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体验”,行于“快乐创造”

2019-02-14严珊珊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

严珊珊

【摘要】张雪门先生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美术教学中,挖掘幼儿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及其蕴含的“美”,创设生活化的主题美术环境,依靠“三途径”实施主题美术活动。

【关键词】生活体验;主题美术;行为课程

张雪门先生在“行为课程”中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可见,生活与行动是行为课程的基本要素。

联系到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师讲,幼儿听,一张纸一支笔,一幅范画一节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主要存在脱离幼儿生活、偏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美术知识和技能等现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写道:“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看来,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教育理论与《指南》的精神是非常吻合的,可以说抓住了幼儿教育最本質的规律。

根据上述理念,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美术集体教学模式,开展了“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主题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挖掘幼儿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及其蕴含的“美”,以此来构建主题美术活动。

一、选择生活化的美术主题,使幼儿与之产生“共鸣”

张雪门先生曾这样说:“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只有孩子亲历亲见的题材,才能尽情地表现他们的所知、所想、所感,才最利于引起孩子的共鸣。因此,我们抓住以下三个原则,选择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美术主题内容。

(一)幼儿兴趣是首选

从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与“物”中选择主题美术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是保证孩子参与度和持久性的关键。例如,结合孩子们对吃感兴趣的特点,将点心店游戏搬进教室,开展了适合孩子兴趣的“大师傅西点坊”“玫子甜品店”等主题美术活动。

(二)本土文化是必选

宁海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资源,立足于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实地感受、模拟情境与游戏策略的支持下,通过对乡土文化艺术的欣赏与创作来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并且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宁海有一个“十里红妆” 民俗博物馆,里面收集了1200余件“嫁妆”,成为宁海灿烂的地方特色文化。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经验和兴趣,设计了“十里红妆”主题美术活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引发孩子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三)年龄特点是关键

主题美术内容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进行甄选。小班孩子年龄小,对社会职业了解很少,可以根据孩子经验选择最贴近孩子生活的“角色游戏”。到了中大班,孩子的动手能力提升,对社会职业认识逐渐丰富了,可以选择更丰富的角色游戏。例如,“巧石匠”在“石头记”里做玩石游戏;“笔筒设计师”在“神奇笔筒公司”里用各种材料搭配做笔筒游戏等。

二、创设生活化的主题美术环境,使幼儿与之积极“对话”

(一)“生活特色”的主题美术氛围营造

1.凸显主题情境。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门面、窗户、墙壁、隔断等处进行主题情境的创设,使整个班级环境犹如一个现实生活的缩影点。

2.紧扣美术元素。我们充分挖掘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美术元素,讲究造型、色彩、风格、材料的具体组合以及主色调的运用,以积累幼儿的审美经验,使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趣味横生”的主题美术工作坊环境创设

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材料丰富、趣味横生、自由开放的美工坊环境,每一个班的活动室就是一个大坊,每个大坊里有3-5个内容相互联系的小坊。

三、依靠“三途径”实施主题美术活动,使幼儿在多元活动中激活创造思维

(一)主题美术工作坊活动——体现“个性自主、快乐创造”

主题美术工作坊是孩子美术活动的主阵地。如何让幼儿在美工坊中自主、创造性地学习?

1.隐性指导。操作图示:教师在墙上贴一些美工半成品或操作示意图,幼儿自主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孩子们看着操作示意图,能清楚地了解操作步骤、方法和相应的规则,既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又为创作搭建了脚手架。

材料暗示:在材料的提供上,色彩和形状可以在孩子创作中起到“暗示”作用。如,在红烧鱼的制作过程中,提供绿色的吸管和绿色的卡纸,暗示孩子可以做葱段,红色的雪花片可以做红烧鱼拼盘中的番茄片等。

2.显性指导。个别点拨: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自身能力范围内所不能解决的事情,教师再给予指导、帮助,进行点拨,并巧妙利用启发性的语言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

亮点拓展:教师在观察与指导中会及时捕捉幼儿作品中富有童趣、有创造性的闪光点,并且在评价时请孩子把自己的创造思路展示给大家,使孩子们求新求异的创造思路得到充分展示。

(二)主题美术集体活动——体现“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美术集体活动主要是幼儿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完成审美与创造的一种集体教学活动,主要解决美术工作坊活动中产生的新旧经验冲突或共性难点,为孩子创造性的表现起到引领和支架作用。

(三)社区美术实践活动——体现“室外课堂、身临其境”

张雪门先生说:“要常常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社区美术实践活动,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社会和自然场景,带孩子进入其中,把真实的物质生活空间作为情境。此类情境是让孩子进入真实场景去亲近审美客体,激发幼儿对审美客体的情感,了解审美客体的构成,增强感性认识。所以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大社会,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且有开展审美活动价值的地方,都可成为美术大课堂。

主题美术教学重视孩子经验和体验的获取和利用,使得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所知、所想、所感的活动,并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元化的发展。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主题美术活动的实践,我们重新思索了儿童美术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价值,重视儿童在生命初始阶段真实的审美体验,创新了美术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2]陈爱娣.生活化的儿童美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8).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
让生活之水滋润品德课堂
生活
探讨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美术教学探析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幼儿科学教育的策略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
初中作文教学探究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