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异伦脉学思想及临床运用

2019-02-15张维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寸口脉象阴阳

吴 辉,张维丽,王 帆

(1.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武汉 430022;2.武汉市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科 ,武汉 430022;3.武汉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武汉 430022)

脉诊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治方法之一,是由最初的色脉两诊不分而逐步成为与色诊分开的单纯诊脉的方法,已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医理论与临床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黄帝内经》从多方面记载了汉代之前的脉学成就,是中医典籍中最古老、最经典的脉学文献。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阴阳学说为纲领的脉学理论体系。其脉诊方法丰富多样,可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等[1]。后世医家的脉学发展实质上是对《内经》脉学的继承并发展,如《难经》的诊脉“独取寸口”说,奠定了寸口脉法在脉诊中的首要地位,《伤寒杂病论》辨脉以阴阳为纲,《脉经》《濒湖脉学》等脉学专著对脉学的补充和发展,基本完善了中医学脉学理论体系[2]。

谭老师对脉象的认识,在前贤基础上,提出脉诊基本思想为三部分阴阳、左右分气血、治疗分主次的观点,结合三因制宜。在学习过程中,以脉测证,治疗分主次思想观点对笔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是一个新的跨越。兹分别从三部分阴阳、左右分气血、治疗分主次三方面来总结谭老师的脉诊经验。

1 三部分阴阳

寸关尺三部由阳转阴。

1.1 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黄帝问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3]。脉为血之府,心主血脉,脉象传递由心及尺及寸,就尺关寸三者而言,尺为去、寸为至,故寸为阳、尺为阴,关为过渡。这是寸关尺三部由阳转阴在《内经》中的阐述。

王叔和《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4]。这一篇描述了寸关尺的定位、寸与尺的阴阳关系、寸关尺三焦脏腑定位;明确指出寸为阳动,应属阳,尺为阴动,应属阴;关部阳出阴入,为寸到尺的过渡。

王叔和《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覆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5]。这里王叔和再次提到关之前者乃阳之动、脉当九分而浮,关之后者乃阴之动、当见一寸而沉,指出寸、尺部搏动的强弱不同,并论述了这一说法的生理病理。

《脉理求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6]。“鱼际至高骨止有一寸,故以寸名;尺泽至高骨却有一尺,故以尺名;关界尺寸之间,故以关名。经曰:身半之上,同天之阳;身半之下,同地之阴。故以关前之寸为阳以候上焦,关后之尺为阴以候下焦,关处前后之中以候中焦。凡诊必先从寸至关,从关至尺,定其先后,以推其理而寻其象也”。“寸为阳,故男所盛在阳而尺恒虚;尺为阴,故女所盛在阴而尺恒盛”[7]。这里也阐述了寸关尺名称的由来、三部阴阳属性、分主三焦以及男女有别的脉象特点。《脉确》:“三部病脉,脉经寸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寸阳部也,浮大疾,阳脉也,故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沉细阴脉也,见寸阳部,故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痛,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涩,阴下湿痒,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寸脉壮大,尺中 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8]。这里也是把三部中,寸(关上)部归属阳脉,尺部属阴脉,并阐述了何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干阴、阴干阳脉象及所对应的症状。

谭老师临证诊脉基本与《脉经》一致,寸关尺三部分别映射上中下三焦、心肝肾、肺脾肾等病症,寸关尺脉动亦有阴阳之分,正常应由寸到尺由强到弱,由阳转阴,若有异常则提示相关部位、脏器病症。谭老师特别重视、认同这一观点,并指出脉位的阴阳分析临床上使用时,不可拘泥,要对比分析、因时、因人、因地的灵活把握运用。

1.2 临床意义 阴阳,既是疾病分类的总纲,也可以说是辨脉之总纲,其中寸关尺有阴阳属性,寸关尺由阳转阴,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如前述“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干阴、阴干阳”分别是不同症状症候群的脉象反应,并可以据此遣方用药、调理阴阳、治疗疾病,甚至可以以脉测证,诊治疾病[9]。从阴阳定性把握脉象可以帮助判断疾病征候。如:某患者寸部浮而小滑,尺部沉微无力。主表阳里阴,提示表有风热,里气本虚,是气虚外感风热之脉,治疗上就可以益气固表祛风,选方可以使用败毒散加减治疗。寸关尺三部由阳转阴的理论思想,在古医籍中也有体现。如汉代张仲景首创“血痹”一词,认为本病是由“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所致,指出血痹重证的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寸口关上微主阳弱,为阳气不足之脉,尺中小紧主阴盛,为外受风寒之象;加之阴阳俱微,气血两虚,提示体虚受风,阳气不行,血行不畅,故治以益气通阳,和营行滞,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

