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脐与脾胃相通
2019-02-15彭莹莹杨振弢王方园孟静岩
彭莹莹,杨振弢,王方园,陈 哲,孟静岩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脐,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属任脉的一个穴位,神阙,作为穴名,古代文献称为脐、脐中、脐孔、气舍、气合、命蒂等[1]。神阙之名首见于《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对法》[2]“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灸三壮”。脐疗,是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在神阙穴处填敷药物或运用艾灸、按摩、拔罐、针刺、物理疗法等多种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也称“脐疗法”[3]。《医权初编》云:“夫药者,所以治病也,其所以使药之治病者,元气也”。其“元气”,就在肚脐深部,经三焦通达全身发挥机体自身组织调节能力和抗病作用。笔者发现脐疗对于脾胃系病症,如胃脘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疗效较好[4],据此我们提出“脐与脾胃相通”的理论探讨如下。
1 脐与脾胃相通的经络学依据
1.1 脐通过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相通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灵枢·经别》[5]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即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官窍、筋脉皮骨等组织器官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依靠经络的沟通濡养。强调了经络在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等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6]。 奇经八脉包括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十二经脉处经络系统的主体地位,奇经八脉交错循行于十二经之间,奇经八脉具有沟通、联络十二经脉,统率、蓄积、渗灌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脐可通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沟通,且冲、任、督、带脉又与脐密切联系。脐可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联系,从而维持全身气血正常运行。
1.2 脐与脾胃及其所属经脉相通 脐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所过[7],脐直接与两经气血相通。《灵枢·经筋》[5]“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灵枢·经脉》[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经络理论上冲脉亦可将脐与脾、胃两经相联系。同时脾、胃各自募穴章门、中脘位于带脉、任脉上[8],也说明脐与脏腑脾、胃及其所属经脉相通。
2 脐的生理与脾胃相关理论依据
2.1 脐为人体先天命蒂与脾为后天之本的关系 脐为人体先天命蒂,即人体初形由脐带通过脐部和母体相连[9]。《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10]中“脐者,命蒂也。当心肾之中,为真元归宿……故脐为命蒂,脐带亦真气会聚之所也”。同时脐带输送母气及精微物质,用以维系胎儿正常的发育和生长,故称脐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主运化输布 ,以升为健,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以降为和,喜润恶燥[11]。脾胃阴阳相和 ,相为表里,同居中焦主土,为万物之所生,亦为万物之所归。李中梓论“脾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同时民以食为天,故脾为后天之本。脐中在道家称为“玄关一窍”,即气穴、命门,脐是先天、后天联系的枢纽[12]。脐与丹田在婴儿初生时,生由脐带,由脐接丹田,故为气海,为命门。人气盛衰与气海密切相关,机体气强则强,气衰则病[13]。强调了脐与脾胃密切相关。脐为人体先天命蒂与脾为后天之本,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2.2 脏腑之气凝结脐与脾长五脏的关系 脐为元气所聚、所生之处,脐与五脏之气密切相关[14]。《难经·第六十八难》[15]在论述脐下之肾间动气中明确提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可见脐通乎脏腑之气,为先天之元。 五脏之气即为脏腑所居之所,所以五脏之气聚于脐。脾不得独主于时,五脏外应四时,春夏长夏秋冬分别配属肝心脾肺肾,脾无独主之时, 四季脾旺不受邪。《素问》[5]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属土,中央以灌四旁。在人体,脾土为精气血津液的化生之源,长养四脏,具体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气入胃……下输于肾”。在一年四时中,五脏皆离不开脾主运化之水谷精气的滋养,所以脾长五脏。在经络走行上,脾之筋脉结聚于脐,胃之筋脉亦挟于脐,脾胃经脉相表里,所以脐属胃亦属脾。综上脏腑之气凝结于脐,脐属脾胃且脾长五脏,故脾胃与脐共同调节脏腑之气。
3 脐的病理与脾胃相关理论依据
3.1 气的失常影响到脐与脾胃 气机失常则结聚于脐、冲于脐。《难经》[15]“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脐为生命根源所在,与人体经络、全身脏腑密切相关。《灵枢·四时气》[5]论 “气盛则厥逆, 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育,结于脐”。且“假令得脾脉……当脐上有动气”。脾胃功能的失调可通过脐表现,因此脐与脾胃之气又密切联系。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上下相召,阴阳相交,天地交和,化生万物。人之阴阳气血精液的循行输布均离不开气机升降出入,其中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清降浊的作用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尤为重要。
3.2 脐病症候归属脾病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10]云:“脾绝则脐突唇反,环口薰黑,突汗发黄。然脾绝者,十二日死”。脐之病变表现为脾病,脾胃经脉相表里,所以脐与脾胃相通,脐病症候归属脾病。脐之病变表现为脾病,脾之病亦可从脐治疗。乳经络归脾,清·邹存淦《外治寿世方》[16]“治妇人乳忽缩入,急用两手紧紧抓住,取公鸡一只,连毛破开去肠杂,加真康香一钱,入鸡肚内,敷肚脐上”。乳经络归属脾,乳疾可通过脐疗治疗。 不仅古人从脐治疗脾胃疾病,现代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的丁桂儿脐贴、治疗胃病的胃康宝药袋等[17]也是如此。
4 结论
脐为先天之命蒂。脐与人体经络直接或间接相通,进而同五脏六腑密切联系,脐是脏腑之气的汇聚,为人体阴阳气化的枢纽。神阙之名,古人认为神是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住城之门。实际上人体是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周边阴阳鱼互抱,阴阳气化交感,气血升降出入调畅,通过脐疗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关于脐与脾胃相通理论研究及观点证明脐与脾胃密切相关,为临床脐疗治疗更多脾胃系统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关于脐疗治疗脾胃系统病症的具体操作、用药规律及临床评价,还需更深一步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