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镜下定位活检方案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19-02-15郑泳娟黄进城
唐 坤 郑泳娟 黄进城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东莞 523326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就是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1]。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SIL形成后继续发展,突破上皮下基底膜,浸润间质,形成宫颈浸润癌,因此,它也被称为宫颈癌的癌前病变[2]。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的抑制进一步病变成为宫颈癌[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阴道镜检查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具有伤口小、操作简单、不易交叉感染、可以多次检查、对患者伤害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研究阴道镜下定位活检方案对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特选我院387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患者(入院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4月)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387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活检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将结果根据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2014)建议采用与细胞学分类相同的二级分类法(即LSIL和HSIL), 将患者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慢性宫颈炎共三组。其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156例,年龄19~69岁,平均(34.2±2.1)岁;已婚患者132例,未婚患者24例;产次0~5次,平均产次(1.98±0.31)次。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60例,年龄25~59岁,平均(36.2±1.2)岁;已婚患者44例,未婚患者16例;产次0~4次,平均产次(1.67±0.21)次。慢性宫颈炎患者171例,年龄20~68岁,平均(35.0±1.1)岁;已婚患者151例,未婚患者20例;产次0~5次,平均产次(2.19±0.11)次。
1.2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阴道镜下多点活检;(2)患者知情并自愿;(3)由组织病理学医师诊断为宫颈鳞状上皮病变。
排除标准:(1)既往有诊断或治疗过的CIN或宫颈癌者;(2)有任何其他恶性疾病;(3)有自身免疫疾病或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疗;(4)妊娠妇女。
1.3 仪器
本次研究采用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EDAN C3型电子阴道镜,可以对患者资料和图片进行管理和计算。
1.4 阴道镜检查指征
(1)宫颈细胞学检查LSIL及以上、或ASCUS伴高危型HPV阳性;(2)HPV检测16或18型阳性者,或其他高危型HPV阳性持续1年以上者;(3)肉眼检查可疑宫颈肿瘤。
1.5 方法
在检查前24h内严禁患者进行性生活或者任何阴道操作。在对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时,要考虑患者感受,轻轻地将窥阴器置入患者阴道内,充分暴露患者子宫颈,同时将患者子宫颈表面的分泌物使用干净无菌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患者宫颈内洁净,防止检查时出现不必要的失误。然后观察患者宫颈的颜色、形状等全貌,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再用沾有3%冰醋酸的棉球均匀涂抹患者宫颈,30秒后对患者的子宫颈内柱状上皮和转化区进行观察,对子宫颈内的颜色、形态和血管变化进行仔细观察,寻找到异常病变位置。最后用沾有Lugol’s 碘溶液的棉球涂抹患者宫颈,在醋酸试验及碘试验异常图像部位或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用10%的福尔马林对取出来的组织进行固定分瓶,送去进行病理检查。
1.6 阴道镜图像
正常阴道镜图像:原始的鳞状上皮、柱状上皮和正常的转化区。
异常阴道镜图像:1级病变(次要病变):薄醋酸白上皮、边界不规则地图样、细小镶嵌、细小点状血管;2级病变(主要病变):厚醋酸白上皮、边界锐利、粗大镶嵌、粗大血管、袖口状腺体开口等;非特异病变:白斑、糜烂、碘试验不染色[4]。
在有些患者的宫颈内会出现多个异常,在镜下图像中也会呈现出许多异常叠加在一起,本研究统计时采取特异性较强的图像为标准。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检出率
387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患者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病变(SIL)患者216例,占55.81%,其中19~29岁患者37例,30~49岁患者151例,50岁以上患者28例。由此可见,30~49岁的患者发病率较高,是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高发年龄。其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156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6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171例,占44.19%。
2.2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阴道镜图像
患者异常阴道镜图像中主要有醋酸白上皮、点状血管、镶嵌等病变,每一病例本研究选取特异性较强的图像类型作为计数标准。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慢性宫颈炎患者中醋酸白上皮患者分别有醋酸白上皮101例、37例、42例;点状血管43例、13例、36例;镶嵌12例、10例、2例。其他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转化区、碘试验不染色等非特异病变。见表1及图1。
表2 三组患者的异常阴道镜图像合并
表1 三组患者的异常阴道镜图像
图1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阴道镜图像
2.3 三组患者的异常阴道镜图像合并
很多患者同时有多种异常阴道镜图像并存,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级别越严重,阴道镜图像的合并病变程度越高。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慢性宫颈炎患者中醋酸白色上皮和镶嵌19例、23例、1例;镶嵌和点状血管13例、15例、0例;醋酸白色上皮、镶嵌和点状血管三联征2例、6例、0例。见表2。
2.4 三组患者中异常阴道镜图像分级情况
经统计发现,LSIL患者中出现阴道镜下1级病 变121例(77.56%),2级 病 变35例(22.44%);HSIL患者中出现1级病变7例(11.67%),2级病变53例(88.33%);慢性宫颈炎患者中出现1级病变171例(100.00%),未发现2级病变患者。见表3。
3 讨论
宫颈疾病为临床上女性疾病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其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5]。宫颈癌是女性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严重威胁了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健康,但早期宫颈癌及时控制治疗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7]。因此,及时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可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无特殊症状,在临床表现上无法准确判断,用肉眼观察也无法及时判断和诊断[8-9]。但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可以通过镜头放大的优势观察到患者宫颈上皮的细微病理变化,通过放大患者宫颈图像,对宫颈异常部位进行定位活检,进而及时发现患者宫颈问题[10]。它具有创伤小、不易交叉感染、操作简单、对宫颈疾病的分辨率高等优点,有利于临床的有效诊断[11-12]。
表3 三组患者中异常阴道镜图像分级情况[n(%)]
经研究表明,醋酸白上皮、点状血管、镶嵌等为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阴道镜的异常图像表现;SIL病变级别越高,阴道镜图像的合并病变程度越高,且出现阴道镜下2级病变(主要病变)的几率越大,HSIL组显著高于LSIL组,LSIL组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阴道镜可以观察到肉眼所见不到的微小病变,并且可以明确的显示病变的形状、颜色及位置[13-14]。于阴道镜下异常图像处定位活检可以大大提高检出率,具有明显的优势[15-16]。
综上所述,对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采用阴道镜下定位活检是一个可靠的早期诊断手段,阴道镜下定位活检运用价值较高,医疗费用较少,诊断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