1.3 病案举例 某男,45岁。脉诊,轻取:右寸脉弦紧,右关脉平,右尺脉浮细,左部寸关尺类似,但总体较右脉细小。脉象分析:正常脉象为寸关尺由阳转阴,通俗的讲是由强变弱,大多数正常人脉象尺部轻取时是没有搏动感的,此例患者寸脉不足,属阳中之阴,脉弦紧,主痛,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可询问患者有无头痛;患者尺脉浮细,尺脉主射肾、命门,正常生理状态下应在寸关尺中最弱,但此例患者凸显出浮细,结合整体脉象偏虚,考虑阴中之阳,为虚阳上浮,反映肾、命门阴虚,阴虚则阳亢,可询问患者有无腰膝酸痛、遗精、小便黄。脉诊后问询患者确实有头痛、腰膝酸痛、小便黄。以脉测证为气阴两虚,病在脾肾两脏,治疗上健脾补肾,理气止痛,选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去生姜、大枣,合缩泉丸,加补骨脂、五味子益肾敛阴,加川芎、白芷、延胡索、葛根止头痛,再加白茅根养阴清热利尿。方药组成:黄芪15 g,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延胡索10 g,葛根10 g,川芎10 g,白芷10 g,益智仁10 g,乌药10 g,补骨脂15 g,五味子6 g,白茅根15 g,20剂而愈。

按:此例患者脉象属典型的寸关尺脉象阴阳离位,该阳的未阳,该阴的未阴,主要症状在头痛、腰膝酸痛、小便黄,治疗方向针对这三个症状即可。

2 左右分气血

左脉主血、右脉主气。

2.1 理论依据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脉经》[10],“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主血,肝藏血,左寸关尺主血;“肺者,气之本”《素问·阴阳藏象论》[11],肺主一身之气;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为谷气;肺吸入清气与谷气在肺合为宗气,右寸关尺主气。故“左右分气血”诊脉观点遵循“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的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的原则,并以此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12]。

谭老师根据中医经典,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实践,创造性提出左右两部脉法定气血的规律:左脉反映人体之血,宜小,属阴;右脉主人体之气,宜大,属阳。左右两手脉象亦分阴阳。

2.2 临床意义 临床上女性患者如果左脉大于右脉,提示血盛而气不足,气不能推动血运行,常见闭经或痛经或有血块;治疗上往往用行补气活血之法,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气多从补脾胃着手,多选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配伍红花、苏木、益母草等使用[13]。此外,情志病患者,精神抑郁、无力,往往可见本应洪大属阳之右脉沉细,治疗上可补气开郁,选方柴胡疏肝散与补气药物黄芪等合用。左右分气血的诊脉观点,在各类古籍中也有诸多体现,如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指出:“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左脉主血,左脉沉,为血蓄于内,邪气深入血分之象;右脉主气,右脉长,为瘀热在里,气分热邪炽盛之候;血热互结,治疗应破血逐瘀,清热凉血,故用加减桃仁承气汤逐血分瘀热,使“随其所得而攻之”。

2.3 病案举例 某女,34岁。脉诊,轻取:左寸沉细,左关细,左尺弦细;右寸关尺平脉。脉象分析:左脉主血,左脉细,属阳中之阴脉,主血虚,可询问患者月经情况,当有月经量少,此外还可因心血虚致虚烦不得眠,当有失眠;左尺弦细轻取可得,属阴中之阳脉,主肾虚,弦细考虑阴阳俱虚,当有腰膝酸软、怕冷。脉诊后问诊患者确有睡眠差、月经量少、腰膝酸软、怕冷。以脉测证为心血虚、肾虚,治疗予养血壮腰安神。选方四物汤去川芎,加续断、菟丝子壮腰,茯神、合欢皮安神,佐鸡血藤补血行血、肉苁蓉温肾阳。处方:熟地黄15 g,当归10 g,白芍15 g,续断15 g,菟丝子15 g,茯神15 g,合欢皮15 g,鸡血藤15 g,15剂而愈。

按:左脉主血,右脉主气,男多气病,女多血病,故脉诊上亦男女有别,女性重点在审察左脉寸关尺,亦应遵循寸关尺由阳转阴的规律,反常则意味着相关脏器疾病,治疗上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取得疗效。

