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发散思维 提升学科素养
2019-02-14吕亚茹
吕亚茹
摘 要: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基础性知识关注过多,没有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尤其对于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重视不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前提,没有基础知识的铺垫,一切的思维培养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老师精研教材,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建立知识间的联结,将发散思维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完备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为他们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之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把关于三角形的所有知识之间都建立联系,以形成明确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将各个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进一步发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奠定了堅实的基础。
二、激发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抽象和枯燥的,教学中要将其形象化,以利于学生接受,首先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于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让他们愿意学习,并乐于学习,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进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开探究,更有利于对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都编排了大量的情境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很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但是这些情境图片大多比较单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如果每节课都按照这个程式进行情境导入,则会让学生厌烦,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会用教材,而不是单纯地去教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整合,进行重新组合加工,使其更符合学生实际,通过创新的课堂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地进行探究,进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设置这样问题情境:
老师提问:“同学们好,有谁知道我们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名学生吗?”这时学生会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可能知道的数据不太准确,这时老师可告诉他们,我们学校现有学生人数是高年级1288人,中低年级是1201人。老师继续提问:“同学们你能算出哪个年级的人数比较少呢?”在这里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探究,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同时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时时相关,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培养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探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展变化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培养,从而促进他们发散性思维的提升。对于生活中的问题要能一题多解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老师在设置题目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题目以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目的,不能太偏难,也不宜太简单,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探究,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升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
工程队计划修建一条120米长的道路,在实际修建的过程中,前5天修了道路的20%,那么如果按照这个进程来施工,工程队多少天之内可以完工?
这个题目在解答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先去求出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按照“工作量÷工作时间”来计算。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以后,解题的方法就会有很多:
方法一:120÷(120×20%÷5)-5=20(天)
方法一中,计算得到最后的完工时间是20天。
方法二:(120-120×20%)÷(120×20%÷5)=20(天)
方法二中,解题思路有别于方法一,但是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完工时间是20天。
方法三:1÷(20%÷5)=20(天)
方法三是从分数的意义着手进行了思考,也同样得出了相同的工作天数。
方法四:(1-20%)÷(20%÷5)=20(天)
方法四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三接近,但得出的结果相同,完工时间也是20天。
方法五:5÷20%-5=20(天)
方法五通过简洁的分数意义的分析,得出了完工天数是20天。
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运用了一题多解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可塑期最强的时期,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运贵.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数学与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上)[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3]陈鹏,黄荣怀.设计思维:从创客运动到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17(9):6-12.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