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促进情感发展
2019-02-14陈澍
陈澍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忽略学生的发展,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对于学生的情感要多给予关注,这就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能让老师的枯燥讲解现象在课堂上越来越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在老师创造的情境中学习到了新知识,他们在情感的发展上也有了更大的收获。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情境展示、再现生活场景等方法,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更为深刻,同时情境教学中出现的图画、音乐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审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一、老师要研读文本,创设有效情境
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离不开老师对于教材的解读,老师经过解读之后,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情境创设,所以老师创设情境的前提是对文本的细心解读。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选择多样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1.展现生活中的典型情境
新课标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来再现情境,帮助学生在生活这个源泉中获取丰富的学习题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中呈现的这些丰富多彩的素材,经过学生的观察,在老师语言的描绘下,以情境的形式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展现生活情境时,老师要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情境,生活中的这些情境要想发挥作用,老师就必须以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情境,将其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演示实物情境
以实物来演示情境时,老师要做到这几点:一是要营造好特定的背景,实物情境演示必须在特定的背景下来进行,让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二是老师在实物选取时,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这样的实物情境展示才能发挥出更大作用。
3.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采用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比如学习《西风胡杨》时,让学生进入角色,我就是胡杨;二是扮演角色,比如在对童话故事学习时,多用这种方式。以表演的方式进行情境展示,会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用情感创设情境
1.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情感
情境中最重要的是“情”“境”二字,情境教学中要偏重于气氛的渲染,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对情感关注得少,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这就需要老师在创设情感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参与到老师创设的情境当中,进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老师要做好两点:一是仔细研读教材,对作者的情感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自己情感,为教堂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打下基础。
2.老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促学生的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老师要想使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首先需要老师对自己创设的情境融入情感,在情境中必须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这样一方面会感染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能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进而达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目的。
三、情境创设必须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前提
小学生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因而他们发展存在着很多种可能,但是这种可能主要靠他们的心灵世界的自我运动,因此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就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先行把握,给学生留下自我发展的空间。
1.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自悟空间
新课程理念对老师要求做好三个字“教”“扶”“放”。“扶”就是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感悟的时间,教学中老师要做好抛砖引玉的工作,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悟的过程和空间。
比如在学习《十年后的礼物》时,老师先让学生根据内容划分段落,弄清文章的大意,然后提出问题:
十年前,小达格妮对于格里格的礼物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等礼物的过程中,小達格妮的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达格妮收到礼物时,她的心理又是怎样的?
给学生留下时间来阅读,虽然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没有过分渲染,但是在这种静心的空间里,学生思维也在活动。
2.根据课后问题设置情境营造自悟的空间
在设置问题时,老师除了自己把握教材之外可根据课后问题进行安排。例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杨科》时,老师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对课后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悟,学生在自悟的过程中,老师只根据个别学生的需要,进行个别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完成自读自悟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所体现出来的美绝不是单一形式的,美的表达也有不同的形式,所以语文老师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巧妙地设置好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发展中进行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四):美、智、趣的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陶西平.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壮丽画卷: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