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老人与海》中隐喻化的女性象征

2019-02-13付伟

考试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替代缺失老人与海

摘 要:作家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中没有实际的女性形象出现,但阴性的大海和具有女性特质的小男孩弥补了这一空缺,作为女性形象的替代出现,发挥了女性的作用,通过解读我们能看到海明威极力彰显的男性气概背后隐藏的女性特质的流露和对女性的爱的渴望。

关键词:女性形象;缺失;替代

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诸多作品中,出现过各类女性形象,如《永别了,武器》里单纯温柔的凯瑟琳,《丧钟为谁而鸣》中“依附、顺从、听话而忠实”的玛利亚,与传统观念中的女性行为背道而驰的勃莱特·阿施利,因为担心丈夫“迟来的男子汉气概会威胁到她的统治地位”而开枪打死他的玛格丽特等。然而在《老人与海》这部著名的中篇小说里,却没有出现女性形象。而主人公桑迪亚哥则以海明威小说中一贯的硬汉形象示人。是作者认为女性的出现没有必要吗?还是他仅仅想塑造出一个孤独英雄的形象?抑或其他原因?让我们从作者的童年入手来抽丝剥茧地寻探究原因。

海明威的童年

众所周知,如同他父亲一样,海明威也酷爱户外运动——越危险的运动他越痴迷,或许这是他能够彰显男性气概,掩盖女性特质的表现。不但如此,海明威嗜好喝酒,大量的饮酒使得他体重超标,出现了肝硬化、高血压、轻度糖尿病、血色素沉着病等病症。此外,他还经常失眠,并且出现了性功能障碍。这个打击对海明威而言是致命的,这更加强化了他内心深处还潜藏着的童年时期对自己性别的不确定性。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玛丽曾经对公众谈及他们缺乏性生活,他们的婚姻已经濒临破裂的边缘;而海明威却坚持认为他们的婚姻美满幸福。其实,对于海明威本人而言,他自身的情况连他自己都不能接纳,他曾对人说他宁愿去死。这种对自身状况的排斥使得他对其他人在这方面的言论异常敏感。一旦有人谈及这方面话题,他就会认为别人是在影射他、侮辱他,因而怒不可遏。

在这种情形之下,海明威创作出了《老人与海》。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为何这部小说中出现了女性的缺失——这样就避免了描写男女之爱。这也是作者逃避自身疾病的一种心理投射。与小说中女性缺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富坚强毅力的、最具代表性的硬汉桑迪亚哥的出现,这也是海明威诸多小说的标志性风格。然而在老人展现他男子汉气概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孤独、感性的一面。

孤独的老人

在小说中,鳏夫桑迪亚哥在自家墙上挂着妻子的遗物——耶稣圣心图和科夫莱圣母图,“墙上一度挂着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为看了使他觉得太孤单,它如今在屋角搁板上他那件干净衬衫下面”——其感情深厚可见一斑。当他起床去叫醒马诺林的时候,他光着脚,悄悄走进马诺林的房子,“轻轻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來,转过脸来对他望着”。桑迪亚哥的温柔与细心在短短的描述中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小说接下来的部分中,通过老人的自白,这位孤胆英雄的无助感与孤独感越来越显化。“谁也不该上了年纪独个儿待着,他想。不过这也是避免不了的”——这是老人的心声,他需要有人来陪伴、安慰、支持与帮助。随着故事的发展,尤其是当老人独自与鱼搏斗的时候,他不断地说到了小男孩马诺林。

“但愿那男孩在这儿就好了”

“但愿男孩在就好了。可以帮帮我,让他见识见识这种光景”

“但愿男孩在这儿就好了”

“但愿那男孩在就好了”

“但愿男孩在这儿”

“要是那男孩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臂”

“如果那男孩在这儿,他会用水打湿这些钓索卷儿,他想。是啊。如果男孩在这儿。如果男孩在这儿。”

小说中一遍又一遍的类似话语,说明老人的孤独感并非偶然,恰恰相反,这种孤独被作者前所未有地放大了。当老人为保护捕到的鱼而去击退鲨鱼时,他又一次地想到了马诺林,“那男孩使我活得下去”。由此可见,在桑迪亚哥硬汉的另一面显现的是一个渴望陪伴和爱的孤独老人的形象。

