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综述

2019-02-15李健英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李健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指的是在国家之间层面建立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的人类集体组织[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富有远见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思想体系。

中国崛起是本世纪初国际社会的大事件,引起了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动,世界和中国都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新的理论觉醒,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是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战略思想。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被写入了联合国文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是中国外交领域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在中国知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文献数量,从2013年的15篇上升到2017年的1 562篇,研究论文及成果数量的持续增长是学界对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重视程度的反映。本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进行综述,尤其对新时代背景、“和”文化、全球治理、包容性增长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重点阐述,以推进对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一、新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

学界对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背景的探讨大多集中在世界安全风险、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中国的崛起等方面,认为该思想的产生绝非偶然。当前,全球面临着粮食缺乏、资源短缺等困扰,领土争端、恐怖袭击等各种纷争和挑战不断,西方社会的价值失序和国际地缘政治与经济博弈加剧。

对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背景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国内外社会形势发展演变的重新认识与阐述。中国的崛起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大大上升,逐渐靠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成为了全球化与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得谁也离不开谁;国际社会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势崛起对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权力体系及利益格局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2]。

中国进入新时代为新价值观的形成注入了时代内涵。中国逐渐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现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重新定位中国的国际地位,探索走向世界的新途径,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勇于承担与本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责任,同时尽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2]。

在新的十字路口,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应对整体风险的全局性理念显得尤为迫切且重要。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深刻认识并全面分析了新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全球视野出发,基于高度的责任感,关心人类命运的核心议题;通过长时期的理论思考之后,习近平基于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国际社会的诉求作出回应,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从全新的视野作出的“中国诊断”,它是解决上述棘手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新思维和“中国方案”[1]。

有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三阶段论:第一阶段为阐述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第二阶段是向国际社会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第三阶段是揭示了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石问题[3]。具体来说,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3次历史性飞跃:一是党的十八大之前,已经产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萌芽,但未进行体系化的阐述;二是党的十八大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上升到外交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三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了细化、实化,尤其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的一般性辩论的重要讲话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了体系化[4]。具体来说,2012年 11月,在党的十八大文件中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和构建,需要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向国际社会进行积极宣传,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2013年3月,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向国际社会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201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呼吁国际社会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其后,在2015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的一般性辩论、2017年“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等重要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多次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大国外交的总目标;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正式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决议中,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2]。从国家间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直不断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通过多次重要讲话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世界责任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承继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应对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及国际社会的关切所发出的中国声音,针对“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中国方案,这既是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构想,也是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的中国国际战略新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指明了方向[2]。有的学者剖析了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大源流,即借鉴了马克思理论中有关共同体、人类文明发展交往以及国际关系等相关理论的精髓;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文明交往思想,总结了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得失,汇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6]。

过去对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大多从外交实践等视角出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探讨,而从历史角度对该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则相对不足,这种状况在近期的研究中有所改变。在最新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称“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世界责任观及外交实践与外交思想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新中国文明交往思想与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承继关系。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发展阶段。

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出了承担世界责任的战略路径,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责任观的历史演进,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世界大国的形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勇于承担世界责任,这一点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已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毛泽东时代秉承和平共处思想,认为“应当”和“尽力”承担世界责任,即通过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为全世界和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邓小平时代开创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丰富和发展了世界责任观的理论体系;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安全观,承诺“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世界责任观的成熟、定型阶段;接着,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承诺“为人类作出应有贡献”,提出了和谐世界的论断[7]。

新中国的和平外交实践为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共识与政策根基[8]。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提出的国际关系思想和世界责任观的基础上,习近平以更为宏大的国际视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深化、充实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责任思想。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标是以开放为导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9]。但是,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复杂的、矛盾的,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必然是长期的,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10]。学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主义、“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以及建设“五位一体”的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赢主义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单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紧密相连[11]。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国与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促进了共生共赢的共同价值观的生成[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支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突破了单极主义的局限[4]。从内涵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包括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即以共同利益为导向,以实现大同世界为目标,缩小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和差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以合作共赢为指导的共同利益观、以平等互信为基础的新型权力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10]。

对世界发展来说,选择共赢主义是一件幸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强调在追求和实现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这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和多元文化认同,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体,体现了共同价值思想与国际共生论的核心观点[12]。

