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性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2019-02-15杨淑红
杨淑红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手术室 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福建三明 366000
手术是治疗患者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医疗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手术复杂程度也在逐年提高,由于手术类型的不同,手术时间上也不同,部分手术在手术时间上较长,这可能导致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风险进一步提高[1]。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局部组织长期受到挤压,使局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由此可诱发皮肤因缺血而出现相关损伤,在临床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压疮。压疮是手术后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压疮在手术过程中的发生率大约在5%左右,以术后几小时到6d内较为多发。为了避免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临床中对影响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与避免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若发生压疮不仅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同时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以及经济压力,影响患者康复[2]。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性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内容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6月与2019年5月分别设置为本次实验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研究对象为我院接诊的手术治疗患者68例,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均为开颅手术患者,分组依据为患者是否发生压疮,存在压疮患者为实验组,无压疮患者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50~83岁,平均(66.6±2.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50~83岁,平均(66.9±2.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均确定于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接受临床护理;(2)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情本实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一般资料完整,临床研究资料清晰,无资料缺漏;(4)患者无严重脏器病变;(5)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
排除标准:(1)智力障碍、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术前存在其他皮肤疾病患者;(3)伴有恶性肿瘤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在手术前后不接受临床护理的患者;(5)一般资料不完整,临床资料有缺漏的患者。
1.2 方法
本次实验调查采用回顾分析法进行,在患者资料及信息收集中,需要做好以下内容:(1)一般资料收集: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其他组员信息进行收集;(2)病例资料收集: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无尿失禁、出院时间,或患者术中或护理过程中其他病情变化等情况进行观察与收集;(3)护患关系调查信息收集:对患者住院期间,由于护理工作形成的纠纷事件、投诉率、不良事件等进行信息调查。
患者基本信息收集完成后,可采用Logistic相关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患者压疮的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对影响患者的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事件、投诉率以及护理纠纷发生率。Braden评分根据压疮危险评估量表进行判断,内容主要包括活动力、潮湿程度、剪切刀、摩擦力、皮肤感觉、营养状况、移动力等内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越低[3]。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室术中患者发生压疮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合并症、尿失禁、体质量指数、Braden评分、体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导致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具体见表1。
表1 手术室术中患者发生压疮的单因素分析
2.2 术中压疮的多因素分析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体位、Braden评分以及体质量指数是导致术中出现压疮的多因素,见表2。
表2 术中压疮的多因素分析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事件、投诉率以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护理差错事件、投诉率以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差错事件、投诉率以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3.1 术中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机体被压的时间越长,而长时间压迫部位会导致相应的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导致创伤的形成,经过临床实践探究可以发现,手术时间每延长30分钟,压疮发生的危险率越高,压疮发生率大约会提高33%左右,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5]。
术中出血量:若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增加,会进一步导致患者机体受压部位皮肤血流量得以缺失,使机体处于缺血状态,而肌肉缺氧后极易发生坏死,同时可造成相应的毛细血管损伤,最终会对皮肤组织产生影响。
体质量指数: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体质量指数越高,患者发生术中压疮的风险越高,与患者体质量有关,患者体重越大,受压部位所承受的压力越大,使受压组织出现压疮[6]。
Braden评分:Braden评分本身是对压疮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评分越高,预示压疮发生率越高,主要通过皮肤营养状况,剪切力,摩擦力,皮肤潮湿,移动力等方面进行评价[7]。
合并症:若患者同时合并脑血栓,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会进一步提高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风险,主要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有关,若长时间采用同一体位进行手术治疗,可导致受压部位缺血缺氧,最终形成压疮[8-10]。
尿失禁:如果患者存在尿失禁现象,说明患者的机体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术中压疮的发生率[11]。
年龄:年龄是影响术中发生压疮的主要因素,患者年龄越大,机体各项生理机能均处于退行性病变过程中,导致患者发生压疮的概率越高,而年龄越小,身体机能越好,术中发生压疮的风险越低[12]。
体位:也是影响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侧卧位因受力面积较小,极易因受到压迫发生压疮,俯卧位由于受到生理因素的限制,极易长时间处于该体位会因受到摩擦,而提高压疮的发生率[13]。
3.2 临床护理措施分析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如下:实验组患者未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仅采用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体位调整,观察疾病患者病情情况。对照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针对性干预护理措施如下: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保持有效的沟通频率,针对手术方法以及手术病情进行详细介绍,使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得以缓解,保证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完成手术治疗,提高手术配合度[14];手术体位安置,在手术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身体解剖结构的耐受性,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防止坠落,应对体位枕、衬垫物加以有效利用,使用衬垫物以及支撑物对受压的体位进行支撑,在不影响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并且每延长1小时,需要对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使受压情况得以改善,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手术室温度控制,手术室的温度应维持在25℃左右,并使用温控垫、棉被等,使患者维持正常体温。若患者在术中输血,应在温水中复温后再输入到患者的机体中。手术过程中,应密切对患者的皮肤状态进行观察,同时应对约束的肢体每两小时进行一次放松,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应及时对患者的体液进行补充,保证患者的体液循环。
以针对性干预护理措施形成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应形成对可能造成压疮产生的多种因素的及时预防。(1)患者手术过程中,若手术时间较长,需要为患者受压部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且术中若出现患者大量出血情况,需要对患者输血。手术过程中需要保持患者正常体温,对手术室温度进行调节,在输血过程中也需要温水复温再输入患者机体中[15];(2)在患者术后体位安置上,应尽量以平卧位安置患者,扩大受力面积,减少皮肤的摩擦,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经常性的帮助患者翻身,形成按摩护理,保持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状态,减少压疮的产生[16];(3)患者家属的护理指导。患者在由于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所以产生压疮。临床护理过程中为提高护理工作的持续性,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按摩护理、体位护理外,还需要指导家属掌握护理手段,由护理人员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按摩、体位安置的措施,提高家属的护理意识与护理准确性,更好的形成持续性护理,提高护理工作针对性。
综上所述,年龄、Braden评分、术中出血量、合并症、尿失禁、手术时间以及体质量指数是影响手术室形成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从患者体位安置、皮肤按摩护理等工作中,可降低患者的压疮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