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效果观察

2019-02-15刘方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康柏西脉络膜病理性

刘方梅

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眼科,广东韶关 512026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病理性近视是造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的主要原因,而CNV是病理性近视的严重并发症,预后效果较差,导致视力产生不可逆性损害[1-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主要采用光动力学( PDT)、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手术干预等,随着抗VEGF药物的应用,康柏西普被发现在矫正视力中效果明显。为进一步准确评价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80例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OP、CNV面积和CRP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OP、CNV面积和CRP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n IOP(mm Hg) CNV面积(mm2)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15.41±2.61 11.24±1.43* 9.22±1.53 4.93±0.82* 9.24±1.68 6.34±0.92*对照组 40 15.38±2.52 13.15±1.33* 9.30±1.69 6.64±0.91* 9.28±1.72 7.62±1.13*t 0.052 6.186 0.222 8.829 0.105 5.556 P 0.958 0.000 0.824 0.000 0.916 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治疗的80例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所有病例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检查证实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国际随机字母表法将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対照组,各40例40眼,实验组患者年龄22~65岁,其中男女比例为20∶20,平均年龄为(32.7±4.6)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3~66岁,其中男女比例为19∶21,平均年龄为(32.3±4.7)岁。排除标准:(1)全身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局部手术禁忌及抗VEGF药物禁忌者;(3)患眼曾接受PDT或黄斑部激光光凝治疗者[2];(4)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本次试验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讨论批准,获得研究权限。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方法,不采取治疗措施。实验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20130012)治疗,注射前3d术眼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20073132),每次1~2滴,每日4次。术前1d冲洗术眼结膜囊,做好准备,在无菌环境手术室内进行玻璃体腔内注药术。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开睑器开睑,于角巩膜缘后4mm处睫状体扁平进针,向璃体腔内注入康柏西普0.05mL。术毕用无菌棉签轻压穿刺点1min,预防药物流出,检查术眼视力有无光感,若有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齐鲁制药有限公司,H20020496)眼膏。注射第2天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持续7d。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眼内压(IOP)、CNV面积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两组患者治疗数据处理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运用%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OP、CNV面积和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IOP、CNV面积和CRP均明显下降,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CMT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明显升高,CMT明显降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BCVA高于对照组,CM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3个月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是造成青中年人群中心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和生活质量[4-6]。CNV是眼内新生血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当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该疾病的发生机制,达成统一共识的是遗传因素、脉络膜循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因素和机械牵拉作用因素三种。遗传因素认为高度近视脉络膜形成和肝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的补体因子I基因有关;脉络膜循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因素认为,疾病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和健康群体相比变薄,因此可以作为疾病表现特征,和脉络膜血管灌注延迟两项是最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在机械牵拉作用下使得VEGF的表达及分泌增加,最终造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血管[7-9]。CNV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临床疾病,而是在诸多眼病发作时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多与病理性近视性黄斑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特发性CNV及眼部外伤等相关,临床症状表现为黄斑出血、渗出等,最终形成瘢痕。临床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所用药物以融合蛋白药物、VECF药物为主。雷珠单抗是一种F抑制剂,虽然临床疗效显著,但是价格昂贵,不能被多数患者接受,因此玻璃体腔注射的次数较多。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CMT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CMT比较

组别 n BCVA CMT(μ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0.71±0.21 1.14±0.35 361.62±33.58 281.25±30.32对照组 40 0.70±0.20 1.02±0.31 361.87±33.79 287.73±29.21 t 1.000 4.136 0.879 8.725 P 0.081 0.002 0.093 0.000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血管治疗的首要目的是以提高患者的BCVA为主,光动力疗法是现阶段临床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但该方法容易损伤到邻近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和视网膜色素上皮[10-11],增加了局部血管内VEGF表达和CNV复发率。由于该治疗方法费用昂贵、治疗周期较长,因此多数患者难以承担,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已经证实多种抗VEGF药物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效,有希望成为治疗CNV的一线药物[12-13]。康柏西普是治疗用生物制品I类新药,系一种VEGF受体与人免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其能增强VEGF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速率,抑制VEGF家族受体的激活,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14-15],且能有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本研究中病例均为首次发病,尚未接受其他治疗方式,因此在评价康博西普临床治疗效果时更加客观准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得到改善,黄斑中心心凹视网膜厚度缩减,不良反应例数少,临床用药安全性高。康柏西普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抗VEGF药物,术后对患者密切随访不良反应,出现2例,但未见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性并发症,可见该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少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康柏西脉络膜病理性
康柏西普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高度近视脉络膜结构与血流变化的研究新进展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康柏西普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原发性房角关闭性疾病患者脉络膜厚度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