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面向未来的战略设想和处理国际关系、建设国际秩序的中国方案,它超越了帝国体制和国族认同的传统建构,超越了种族、民族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以及均势和霸权的国际秩序观,努力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合理化和公正化,使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朝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12]。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周边国家、地区和国与国之间的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合作共赢的国家关系。中国对此进行的长期努力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在东盟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均发挥了重要作用[11]。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是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致力于共同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和中国愿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探索全球治理提出的重要方案[13]。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极大地加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10]。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实践途径,“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沿线国家资源互补、利益共享、人员互通,兼顾各方利益,不管穷国富国、大国小国,也不管意识形态如何,只要能找到双方合作共赢之点,即可开展合作。而且,域外国家也可以参与进来,实现利益融通、合作共赢[2]。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合作理念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扩大了周边国家之间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让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机会[5]。这是一条和平之路、发展之路、创新之路。经过几年的发展,“一带一路”从倡议逐渐变为了现实,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拓展了沿线国家的发展空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践的伟大创举;作为“一带一路”的首倡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中国将继续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共赢主义理念,倡导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沿线各国在多领域进行务实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2]。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五位一体”世界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具体的实践方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分步实施、对话协商、平等互助、尊重差异、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和绿色低碳等原则,与时俱进地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14]。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目标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五位一体”世界。

首先,持久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中国已成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但是,世界主要力量间的博弈,每个国家对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基于民族文化、宗教、发展水平的考量,容易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障碍,阻碍国家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协商,妥善解决矛盾与分歧。

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安全是发展的根本保障。从安全方面来看,要坚持正确的安全观,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2]。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是以全人类整体利益为目标的命运共同体,为突破人类发展困境,迎接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构建共赢共享的和谐世界提供了现实可能[1]。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国际社会付出极大的努力,克服以往惯性斗争中的非理性思维弊端。中国将勇于承担国际责任,以合作解决问题,努力消除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

从经济发展看,要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学界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到经济、生态和网络等方面对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要努力改变这种研究状况。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发展问题,特点非常鲜明。因为没有发展就没有繁荣,所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形成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良好局面[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有责任和能力推动世界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贸易、就业、市场、投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世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另外,全球经济治理较为滞后,如金融危机频发意味着急需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急需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15]。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积极推动并参与全球治理变革,以建立多元平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更为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领域,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努力,坚持“共赢主义”,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国际合作模式。

有学者指出,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包容性的时代内涵。世界范围内的非包容性增长已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障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系统的引领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理念。中国融入全球化之后实现的包容性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共赢为基础、开放为导向,建设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包容型世界经济等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是对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的重要拓展[16]。

从文化方面看,要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由于历史、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国际社会形成了多样性的文明形态,文明的多样性也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这需要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做到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平等对话,包容各国文明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精髓[5]。“和”文化包含了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带有人类终极目标的思想,体现了和谐价值观。用“和”文化来化解人类的困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的优势,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和共同进步,这对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有学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将“和”文化作为维护国际关系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准则,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17]。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在处理国家利益问题时,要秉持正义精神,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继承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借鉴并超越了“全球正义”“空间正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5]。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多层次的外交对话以及公开发表一系列讲话,积极对外传播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人民更为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并逐渐改变了话语权脆弱的现状,成功地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17-18]。

没有生态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中国将推动世界人民共同合作,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的全球意识,通过科学分析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关系,努力解决全球发展的失衡问题,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19]。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五位一体”的世界,中国将对世界作出新的贡献,承担应有的责任。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世界梦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21世纪全球治理、共同发展、和平安全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承担了重要的使命,有助于加速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承担更大的责任[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世界梦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学者们对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构建“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世界梦,体现了国际社会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发展观与价值观,科学解答了“中国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时代课题,它与中国梦息息相通,并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更大的战略机遇[20]。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世界梦并不是指中国对世界的梦想,它指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梦想与追求[21]。

实际上两者具有相同性,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愿景,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世界梦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尚和合”思想已然渗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国倡导各国积极参与并融入进来,通过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世界大家庭和谐发展,最终形成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形态,实现在共赢基础上的中国梦、世界梦以及共生共荣的大同世界梦想。这些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角色[22],我们愿同世界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繁荣世界。

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述评

从总体上看,学界对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较多关注政治说教,理论深度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在研究视角方面,当前学界一般从全球治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球治理方面,对全球格局、国际秩序、人类命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方面,学者们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面,重点探讨了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及发展观,即对中国想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等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未来学界需要厘清多种视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加强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有学者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体现,还有学者从价值导向方面进行分析,从共同价值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虽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从思想渊源看,学者们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即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等3个部分,学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从研究方法看,学界主要采用概念分析、文本解读、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研究。具体来说,通过概念分析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定义与概念更为清晰,但仍需要深入探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文本解读能帮助人们从战略层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理解,但研究的深度还需要加深。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国际关系理论等进行比较研究,能帮助人们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从现实意义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与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和平相处与共赢发展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构建实践看,学者们从功能学和要素学两个方面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学理与思辨探讨,但大多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想性的一面,而对其现实性的认识和挖掘则有所欠缺。因此,未来学界对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应运用多种方法来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加强思想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的探索,并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传播与推广,从而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