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019-02-14钟富群
钟富群
【摘要】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并稳固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而一部分小学生因为受到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就逐渐成为学困生。如何帮助数学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并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本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质量;学困生;转化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学习的实质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对新知识先进行主动的获取,然后再和自己認知结构中已经存在的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建立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结构。然而,学生在获取新的知识时需要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抽象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做好各部分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另外,很多学生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时候,大脑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无法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点作为获得新知识的桥梁,从而无法对新知识点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举个例子,小数乘法的学习需要学生以掌握整数乘法为基础,学生如果没有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那么在学习小数乘法的知识时就会显得格外吃力。
(二)数学思维能力发展落后
要想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学生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连贯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程度都不一样,一些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比较快速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就会比较轻松,而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比较缓慢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小数的初步认识”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的十进位制,并通过测量方法感受小数与十进位数之间的关系,但是一些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很难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小数之间的进位关系进行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
二、如何转化学困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教师主动靠近学生,分析学困成因
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相比较,学困生往往和教师的关系比较紧张。数学教师需要给予学困生多一些关注和帮助,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或者午后休息时间试着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只有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促使他们在学习上学会主动寻求帮助,为提高学习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很多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复习习惯。他们往往匆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就不会再去复习;或者学习意识比较淡薄,无法始终坚持学下去;或者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态度的影响,内心产生很强的自卑感;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他们成为学困生的重要源头。所以,要想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教师首先要主动靠近学困生,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二)培养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很多学困生之所以数学成绩一直难以提高,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他们学不明白,而是对数学缺乏一定的学习热情。学生只有对数学充满学习兴趣,才会下功夫去理解和掌握各种枯燥乏味的定理公式概念。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然后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举个例子,数学教师在讲到“四边形”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播放一段美丽室内家居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并让他们从家居中找出所有的几何图形。家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无论是餐桌,还是沙发、地面,或者其他地方,都会存在大量的长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教师可以鼓励学困生找到相应的图形,然后利用画图软件把相应的图形勾画出来并填充上颜色。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有了学习兴趣,而且会努力解决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
当学生找到了相应的图形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家居中一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活动区域进行设计,让他们试着对这块区域的长、宽、高和面积进行准确的计算。当然,在这之前,教师需要把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给学生讲清楚,引导他们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尤其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加强认识。
做好新课的导入以后,在教学的中间阶段,数学教师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如果讲到难点重点问题时学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让学困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举个例子,“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困生来说就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的排列方法。因为学困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薄弱,教师需要由浅入深地帮助他们找到数字的排列规律。
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写有数字7和一张写有数字9的卡片,问学生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两位数,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立刻回答出“79、97”。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首先要对十位数上的数字进行确定,然后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如果十位上的数字是9,那么个位上就是7,因此可以组合成97,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又可以组成79。当学生明白以后,教师再增加一张写有数字3的卡片,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组合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的教学模式遵循了循环渐进的原则,充分增强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三)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困生之所以会感到学习困难,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欠缺以及学习方法的不正确,导致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的准确性会直接体现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语言层次的贯通性也会直接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公式定理、概念法则以及解题思路进行详细的复述,这样不仅可以快速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并非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特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数学学得不好不代表学生其他学科也学得不好,每位学生都有自己非常喜欢或者非常擅长的科目。只有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才能让他们把数学当作自己喜欢的科目去努力对待。数学教师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参考文献】
[1]王朝,王春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4):191-192.
[2]王玉.如何关注新课改下数学课堂中的学困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6):115-116.
[3]程梁,杜升长.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J].科技信息,2012(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