3 治疗分主次

以脉测证,治疗主要病症。

3.1 理论依据 《脉症治方》曰:“治病,以脉为先,脉不明,则无由识症,而阴阳寒热,亦无从辨……。按脉审症,因症酌治,因治定方,四者相承,诚于此四者无讹。而医无余理矣,书中分门别类,既已条理井然。而每门类中,又复挨次编辑,首论脉,次论症,次论治,次论方。使见者了如指掌。故即以是名书,庶阅者,可因名思义也”[14]。这是《脉症治方》凡例中说明的书的编写体例是按以脉测证的方法编写的,同时强调了以脉测证的重要性。

《脉经·张仲景论脉第一》:“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气血,在人体躬(《千金》作而行人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缕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臣亿等详水下二刻疑检旧本如此)脉一周身,旋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紧弦,沉潜水,支饮急弦,动弦为痛,数洪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分,知邪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15]。有关脉象反应的症候,诸多前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类古籍中有诸多论述,这里摘录的是张仲景关于不同脉象反应不同症候的记述。

3.2 临床意义 作为中医学四大诊疾方法之一,脉象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脉乃血之腑,血的生成、运化、输布,与人体五脏六腑、气、精、液等有密切关系,而肺朝百脉,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16]。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时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病势左右于脉,而脉又反应于病。《伤寒论》中,平脉法与辨脉法两篇,专论脉法理论与脉象主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浮紧为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按之反芤,为正气不足,故正邪交争而战,可发汗而解。张仲景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脉测证,以平脉准诸不平之脉,则凡太过不及之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了然于心手之间,而无差谬可言[17]。谭老师反复强调,学好中医要在“脉诊”上下功夫,诊脉以辨别病情进退,判断疾病预后、顺逆,还要注意在以脉主病基础上,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可拘泥。

3.3 病案举例 某男,58岁。脉诊,轻取:右寸关浮滑弦硬,右尺动脉无力,左寸细微,左关平左尺沉。

脉象分析:本例脉象重点在不同寻常的右寸、右尺、左寸,右寸连带关脉浮滑弦硬,主射头面上焦有痰、挟火;右尺动脉主肾阴虚阳亢,《脉诀汇编》:“右尺真阳潜伏之所,而亦见动象,则阳气不得蛰藏,必有非时奋迅之患。……右尺见动,谓相火虚炎……”;无力考虑存在阳虚。左寸沉细,心血不足,《脉诀汇编》:“左寸细者,怔忡不寐”[18]。所以本例患者可只问患者有无胸痹症状、小便情况、睡眠情况即可,后证实患者有胸闷、胸痛、小便黄赤、睡眠差。以脉测证患者为痰浊痹阻,心血虚,肾阴阳两虚。治疗上化痰散结、行气通络、养心血、补肾。选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去半夏,加用枳实行气,天冬、麦冬、桑葚养肾阴、补心血(补阴即可补血);芦根清胃火;巴戟天、乌药补肾阳。方药组成:瓜蒌皮10 g,瓜蒌子10 g,薤白10 g,枳实10 g,芦根15 g,天冬10 g,麦冬10 g,桑葚15 g,巴戟天10 g,乌药10 g,川牛膝15 g,15剂而愈。

按:本例患者主要诊断为胸痹,痰浊痹阻,兼有心血虚、肾阴阳两虚,治疗上选择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主方,其中主药瓜蒌、薤白,加用瓜蒌子加强化痰效果,此为治疗主要方向,兼顾脉象提示之肾阴阳虚、心血虚治疗,主要治疗三方面,患者其他方面症状可暂时忽略,只抓脉象反应问题的主要方面,主证解决后,其他方面问题有可能自行好转,不必面面俱到。

4 小结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谭师诊病精于脉诊,以脉测症,遣方用药,擅长拆方、拼方,用药轻灵、常见而多有疗效,医名远播至中南诸省甚至海外,正如张介眉老师评价:“求诊者踵踵相接,舍休而日诊百余。社会赞其医德,病人颂其艺精,同道叹其才秀”。我等跟师三年,以管窥豹,对老师学术思想体会浅陋。其“三部分阴阳”“左右分气血”及“以脉测证、治疗分主次”之脉学思想,更是在继承前贤脉学理论基础上的归纳、发挥、提高。在目前中医界可称独树一帜,值得深入学习、研究,从而更好服务大众。

猜你喜欢

寸口脉象阴阳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临床观察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论脉象基值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