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文化中汉语四字词语的外译技巧
2019-02-13沈琳琳薛宸哲
沈琳琳,薛宸哲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四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由四个语素组成,包括四字成语和四字常用固定搭配词组。四字词语形式简洁、节奏明快,且内涵精辟、应用广泛,是中国汉字语言文学的精华和集大成者,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语言特征,并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其中“衣”作为人类生活的一大要素,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搭配、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类精神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利器[1]。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外译及海外传播交流过程中,常常应用到四字词语,如何将体现本民族文化内涵的服饰四字词语确切地用英文翻译、诠释出来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服饰文化中汉语四字词语的分类与解读,理论结合实践探究其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更好地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和交流工作。
1 汉语中服饰四字词语的类型与特征
汉语中的服饰四字词语是人们在服饰言语及文本书写中长期使用、锤炼形成的固定短语,结构严谨、含义丰富,是四字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成语大辞典》共收录古今四字成语有两万余条,其中与服饰相关的有近七百个,再加上诸多民间常用的四字词语、习语等,数量十分庞大。这些词语大多来自历史典故、特定时期的流行风尚与服饰法规、民族民俗及服饰与服饰品的特殊属性等,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涉及内容广泛,颇具影响力,以较高的频率出现于汉语的书面语之中。既表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装饰、面料、色彩、纹饰等服饰外在艺术之美,又富含中国传统的服饰社会语言、服饰习俗、服饰心理等内在文化底蕴,展现出绚丽多姿的中国传统衣装文化。关于汉语中服饰四字词语的分类如表1所示。
传统服饰文化中的汉语四字词语类目繁多、博大精深,涉及到服饰设计、服饰文化和服饰审美等人类衣装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端冕垂旒”展现了上古以来的服饰礼仪,“纤朱拖紫”诠释着延续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披麻戴孝”演绎了民族进化史中的丧葬习俗,“男耕女织”代表着中国传统家庭经济模式及自然分工方式等[2],表现出灵活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显著特征。对于服饰常用语中造型诠释、面料技艺、色彩搭配、图案纹饰的社会文化意蕴均有详实而有意义的表述,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文本。
2 服饰四字词语的外译原则
传统服饰用语历史悠久,涉及到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因此在翻译与表达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难度,给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和考验。著名翻译家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3]这就要求译者既要理解翻译源语的文化内涵,又要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内在差异与不同表达方式,从而将语言艺术完美地展现出来。
2.2 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
大量的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四字词语所表述和诠释的都不是其字面意思,而是隐喻、暗喻等深层次的表征意义。这就要求在外译实践时不仅要掌握源语的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更要掌握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即要掌握服饰四字词语的文化意涵,了解其蕴含的深层含义。比如“纡朱拖紫”(同“纡朱曳紫”),乍看之下是对色彩的描写,实质上是对服饰色彩穿着者社会身份地位的表征。“纡朱拖紫”出自唐代白居易《岁暮寄微之》诗之三:“若并如今是全活,纡朱拖紫且开眉。”在唐代,官服的颜色分为四个等级,其中规定一品到三品穿紫色,四品、五品服朱红色。因此“纡朱拖紫”意指地位显贵。再如“邹缨齐紫”,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国君,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邹国国君好服长缨,身边近臣为了讨好也都服长缨,导致“缨甚贵”;且齐国桓公也喜穿紫服,一国百姓皆效仿,导致“五素不得一紫”。此二典故皆反映服饰流行自上而下的“上行下效”,因此“邹缨齐紫”比喻上行下效之意。若不了解这些词语中的历史典故便很难理解和翻译,其他相类似的服饰四字词语还有“班衣戏彩”“惨绿少年”“拽布拖麻”“绨袍之义”“爱毛反裘”等。这就需要传统服饰文化的翻译者必须具备古代汉语和服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知识背景,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为翻译实践夯实文化基础。
2.2 掌握汉语与英语的内在差异与表达方式