大海与小男孩

尽管《老人与海》中没有女性形象,但却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出现:大海与小男孩。小说中对大海的描述以及小男孩马诺林的作用,无不显现着女性的特质。

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有“如水”的特质,能够以柔克刚;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女性也被赋予了极其类似的性质。比如法国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谈到了女性和大海的关系“大海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象征”。在小说里,这一象征性的联系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笔下的大海是“仁慈并十分美丽的”,如同一位优雅、温柔、迷人的女子。接着,作者进一步地清楚阐述了大海与女性的关系。

他每想到海洋,老是称她为la mar,这是人们对海洋抱着好感时用西班牙语对她的称呼。有时候,对海洋抱着好感的人们也说她的坏话,不过说起来总是拿她当女性看待的。有些较年轻的渔夫,用浮标当钓索上的浮子,并且在把鲨鱼肝卖了好多钱后置备了汽艇,都管海洋叫el mar,这是表示男性的说法。他们提起她时,拿她当作一个竞争者或一个去处,甚至当作一个敌人。可是这老人总是拿海洋当作女性,她给人或者不愿给人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儿来,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月亮对她起着影响,如同对一个女人那样,他想。

在西班牙语中,海洋既可以被称为la mar(阴性),也可以被称为el mar(阳性)。桑迪亚哥总拿海洋当女性看待,因为大海与女性之间的确有太多相似之处。碧蓝的大海闪耀着粼粼波光,如同美丽迷人的女性,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心驰神往;海水卷着浪花轻轻拍打着海岸,恰似一位温柔的女子;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起源,孕育滋养着万事万物,女性则是人类物种得以繁衍,生生不息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孕育新生命,照顾新生命的重担;大海又是阴晴不定的,此刻寂静宁谧,下一刻或许就是惊涛骇浪甚至海啸,女性也常被认为是善变的。但这一点,在小说中,作者透过老人,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大海干出缺德任性的事是因为她受月亮的影响而身不由己。

在另一段描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老人对大海的感情。

他眺望着海面,发觉他此刻是多么孤单。但是他可以看见深色的海水深处的彩虹七色、面前伸展着的钓索和那平静的海面上奇妙的波动。由于贸易风的吹刮,这时云块正在积聚起来,他朝前望去,见到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衬托下,身影刻画得很清楚,然后模糊起来,然后又清楚地刻画出来,于是他明白,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孤单的。

海明威把对女性的复杂感情投射到了老人对大海的态度上——爱恨交加,正如桑迪亚哥所说“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但热爱的程度还是超过了厌恶的程度。尽管海明威没有在小说中塑造女性形象,但从他笔下桑迪亚哥对女性化的大海的感情,我们仍然能解读出作者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对女性或女性特质的喜爱。

除了阴性的大海,另一个带有显著女性特质的角色就是小男孩马诺林了。尽管他是以一个小孩子的身份出现的,但从作者对他描述的字里行间中,无不传达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性含义。由于捕鱼的鱼叉极重,钓索又十分长,而马诺林在故事中却能帮助老人做这方面的事情,据此,Bickford Sylvester认为这种体力活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马诺林应该是“二十二岁左右的小伙子”此外,马诺林的言谈举止也和他的年龄不相符——与其说他是个孩子,不如说他像个成人,更准确地说是成年女性。这种象征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显现出来。

一、 马诺林是带有母性特征的协助者

马诺林从五岁开始和桑迪亚哥一起捕鱼,后来由于老人运气不佳,马诺林的父母不再让他跟老人捕鱼了,但小男孩依然想与老人在一起。他对老人关怀备至的程度已远远超越了一个孩子所能表现的极限——他的表现更像一位母亲。他极尽所能地帮助老人,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他。

