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019-02-13陈晓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基点,当今学校的教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将重心放在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问题解决不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那么如何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特别是低段学生的问题解决,本文通过简单地梳理和小结,从不同角度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体会。
关键词:问题解决;解决过程;解题策略
一、 简单分析低段学生特点
低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语言理解能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低段的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很少,不能很好地通过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低段学生学习问题解决这一部分难度较大。
二、 小学低段学生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一) 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传统的问题解决,大多以应用题的方式呈现。同学们无法立即集中注意力到题目上,也无法迅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更无法增加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兴趣。新课程改革后,强调问题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丰富性。因此,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创设适宜的情境呈现给小朋友,以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问题。小猫一家人钓鱼求和求差問题。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感兴趣,能够从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二) 明确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学生对这个数学问题产生了兴趣,便会主动去解决。想要解决这个题目,第一步要弄清楚问题。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也就是要知道题目要求什么?第二步找出已知条件,并与问题相联系。因为有的题目综合性稍强,稍复杂,低段的学生不容易把握。因此要仔细分析问题和已知条件间的联系,将有迷惑性的条件筛出,选择有用的条件。第三步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于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法与方式不同,根据问题具体分析,从问题或者条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第四步确定解题步骤并解答。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最后实施解答。低段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较弱,这样系统的分析后,不会让他觉得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所以说,明确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 巧用解题策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低段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过程,还要学会巧用解题策略。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采用一定的解题策略,让学生能够迅速、正确地解题。
1. 实践与画图有效结合
因为1~3年级的低段学生年龄的局限性,对于很多推理类的问题可能会感觉比较困难。因此可以利用实践与画图有效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此类问题。例如:小明和同学一起去排队,从左往右数小明排在第5位,从右往左数小明也排在第5位,请问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而这个题目很多同学容易走入误区,就是用5+5算出这一排总人数是10。而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排队训练,直观地通过排队数一数来完成。也可以巧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有的同学,是直接用圆圈或者其他的图形代替同学排队,这样的同学值得表扬。解决数学问题不是一味地通过列算式解决,也可以通过实践与画图有效结合,更直观形象地分析简单的低段数学问题解决,让小朋友更容易理解。
2. 综合分析与列举有效结合
遇到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综合分析再一一列举就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老师带着8名同学去春游进行划船活动,如果每人单独买票16元一张,还可以租船,每条船需要70元,并且每条船只能坐5人。请问怎样进行划船活动更合算?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总人数的变化,然后让同学们设想有几种方法,并一一列举出来。分为三种情况单独买票,租用整船,租用整船加单独买票,最后算出三种情况所用钱数再比较大小,选择最划算的方法。
3. 小组合作与动手操作有效结合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探索性的合作与动手操作相结合。面对问题,让学生自己产生动手操作的想法,再通过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实现问题解决。例如: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请问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学可以小组讨论,并结合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内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先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再用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算出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另一种是通过动手操作,裁剪长方形使其变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周长,并不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用边长乘4算出正方形周长。通过小组合作积极探索,排除错误,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4. 合理假设与概括规律有效结合
合理假设与概括规律是数学问题解决中常用的方法。例如:用1、3、4、7、9五个数字组合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一位数,使这个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的积最大,应怎样排列?这类题目一些同学会选择盲目的拼凑,不但费时费力,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答案。此处可以引导学生用假设的方法,假设出两位数和一位数分别是多少。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概括规律。首先,最大的数应该作为一位数来与两位数相乘,剩下的较大数应该从高位依次开始填。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概括规律以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策略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尝试法,列表法,相反方向思考法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各种策略的作用,不要简单地给予或者是讲授,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三、 总结
综上概括,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发现数学问题,并巧妙运用多样化的方法积极主动探索,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锻炼思维,并且在思考中学会创造,最终实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69.
[3]孔企平.小学数学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晓文,四川省简阳市,简阳市太平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