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读写结合一路前行
2019-02-14蒋清贤
蒋清贤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读写结合,211课堂模式就是很好的途径。从刚开始的着眼单篇课文,注重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写作顺序、写作技巧、篇章结构等,到整合单元课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尝试,在读写结合的道路上前行。
关键词:读写结合;211课堂模式;实践
一、借取名家好成果,识得庐山真面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教学建议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那么,该如何实施读写结合,何克抗教授提出的211課堂模式就是很好的途径,“2”指的是阅读教学20分钟,两个“1”指的是拓展阅读和小练笔各10分钟。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11课堂,阅读教学只有20分钟,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是非常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找到与阅读教学相吻合的阅读材料也绝非易事,而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点,则是211课堂模式的关键。
尝试211课堂模式的前一段时间,读写结合点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不清楚。大多数时候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师个人的喜爱来确定。因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着眼单篇课文,设计百花齐放
对于单篇课文,我们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
1.修辞手法:主要针对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进行读写训练。
我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了解了别人的童年生活,相信同学们也愿意写一写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一个片段就行,可以尝试用一用反复的手法。
学生这样写道:暑假到了,我去叔叔家钓鱼,叔叔脱鞋子,我也脱鞋子;叔叔穿水鞋,我也穿水鞋。不过不是真的水鞋,而是把水里的泥抹在脚上。叔叔拿一张大网,我拿一张小网;叔叔把网放水中,我也跟着他。叔叔网鱼,我也网。但不是真网。只是把网往水里乱捕一阵。到最后,不但没网到鱼,还溅了自己一身泥!
2.描写方法: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环境等描写,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语言描写的训练包括说话不用说;说话有动作、表情;一句话一段;提示语有变化等。动作描写的训练有:大动作分解成小动作;写连续的动作;动作中穿插想象、心理活动等。心理描写注意写出真实感、曲折感等。
《唯一的听众》这一课,通过环境描写的赏析,归纳出人物的心情、感情,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用环境描写来凸显自己的心情。
有同学这样写道:树林静得叫人心里发虚,一团孤独的迷雾笼罩在我心底,一个人也没有,石头、大树安静地望着我,没有任何人能来安慰我。
我破门而出,在小区里一个人瞎逛。不知为什么,小区里特别阴森,被扔在一旁的树枝像恐怖的幽灵,呆呆地躺在地上。
我在教学《学会看病》时,设计了下面的板书:
透过板书,让学生明白在母亲和儿子之间有一个大大的“M”,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母亲的形象,她慈祥、用心良苦……这就是文章的奥秘所在。
根据这样的分析,再让学生写儿子独自看病的心理活动就水到渠成了!
3.写作顺序:常见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的是倒叙,学完本课之后,读写训练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一幅楼道着火的图片,请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写一个开头。
学生这样写道:“不好了,着火了!”小女孩正在家里做作业,打开窗户一看,对面的楼上浓烟滚滚,火焰冲天,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我在执教《乡下人家》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描写一处最美的乡村景色,或写乡下人家的冬天景色。写一段话,注意空间顺序。
冬天的乡下人家可好玩了。房前的小溪都结成了冰,天上还不停地飘着白白的雪花,却阻挡不了孩子们活动的脚步,玩雪的笑声,堆雪人的忙碌。鸡、鸭、鹅却缩在墙角,偶尔在雪地上留下一串脚印。
4.写作技巧:在小学常用的写作技巧有:悬念、照应、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衬托、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与反面描写等。
在执教《鱼游到了纸上》时是这样设计的:根据图片进行创作,选择其中一幅图,用上今天我们所学的“绿叶衬红花”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有学生写道:“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地上写字,一位女孩惊奇道:‘爷爷将字搬到地上来了。许多行人驻足观看,我也好奇地伸长脖子去看,只见这位老人右手执一杆一米见长的特制‘毛笔,左手提着罐子,里面有水,不停地在地上写字。一旁的叔叔说:‘用清水在水泥上写字,又环保又节约,真是一个好方法。”
5.篇章结构
在执教《彩色的非洲》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观,再思考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选择什么内容来写。并写出开头、结尾、过渡句。
开头:春天的家乡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
过渡一:春风飞过大地,家乡变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过渡二:暖暖的春风带来了丝丝细雨,家乡变成了一幅迷蒙的水墨画。
结尾:我爱春天的家乡,我爱你暖暖的春风,蒙蒙的细雨,还有那无限的希望!