翻译的理想状态是达到“对应”,即翻译后表达的效果与质量未发生变化[4]。但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源自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内在差异导致汉语与英语习惯用语及语法、语境等的不对应性。简练精辟的汉语服饰四字词语在外译表达时更是无法与英语简单对应。因此,在服饰词语外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和掌握汉语与英语存在的内在差异与表达方式。如汉语服饰四字词语中有很多关于红、黄两种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婚夫妻的结婚礼服通常为红色,而黄色则是属于宫廷和皇家的颜色,如“红妆素裹”“红飞翠舞”“匀红点翠”“黄袍加身”等,都是具有褒义的词语。而在英语语言表达中,红色和黄色除了单纯的表示颜色,在习语中更多为非褒义的表达,比如“be in the red”是赤字、负债、亏空的意思[5];若两个人有矛盾到“wave the red flag”的程度,并不是说要挥舞红旗而是怒发冲冠。再如“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习俗被认为是‘繁文缛节’”一句可以译成“Many custom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considered to be ‘red tape’”,其中“red tape”在英文文化语境中源自用红色或粉红色的带子捆扎公文的习俗,也属于贬义;同理,由于在美国印刷书籍用的纸张中,黄色纸是最差的一种,因此英语中“yellow-covered”“yellow back”等词都含有廉价、低等的意思。只有“red letter day”具有纪念日、大喜之日等褒义的涵义。因此,在开展传统服饰文化中的词语外译时,不仅需要理解民族文化精髓,更要体会目的语民族与本土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做好转换、变通,最大限度地将源语内涵传播出去。
3 汉语中服饰四字词语的外译技巧
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技巧[6]。从概念上看,归化是要以目的语及其读者为归宿,把翻译源语本土化,异化则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迁就、保留和发扬外来文化。归化与异化区别并突破传统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及意义,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价值取向,将视阈延伸至语义、文化、精神及美学等要素。从关系上看,归化和异化是一对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的翻译技巧,在传统服饰文化四字词语的外译实践中,译者应基于服饰语言特征、服饰的形式、功能、美学、意涵等语义符号,以及民族文化、民俗民艺特性等合理采用两种技巧,从而达到具体和动态的统一。
3.2 服饰四字词语的异化翻译法
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或称“异化法”,以使译文打破目的语常规为目的,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异国韵味。换言之,异化翻译法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文作者的安排,尽可能地传达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及携带的语境[7]。19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在其翻译论中称“译者应尽量不惊动原作者,使读者向其靠近”,将异国文本里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中,将读者置身异国环境。因此,针对传统服饰文化中形式简短但语义丰富的四字词语,异化翻译法是其外译实践中的首要技巧,且通过不同翻译方式,将服饰四字词语的源文化特点和意象充分彰显。
3.1.1 保留文风,逐字翻译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的保真性传播原则,要求在原汁原味地翻译原文内容同时,尽可能地保证原文的文化语境、语言规范及表达形式。以此辅助英语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原语文化,即汉语文化的别致与优美,理解汉语原文的本真含义。举例来讲,“凤冠霞帔”原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便可译为:phoenix coronet and official robe,以此强调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的符号要素与形式特征;而普通女性朴素的日常装饰——“荆钗布裙”,则可译为:thorn hairpin and coarse skirt,既保留了文风,也通过逐字翻译的方式浅显易解。再如刘白羽《长江三日》中的一段描述:“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汩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美髯白皙,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译文为:But on the day of his death someone there saw the poet with his high hat and broad belt,fair complexion and handsome beard,riding off on a white horse.外文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峨冠博带”译为“high hat and broad belt”,让目的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服饰有更直观的理解,既准确地传达了原文内容,又不会让目的语读者产生晦涩之感。
3.1.2 立足直译,增加注解
