺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其一,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中不少人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导致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极低。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一些大学生虽然热爱自然,却不知道如何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对一些违背公共道德、违背生态道德的行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其二,从日常生活方面来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个人正式步入社会的开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情况总体来说较好,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他们只顾自身利益,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秩序,把垃圾扔在不显眼的地方或者没人看见就扔在地上,浪费粮食等,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三,从获取信息的方式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从校园到校园,社会经验非常少,在错综复杂的信息面前他们难辨真假,在各种信息、事物干扰下如缺少正确引导,他们很难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新媒体上各种不良信息干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诱发少数大学生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生态道德的行为,从而对大学生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四,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看,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对污染环境的行为置之不理。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调控、监管和引导作用,承担起对环境的保护和监管职责;现实中由于一些地政府部门的监管失灵,对污染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追究不力,容易影响大学生不够重视现实中的环境污染程度,导致他们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三、绿色发展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十分必要,也意义重大。

(一)通过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作用。为此,要深入发掘教材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把教材中与生态道德有关的内容归类单列。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着重阐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与自然所处的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但同时人类又要改造自然,这种改造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6]。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要避免危及自身的生态灾难,就必须保持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把该课程中的哲学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第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着重阐释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明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当下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清楚了解,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生态文明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7]。第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要强调历史上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对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应该讲清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比如毛泽东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习近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以及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历史事实,引起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第四,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注重把生态道德贯穿其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规范时,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自然、人、社会的三维立体道德观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道德修养。另外,要发挥好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 将生态道德渗透于现有的道德教育,将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运用于现有法律的相关知识中,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8]。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是养成教育,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在实践中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问题[9]。要引导大学生在践行生态道德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态道德情感,提高生态道德素质,养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第一,围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来开展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公益活动、特殊节日活动,如开展人人参与的绿化家园活动、保护母亲河活动、环保签名活动等,提升大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通过宣传中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如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土地日、爱鸟周等,通过宣传世界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如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特殊节日,使大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保护生态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第二,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素养。实践活动不能仅局限于校内,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走出校园,在校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充分利用暑期分散的社会实践活动与集中组织的社会实践小分队的活动,引导大学生下乡村、进社区、去工厂和到大自然中,甚至到一些污染区域中,实地感受、情景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探询环境污染的根源,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同时,高校要主动与生态环保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共同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为学生实地考察、参观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基地。

3.构建网络生态道德教育平台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校园生态道德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第一,设立专门的校园生态道德网站,宣传校园绿色文化。在校园生态道德网站上开办在线视频直播,促进生态道德教育;通过视频、QQ群、微信群等推广生态道德教育,将好的作品上传网络共享,拓展和丰富网上专题教育。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聘请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学者、专家在网络上给学生做讲座,在网络在线平台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吸引学生浏览网页[10]。同时通过相关的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有效施行生态道德教育。第二,规范网络管理,遵守网络安全法规,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借助学校的网络、论坛、微信、博客等新媒体工具开展,必须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规范化管理。在网络上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要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使正面信息在传播中扩大其影响力。第三,建构生态道德教育网站的互动功能,及时更新信息。生态道德教育网站一定要具有互动交流功能,才能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讨论,调动他们对环保难点、热点问题表达看法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11]。大学生通过生态道德教育网站平台共享和交换信息,通过大学的不同专业、不同环保社团、不同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甚至包括与国外学校之间的交流,生态道德教育才能更深入人心,才能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构建高素质的生态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要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的有关知识,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需要一支专业水平高、道德素质强的教师队伍。缺乏这样的师资力量,盲目、赶时髦地开设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必然会流于形式,达不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重视生态道德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历程较短,是一门新兴学科,当下高校严重缺乏既有生态专业知识、环保知识,又有道德伦理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稳定、专业、完善的师资队伍。拥有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实施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12]。高校要加大生态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聘请在这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对现有和在校的教师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系统、专业的知识培训,使从事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教师不仅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需要。

提高非专业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素质。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教育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既需要生态道德教育专业教师的辛勤工作,也需要各学科非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如今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教师队伍水平各异、参差不齐,高校应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化全校的师资力量,对凡是担任生态道德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课前培训,这既有利于加强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提高非专业教师的生态道德素质,更有利于从生态问题涉及的不同角度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三)进一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如前所述,要围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开展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绿色理念的导向作用,让大学生在绿色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感,从而使大学生坚定地建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

营造“绿色大学”校园文化的理念氛围。“绿色大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绿色大学”就是要把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和渗透到大学办学模式中,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在保证教育基本功能得到实现的同时,通过制订系统的计划,开展有效的绿色行动,创设优美的绿色文化氛围。在大学的各项教育和管理活动中,要以“绿色教育”观念来规划培养方案、构筑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计划、课外实习计划中都必须融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素养,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一代“四有”公民。

建设“绿色大学”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绿色大学”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校园里合乎环境保护理念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与布局,校园的园林景观、花草树木、道路布局等。沉浸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审美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取向[13]。总之,让全体师生生活在一个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里,让他们时时处处都感觉到和谐、生态、绿色、环保的气氛,这种具有独特书香气息的校园设施的意义大大超出环境效益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力量,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环保意识产生重要影响,使大学生在悄然无声中接受最直观、最有用的生态道德教育。

制定“绿色大学”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强化管理机制。“绿色大学”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就是要对各种行为进行制度规范。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校园环境绿化工程,它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系统的制度规范。绿色校园文化的规章制度既应有一般学校规章制度的共性,也应有其本身特殊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规章制度中要有具体的规范内容。以绿色消费为例,如果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禁止食堂向学生提供塑料袋,每天早晨携带着一次性塑料早餐袋的学生人数就会大幅度减少,同时学校在一天内还会减少成百、成千甚至是数以万计的白色塑料袋垃圾。规范的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有重要意义。

总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高校应努力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的道路,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培养新一代的绿色青年。这些青年今后将以绿色主力军的身份为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将以健康和绿色的生活方式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用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理念绿色
绿色低碳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