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探析

2019-02-15黄蕾于慎鸿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黄蕾,于慎鸿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三者不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实践,而且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精神内涵。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非常重要,尤其在高等学校中,更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青年大学生。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从哲学上而言,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2]。具体来说,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指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全体中国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化所拥有的一种自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阐述与理解丰富和发展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古人认为此地居四方之中,因此称该地为中华,后来又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也称华夏。《左传·定公十年》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4]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5]久而久之,中华、华夏就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有人类文明记载以来,中国就已经有人类在进行活动,留下了古老华夏民族的活动踪迹。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以独特的文明和文化魅力著称于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和文化资源。在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不断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优秀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抵抗外族侵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的。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级力量也开始了挽救国家危亡的艰苦历程。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百日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先后失败了,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6]自此,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了中国革命文化的思想内涵,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贯穿着孕育红色革命精神、传扬红色革命精神、彰显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化脉络”[7],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优秀革命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可以说,当代中国文化的逐步形成是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起点的,中国优秀革命文化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提倡文化自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革命文化,使中国优秀革命文化代代相传。

最后,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在文化上拥有独特的优势,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也是当前我们最大的文化自信。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2018年3月11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这一伟大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之所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有高度的自信,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文化自信的社会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8]。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培养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从晚清以来,尤其是从‘五四’以来,抛弃传统的呼声,不绝于耳”[9],致使在近现代史上,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一度成为主流声音。然而今天,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华民族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我们的时代命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急需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今天,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人思想迷茫、精神颓废、理想信念缺失,这就需要进行一场精神文化的“寻根之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力支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突出优势。从历史上看,虽然中华传统文化经历过种种挫折与冲击,但仍以其强大的精神韧性和包容性吸收外来文明,蓬勃发展至今,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牢固根基,而且成为21世纪普惠人类整体的重要精神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时代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才有了强大的底气,而这份坚定的文化自信则更加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其次,培养文化自信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前提。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源在于创新。在革命战争时期,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度在党的历史上居于领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创新性的科学命题,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源也在于创新。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的潮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提倡“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创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期,且这个时期是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社会元素分化组合的时期。我们党要解决新时期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只有创新思想,而创新思想的前提就是要依靠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可以使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对各种有益的思想流派进行引领式、包容性发展,从而使我们能够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遗产,并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10]。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重构和重建这个历史进程的继续和延伸。

最后,培养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链条中底端一环,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不仅阐释了什么是中国梦,而且阐释了如何实现中国梦,它要解决的是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8]。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据孔子学院总部官网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已在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 113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近200万人[12]。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必将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只有拥有了文化自信的坚强底气,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基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开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因此,在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中,我们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南。

首先,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心。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3]。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领导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正式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创立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再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今天这一旗帜具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这一伟大思想指引下,维护人民利益,实现跨越发展,建设理想社会,达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推动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定力,从而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其次,要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等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在我们的文明中,既有封建主义的糟粕,又有经久不衰的精华。我们既不能认为,凡是传统的,都是优秀的,都值得继承和发扬;也不能认为,凡是过去的,都是愚昧的,都要经过现代文明的重构。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1]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等,“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8],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弄清楚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区分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既不能把糟粕当精华,也不能把精华当糟粕。如果把精华当成了糟粕会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全面怀疑,从而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如果把糟粕当成了精华会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盲目自信,从而产生狭隘民族主义。

再次,要充分发挥长期历史积淀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的融合性,几千年来,儒学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近代,中华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在文化的冲突与变革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去思考,要不要引进西方文化?怎样引进西方文化?从而引发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来到中国,就以其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它既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也承载了西方文化的内涵特质;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是古今中外优秀思想文化的融合。

最后,要紧跟改革发展创新的时代步伐。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华文化框架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大增量;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革命文化的开拓和创新;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和必然联系。理论创新离不开理论自信,而理论自信离不开坚实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4]这个自信不仅源自于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史,而且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之下,我们才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既要防止“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又要防止右倾错误思想的侵袭。

中华民族以独特的文明和文化魅力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表明,文化的兴盛与民族的发展密切相连,培养文化自信、发展先进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重视不够,甚至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种种现象表明,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正面内容和积极意义,导致严重缺乏文化自信。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牢记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持续推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