“男孩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感到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叉,还有收卷在桅杆上的帆。”即使马诺林的父母不允许他和老人一起捕鱼,男孩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着桑迪亚哥。“我很想去,即使不能陪你钓鱼,我也很想给你多少做点事。”“‘穿得暖和点,老大爷,男孩说。‘别忘了,我们这是在九月里。”等马诺林回来,老人已经睡着的时候,小男孩“从床上捡起一条旧军毯,铺在椅背上,盖住了老人的双肩。”“‘把毯子披在身上吧,孩子说。‘只要我活着,你就决不会不吃饭就去打鱼。”当老人想洗洗手脸时,小男孩竟然自责起来,“我该把水带到这儿让他用的,孩子想,还带块肥皂和一条干净毛巾来。我为什么这样粗心大意?我该再弄件衬衫和一件夹克衫来让他过冬,还要一双什么鞋子,并且再给他弄条毯子来。”在马诺林眼里,怎么关心老人都是不为过的。他们两人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马诺林对老人的关心帮助比对家人更甚,如同一位慈祥温和的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馬诺林在小说中因为心疼老人、看到老人不幸的境遇而多次哭泣。而马诺林是以一个男性的形象出现的,虽然是个男孩,但由于经常和“硬汉”桑迪亚哥在一起,一定会受到老人的影响,富有男子气概。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的出现令人费解。只有当马诺林是母性象征的时候,一切才顺理成章。母亲见到自己的孩子受伤,遭遇痛苦、失败,自己却无能为力,哭泣成了感情流露的最自然的方式。同样的,马诺林深爱着桑迪亚哥,当他发现老人被打败,自己却做不了什么的时候,内心充满了痛苦、疼惜和遗憾,能表达他复杂心情的也只有眼泪了。

由于马诺林用他的母性特质如同家人般地关心着桑迪亚哥,老人深深地依恋着小男孩——这种依恋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人在海上一遍遍地重复着“但愿男孩在这儿”的话;当老人从海上回来后,他对马诺林说“我很想念你”。马诺林母性的关怀和帮助在物质和精神上成了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了老人孤单一人时,最有力、最强大的心理支撑。

二、 马诺林是带有女性特质的崇拜者

马诺林从小就和桑迪亚哥学习捕鱼的技能,老人教会了他很多东西。马诺林对老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在小说中,海明威对主人公桑迪亚哥形象的塑造,不仅仅从老人自身的言谈举止显现出来,也从小男孩的话语中表现了出来。“可顶好的渔夫是你”,“好渔夫很多,还有些很了不起的。不过顶呱呱的只有你。”因为崇拜,马诺林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即使在老人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鱼,被别人认为运气不好的时候,他依然认为老人是最棒的渔夫。当马诺林自告奋勇要去给老人弄鱼饵时,老人问,“你不是去偷的吧?”马诺林说,“我愿意去偷,不过这些是买来的。”言下之意,只要老人需要,马诺林什么都愿意为他做。马诺林对老人的崇拜之情与海明威其他一些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非常相似,如《永别了,武器》中把亨利当作自己信仰的凯瑟琳,《丧钟为谁而鸣》中听话、顺从、忠实,愿意为乔丹做任何事情的“小兔子”玛利亚——这些角色的出现凸显了男主人公阳刚有力的男子汉气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诺林与这几个女性角色是非常相像的——无私、细心、周到,带有对主人公强烈的崇拜之情,他们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情。因而作为一个崇拜者,马诺林是带有女性特质的,他与老人形象上的差别能够更好地强化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正如Wagner所说,“海明威对爱的定义就是无止境的奉献,马诺林对桑迪亚哥的给予,玛利亚为乔丹的付出,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Wagner,1999,P112)因此,虽然《老人与海》是一部缺失女性角色的小说,但是马诺林却在不同方面发挥了女性的特质,成了衬托主人公形象的最佳人选。

三、 结语

小说中的大海和小男孩马诺林作为隐喻化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发挥了女性的作用,通过事物和人物的出现与描写,不难看出大海和小男孩在这篇小说字里行间隐藏的女性特质,也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依赖以及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不可或缺性。

参考文献:

[1]肯尼思·S·林恩著.田恩铭译.海明威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江龙.童年,海明威心头永远的痛[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4):52-57.

[3]朱文利.海明威和他的“女人们”——男权世界里的阴影[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39-244.

作者简介:付伟,河南省郑州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替代缺失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节选)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电能替代方法论
推动清洁和绿色能源替代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普通台机替代工控机成功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