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家庭运动康复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疗效分析
2019-08-23桑海燕赵冬梅
桑海燕,赵冬梅,曾 红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吉林省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内皮功能及基因诊断工程实验室/吉林省重大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吉林省心血管研究所,长春 130033;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康复科,长春 130033)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发生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甚至坏死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率越来越低,这与治疗方法尤其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息息相关[2-3]。尽管PCI治疗心肌梗死疗效值得肯定,但并不能为患者消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后合理科学的护理尤为重要[4]。为此,我院对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早期家庭运动康复以期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并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66例,男性41例,女性25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4.62±8.16)岁,其中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24例、下壁/后壁心肌梗死32例、右心室心肌梗死10例;观察组66例,男性43例,女性23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3.93±7.93)岁,其中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21例、下壁/后壁心肌梗死34例、右心室心肌梗死1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5]1)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PCI术后,病情稳定,无明显并发症;3)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6]1)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衰等;2)肝肾功能不全;3)神经精神障碍。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康复教育及护理[7]。对患者进行术后健康教育,包括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心绞痛急救处理、自我监测等;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定期电话随访。
1.3.2 观察组 采取早期家庭运动康复[8]。建立以太极拳为核心的早期家庭运动康复方案,首先成立太极运动康复小组,包括心内科主任医师1名、中医科主任医师1名、国家级太极指导员1名、内科病区总护士长1名,主要负责太极运动方案的指导,心内科护士长1名、心内科护士5名,主要太极运动方案的实施及记录。院内统一教学太极拳,且患者应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一旦发生心率过快、心绞痛、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出院后指导患者进行院外太极运动,主要包括热身运动10 min、太极运动30 min及整理运动5 min,热身运动即上下肢拉伸运动,太极运动包括推手、转腰、云手、蹬腿及套路运动,反复练习5遍,整理运动与热身运动一致。嘱咐患者1周3次,45 min/次,每周电话随访,每月门诊随访。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心功能情况、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及负面情绪情况,心功能包括6 min步行试验(6MWT)、血浆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浓度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9],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量表区分躯体生活自理及工具性生活自理两个条目,并发症包括再发心梗、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及死亡,负面情绪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10]。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心功能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2组心功能情况比较(± s,n = 66)
表1 2组心功能情况比较(± s,n = 66)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组 别 6MWT/m Pro-BNP/(pg/mL) LVEF/%观察组 干预前291.27±26.12 1274.37±88.41 43.95±6.56干预后343.69±27.58# 91.36±11.52#56.34±7.13#对照组 干预前289.52±25.48 1248.52±85.37 44.61±6.83干预后322.57±29.63 110.47±17.64 45.28±4.71
2.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s ,n = 66) 分
表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s ,n = 66) 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组 别 机体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观察组 干预前 63.12±9.81 59.18±7.13 52.85±6.44 50.93±5.79 59.17±6.75 52.63±6.28 59.12±6.88 53.24±5.81干预后 78.72±11.26#69.03±8.74# 69.12±7.92# 61.37±5.88# 68.37±7.11# 63.58±7.47# 69.46±7.83# 68.38±6.72#对照组 干预前 62.57±9.42 60.26±7.49 52.62±6.36 51.34±5.82 59.26±6.81 52.58±6.25 58.73±6.72 53.19±5.70干预后 70.14±10.38 62.58±8.62 60.57±7.26 57.15±6.28 62.16±7.01 57.25±7.33 62.59±7.15 60.27±6.35
2.3 2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s,n = 66) 分
表3 2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s,n = 66) 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组 别 躯体生活自理 工具性生活自理观察组 干预前 11.82±1.64 20.85±2.61干预后 8.14±0.63# 13.26±1.38#对照组 干预前 11.46±1.57 20.64±2.53干预后 10.56±1.13 17.52±1.74
2.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 66) 例
2.5 2组负面情绪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5。
表5 2组负面情绪治疗效果比较( ± ,n = 66) 分s
表5 2组负面情绪治疗效果比较( ± ,n = 66) 分s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组 别 SDS SAS观察组 干预前 64.03±11.75 68.85±13.67干预后 51.37±7.64# 57.13±8.82#对照组 干预前 63.48±11.37 68.32±13.59干预后 59.26±9.74 66.27±11.86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PCI可迅速畅通被堵塞的血管,挽救濒死的心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大大降低心肌梗死致死率,已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1]。研究显示[12],PCI术后患者出院后依从性不高,主要是由于心脏支架术后患者对心脏支架的相关知识不掌握了解,以及担心支架游走、脱落,恐怕出现突发意外事件等,导致部分患者由于不敢参与运动而使心功能改善程度受到严重影响。
运动心脏康复治疗属于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正确有效的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冠状动脉斑块,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对患者有着积极的康复作用[13]。尽管运动心脏康复治疗具有上述优势,但在国内参与率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4]:1)为了确保医疗安全,避免医患纠纷,不少医生拒绝为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后运动心脏康复治疗;2)运动心脏康复治疗费用高,且不在医保范畴,不少患者拒绝治疗;3)患者对该治疗方式有误解,片面地认为该治疗无作用,或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参与该治疗方式。早期家庭运动则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适用于多数患者,符合国内国情。本次研究中采用以太极拳为核心的早期家庭运动康复,太极拳具有“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选取其中“推手”“转腰”“云手”“蹬腿”等简单易学的招数,通过活动患者腰部带动四肢,旋转腰部,转动背部,螺旋缠绕,劲贯穴窍,布流周身,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增加静脉、淋巴回流,减轻心脏负担,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冠脉弹性,提高供血功能[1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早期家庭运动康复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ro-BNP浓度明显降低,LVEF得到改善,说明早期家庭运动康复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家庭运动康复能改善患者生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还发现,受疾病及PCI手术本身干扰,两组患者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及焦虑,经早期家庭运动康复治疗后负面情绪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早期家庭运动康复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减轻焦虑,临床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