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探究性学习行动探究中的精读重构

2019-02-13徐岩

考试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对话问题

摘 要:诗歌的“精读重构”是高中语文诗歌探究性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精读重构”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能深入到诗作的“象征意蕴”的层面去分析诗歌,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多调动学生开展有效的“问题”对话,加深对诗人情感抒发的理解。

关键词:替换角色;“问题”对话;经验联想

诗歌的精读重构是指在对意象、意境及其所包含的情感经验还原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创造性地想象和联想,深入到诗作的“象征意蕴”的层面去分析,从而达到诗人、诗作、鉴赏者三者在心灵上的共鸣。

在精读重构中,要求学生把已经理解的文本意义重新再合为一个整体,进入到对诗歌更高层次的整体把握。那么在诗歌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精读重构,将原有的鉴赏体验提炼升华?

一、 与诗人替换角色

在对诗歌进行精读重构时,与诗人替换角色可以感同身受,达到和诗人心靈相通、情感共鸣的效果。在诗歌探究性学习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其想象成诗人或诗中的形象,让其充分融入诗人的角色中,达到与诗人心境吻合的程度。

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在精读重构时采用了“角色替换”的方法。

提示问题:结合诗作内容,试想你是年事已高的诗人杜甫,描述在登上夔州山间一处高地的当时的所见所想。

学生描述:身穿长衫,两鬓斑白,面容瘦削,久卧病床的我,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独自登上了夔州这有名的一处山间高地,站在这秋风簌簌的高台上,聆听着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的猿猴悲哀啼叫声,不免让我想到自己如今已垂垂老矣,却壮志难酬。慢慢闭上双眼,不让泪水滑落下来。然后望向远处,看到清澈的秋水中有一片绿洲,与洲水相接的是白色的沙滩。那里正有一群鸟儿在迎风飞翔,不住地回旋。此时再看看周围,却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树林。在萧瑟的秋风中,落叶正随风一片片地飘落着。面对此景,不由地想到自己这么多年在外颠沛流离、几经磨难的情境,心中有说不出的艰难。什么时候我才能结束这种生活啊,什么时候我才能如落叶一样归根啊。低头俯视,那种愁绪和孤独感就如同那奔流不息、滚滚而逝的长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回想起自己携妻带儿辗转漂泊近十年,目睹社会动乱,人民纷纷逃离家园的场景,看到自己白发日见增多,身体也一天也不如一天,就连自己爱喝的酒也不得不因疾病而放弃时,不知到底是世事艰难还是自己潦倒不堪啊?

在诗歌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与诗人替换角色来进行精读重构,可以将诗歌中平面独立的文字画面变成连贯立体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激荡起自己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入探究诗人的精神境遇,领略诗歌的丰富意蕴。

二、 开展“问题”对话

在对诗歌进行精读重构时,开展有效的“问题”对话,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讲授者”转化为“鉴赏者”和“探究者”。要做到在对诗歌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鉴赏的基础上,既能融入诗歌中,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又能走出诗歌,探讨诗人的审美情感,从而领会诗歌所蕴涵的深刻意义。这样才能在开展“问题”对话时,把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精读重构时,能够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创设“问题”对话时,要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和情感差异,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理解的步步深入,达到入情、体情、展情的审美体验。

在精读重构时,开展“问题”对话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设问应具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生活经验并易于产生联想。还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探讨《采桑子·重阳》的主题时,提出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歌颂革命人生观的,有人认为是歌颂革命战争的,有人认为是兼写人生观和战争观的,还有人认为是表达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结合诗人的经历探讨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一提出,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探究的方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来解读诗歌。

第二点,设问应具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应紧扣诗歌的重点、难点,要小而具体。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步步深入。例如,在探讨《篱笆那边》时,通过提出问题:诗中“草莓”“篱笆”“上帝”意象都蕴含了哪些寓意?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为理解诗歌的主题奠定基础,达到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的目的,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第三点,设问应具有新颖性。提出的问题应巧选角度、变中求异。在看似平淡的内容处设疑,发人深思。例如,在探讨《沁园春·长沙》时,提出问题:思考这首词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里“粪土当年”的结构及含义。这个问题是从诗词的语言结构角度提出的,解答这个问题既要运用语法知识,还要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此问题是“奇”与“精”的结合。

三、 运用“经验联想”

在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精读重构时,运用“经验联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记忆,加深对诗人情感抒发的理解。

例如: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探究“古来行乐亦如此”的“如此”到底指什么?在解答此问题时,大部分同学只能找到那些快乐场景的依据,而将“栗深林兮惊层巅”这样表现心惊胆颤的句子忽视。这时就要运用“经验联想”引导学生联想以往看完恐怖片后的情绪体验,来体会诗人为什么要在写仙境前写出自己心惊胆颤的情绪。这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诗歌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联想”来进行精读重构,可以让学生在领悟诗人的良苦用心和创作意图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从而与诗人进行思想情感沟通,进入到对诗歌更高层次的整体把握中。

作者简介:徐岩,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对话问题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