在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学校准备评选“体育健将”“音乐才子”“舞蹈明星”“写作高手”“口才之星”“科学达人”“凤凰领袖”“数学天才”“学习霸王”……推荐一位你熟悉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文的提纲。可以模仿板书来写,可以模仿屏幕上的提纲来写,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写一个提纲。
(二)整合单元课文,设计另辟蹊径
几年实践下来,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把一个单元的课文整合起来,结合年段特点,选取一篇课文,归纳一个适合本单元所有课文的读写结合点,然后拓展阅读及时巩固,接着课堂练笔,运用读写结合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时,始终贯穿这个读写结合点,在阅读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利用单元习作,强化读写结合点。最后以此读写结合点为标准来点评学生的习作,达到夯实读写结合点的目的。下面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来谈谈我们是怎样做的。
1.课内阅读,归纳读写结合点
在学习《猫》时,老师分三次介绍猫,每介绍一次,便问学生,这样介绍你满意吗?为什么?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结论:本篇课文是用具体事例来介绍猫的。
然后确定这一单元的读写结合点是这样的:(1)学会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小动物的特点。(2)把小动物当作人(或把一般的事物当作喜爱的事物)来写,表达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拓展阅读,巩固读写结合点
当然,只通过20分钟的课内阅读,要把这两个读写结合点内化为学生的技能,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拓展阅读来巩固这些读写结合点。
随后,学生阅读了《我家的小坏蛋》,思考:小狗贝贝有什么特点?文章用什么具体事例,表现了小狗贝贝这些特点的?
3.课堂练笔,运用读写结合点
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要进行相应的练习。
写作要求:要用具体事例表现小动物的特点(4个赞)。把小动物作当作喜爱的人(把一般的事物当作喜爱的事物)来写,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6个赞)。
从学生的小练笔来看,95%的同学能够做到用具体事例表现小动物的特点,80%的学生在写作时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最难的是,把一般的事物当作喜爱的事物,可喜的是,有60%的同学做到了。
有同学这样写道:我家的小鹦鹉可调皮了!每次在我换食物的时候,它都会飞来飞去。从我的手下面钻过去,有时,还会用嘴咬你一下。最让人生气的是,每次一換完水,它就站在水池边,往水池里落下几个大小不一的白色贝壳。
4.单元学习,贯穿读写结合点
学完《猫》这篇课文之后,其他课文都是抓住这两个读写结合点来训练的。课文用什么具体事物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把( )当作( )来写,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不过在写具体事例的时候,《猫》和《白鹅》又稍微有点不同:《猫》的特点基本上是用很简短的一句话来写一个事例,所以,写猫贪玩的特点,用了很多个事例。而《白鹅》这篇文章,有的事例写得比较简单,有的事例写得非常详细,这叫做有详有略。至于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即可。
5.单元习作,强化读写结合点
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的特点。(2)把小动物作当作喜爱的人(把一般的事物当作喜爱的事物)来写,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的特点,这个要求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但在表达喜爱之情这个方面,学生往往不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喜爱之情,常有学生在结尾很生硬地加上一句:我真喜爱×××。但是经过训练之后,学生在这方面做得比以前好多了。
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小乌龟迅速跑了过来,先用嘴巴小口地喝几口水,之后爬进去来个泰山压饼,一屁股坐下去。嘘!不要打扰它,它正在做泡泡浴呢!有时,它们(两只小鸟)又很恩爱。公的用嘴巴轻轻地梳理母的羽毛,母的也会用翅膀摸一摸公的羽毛,最后,它们把头贴在一起。我心想:好浪漫的小鸟爱情记呀!
全文没有一个喜爱的字眼,但足以表达作者对小乌龟深深的喜爱之情。
6.点评提高,夯实读写结合点
习作讲评时,自然是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的。把同学们的作文大致分成三类:C类会用具体事例表现小动物的特点;B类会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喜爱之情;A类会把一般事物当作喜爱的事物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
三、进取点点星铺路,步履蹒跚路漫漫
对于211模式的课堂教学,我们尝试着“作文”和“阅读”的链接,尝试着“读”“写”的完整融合,尝试着用“两条腿”走路的语文教学。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还不敢说有什么成绩,只是说有了一点思路。但是,今后该怎么做?怎样做会更有效?还有待大家一起学习、尝试、总结、提升。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211课堂模式,对于我们而言,就是要善于发现形式这个秘密。对211课堂模式的探究,对读写结合的研究,现在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是,有这始于足下的第一步,有对于教育痴心奉献的精神,我相信会有无可限量的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