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适应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9-02-14张鑫

青年时代 2019年35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鑫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的内容,本文从文化适应视域下总结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分析其成因,并从文化层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适应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怀和心理疏导。”[1]侧面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内地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城市求学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有序开展,严重时会造成校园内甚至是当地安全稳定工作。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方面无奈产生的焦虑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双语教学或者是民族语言教学,内地高校中专业课教材是用汉语言编写,专业领域的汉语不易理解,授课教师采用汉语授课,少数民族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笔者在与新疆内高班的民族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在学习方面令他们感到最焦虑的并不是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学习态度认真,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了但成绩还是不如意而产生的无奈和挫败感,久而久之,就放弃了提高学习成绩的期望,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

(二)人际交往封闭产生的焦虑

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中人际交往封闭主要是与非本民族同学交往过程中遇到了困境。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和非本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不同以及各自对地区环境的不熟悉,表现在对彼此之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看不惯以及不耐烦,不同民族学生便形成了各自的圈子。另一方面,在汉族学生占多数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缺乏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当碰到矛盾时,会采取消极的交往方式,这影响了和其他民族同学的正常友谊的形成,加上在校本民族同学的人数有限,若是再与本民族同学交往不顺心的话,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情绪,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三)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的焦虑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职业发展问题比非少数民族学生无疑会更多。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时期对自身大学生生活的规划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和规划意识,等到毕业就业时屡屡受挫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另一方面,在内地城市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缺乏实习机会,也使得他们无法提前接触到就业的艰辛,无法提前预知自身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匹配程度,以至等到毕业时措手不及,感觉到无奈,会把自身焦虑归咎于外部环境的不公平。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

(一)心理情绪躯体化转变明显

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以及家乡环境和内地有较大差异,刚来内地高校就读时往往没有食欲,需要时间适应本地的食物。笔者通过对部分刚来内地就读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访谈得知,当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不如意的时候极容易出现头晕、肠胃道的不适。情绪的变化会引起主观的身体的不适感。

(二)心理情绪群体化转化突出

在内地高校中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隔阂会比同个民族学生交往的情绪波动大。同个民族学生在交往过程引发冲突的源头是普通的分歧,并且结果仅是个体间的矛盾。但不同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产生隔阂的源头普通的分歧也会被人为的上升为尖锐的民族文化之间和不同区域群体性的矛盾。少数民族学生会因为汉族同学某次不经意的不礼貌语言和行为臆想扩大成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排斥,会将个体之间的情绪转化为不同民族群体性之间的冲突矛盾。

(三)心理波动诱发源复杂化明显

引发少数民族同学心理波动的诱发源不仅仅是学习、住宿环境、社会交往某一因素而导致,而是多种因素混合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在参与到心理咨询的少数民族同学往往有心理焦虑症是因为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生活习俗、职业发展等综合原因导致其心理产生无助、极度焦虑的心理压力。

三、文化适应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

(一)面对文化跨越时不适应性

个体生活文化背景的转变能改变个体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习惯。若文化转变过快,个体适应的速度较慢的话,容易出现消极的处事观和认知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内地高校就读之前所面对的是浓郁单一的民族文化,这种背景下的青年大学生着浓厚的民族观念和乡土意识,对自身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非常强烈,而该类青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所面临的是多元化的文化,这时快速、宽领域的文化跨越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出现惊慌、迷茫的心理问题,具体也就表现在与人交往、专业学习方面的消极状态。

(二)民族自尊心在社会交往中的壁垒

大部分来内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学习上的佼佼者,抱着自我优越感来到内地都市求学,发现同等优秀的学生比比皆是,这种自豪感和失落感容易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怀念回到家乡那种荣誉感。这种思维的驱使下,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脱离和汉族同学的交往,自我保护的意识下使得他们更愿意和同个民族学生聚在一块,形成同民族之间的非正式群体,并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民族社交壁垒,甚至会孤立、排斥同民族中“不站同一边”的学生,导致这类“中立”学生容易产生社会交往心理压力,间接影响学业。

(三)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不足

首先,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的掌握不全面会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回避和不自信的状态,间接阻碍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认识;其次,部分少数民族同学在成长过程和宗教紧密相关,而内地高校由于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该类学生在对宗教的态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该类学生会出现不满抵触的情绪。最后,大部分内地的汉族学生没有亲身去过祖国的边疆地区,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会有无意识的话语举动会让少数民族学生感觉到不满、甚至是不尊重,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情绪波动大,产生人际交往封闭的状态。

(四)自我矮化与封闭

在现实中汉族同学数量占比大氛围中,少数民族同学个体及其家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消极主义文化心理,自我矮化程度不断加重,对于心智还是处于发育阶段的大学生來说,同学的偏见和疏远、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对自身进行自我污名和隔离,心理压力容易受到激化。

(五)群体聚居文化引发心理焦虑蔓延

校园少数民族同学的玩伴更多是同个民族同个地区同学,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在面对一般性环境所引起的心理焦虑下,会传递给同个少数民族群体,容易使得一个人的情绪焦虑引起群体性的情绪焦虑。

四、提高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推动多元融合性文化的教学课程

多元融合性的教学课程体系能够消除校园内狭隘文化的垄断,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可和接受,使得校园内各民族学生能够尊重、理解和学习多样的民族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各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避免产生矛盾,从源头上减少少数民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具备多元融合性文化的教学课程在内容制定方面需要注意两方面:第一,教学案例中要体现多样的正面的文化群体;第二,要正确客观的评价各文化群体各民族的历史。

(二)丰富校园文化多元性

校园文化是各民族学生聚集一块学习生活所依托的社会亚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品行和思维方式。将创建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作为招收民族生多的高校的教育理念,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彼此了解文化的差异,推动不同文化的彼此尊重以及接受文化差异带来的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的特点。除了教学计划制定、课程结构编排中要尊重民族文化,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中也要举办让不同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熟悉的特色活动。同时,加大校园网信息化的建设,从线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多层次的教育服务,增强学生在面对所处文化变化时的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加大民族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性

在新生入学教育和平时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增强校园各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明确政治立场,增强爱国情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其中,提高各民族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可通过举办各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讲座、到各民族地区调研等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减少因对各民族文化不熟悉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制定特定的适合的用来衡量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运用含有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动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融合,培养各民族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多元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2-08)[2019-11-22],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