由于汉语语义的博大精深,很多时候直译并不能完全满足外译需求,当直译造成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困难时,可在其基础上适当增加文化注解,植入中国源语文化特色,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感受异域文化。如“缓带轻裘”,其字面意思指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深层意义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便可以通过增加文化注解的方式译为:loose belt and light warm fur clothing,to describe the demeanor of a learned and refined man,巧妙地应用了异化翻译的技巧。又如“霓裳羽衣”,字面的意思指以云霓为裳、以羽毛作衣,实际是形容古代女子装束的美丽、优雅,采用增加注解的异化翻译策略,可以译为:rainbow-colored and feathered costumes,to describe women’s magnificent attire,既通过直译将四字词语的表达信息传递清楚,又通过注解的方式,生动阐释了词语语言背后潜藏的文化内涵。尤其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历史背景或民族文化内涵的四字词语,在外译的实践中更是首选直译加注的异化技巧进行翻译。如“黄袍加身”,字面上是黄色袍服穿于身上的服饰描述,然其核心语义是指赵匡胤陈桥兵变登上帝位,前者只是形式,后者才是内容。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的注解,目的语读者根本无法理解原文本意,因此该词可译为:being draped with the imperial yellow robe by one’s supporters,to describe one ascending to the throne,从而形神兼备地外译汉语。此外,随着近年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海外传播和交流的项目增多,传统纺织面料与服饰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名称外译时常常遇到四字词语在英文中无对应词汇的情况,如“绫罗绸缎”,也可采用直译加注的异化翻译法,将其翻译为:silk and satin,referring to a variety of fine silk fabrics,使目的语读者全面地理解中国服饰词语的意图,了解传统面料的属性。
因此,不管是保留文风下的逐字翻译,还是立足直译下的文化注解,异化翻译法的核心特征即是尽量传译原词中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即是尽量传达原词中的异域文化特色[8],这种方法能够保留中国服饰文化的多元性与民族个性,使读者主动向原作者的思路靠近[9],有助于保留原本的文化价值观,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采用的主要方法。
3.2 服饰四字词语的归化翻译法
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又称“归化法”,其目的与异化翻译法相反,以不干扰目的语读者为原则,尽量提供一种自然并贴合于目的语语境的译文,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以色列著名翻译学家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认为,翻译的首要目的是在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文学系统和社会活动中占据自己的席位,因此译者需要将翻译重心放在对目的语文化的研究中[10]。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传统服饰四字词语的对外翻译过程中常遇到译文不流畅的情况,因此借助归化翻译法外译十分必要。在外译实践必要时,既可以放弃字面,保留内涵,也可以突出内涵,补充隐意,通过充分考量目的语的文化环境,减少异化翻译等外译实践可能为目的语读者带来的文化不适应性。
3.2.1 摒弃字面,保留内涵
归化翻译法在传统服饰四字词语外译实践中,首先表现为对源语字面信息的适当摒弃,不拘泥表面语言,只取和关注源语语义的本质内涵。如“布衣之交”,取其源语内涵表征,形容平民间的友谊,在目的语语境中归化翻译为friends in days of simple life.再如“两袖清风”,该词出自明朝于谦,古时将财物装于袖中,“两袖清风”即指为官清廉,不贪腐。翻译该词时,由于中外服饰文化及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很难用直译法或者异化翻译法阐释清楚,因此只可聚焦其“为官清廉”的内涵所指,将其归化翻译为:He is an official,and remains uncorrupted.同时也保证了翻译后目的语语言的流畅性。再如“张冠李戴”,字面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内涵则指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在外译时也只能保留源语内涵,在目的语语境中归化翻译,且需根据源语上下文语境,如“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实例”翻译为:It was a case of mistaken identity.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摒弃字面意思迎合目的语语境的归化翻译法,适用的服饰四字词语在选取时需仔细斟酌,避免一些服饰四字词语英译的时候,因放弃字面意思,只保留内在含义,可能会使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或者比喻意象等在翻译过程中弱化或流失[11],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意义。
3.2.2 突出内涵,补充隐意
传统服饰中汉语四字词语,由于其简练性和隐义性,往往在字面上只表达了服饰的外在特征而忽略或者隐去了其内在表达深意,在归化翻译时可将源语词语隐含的意思补充进去,以保证译文意思明确性和目的语阅读完整性。此方法另一用途是出于词语结构上的考量,补充词汇成分,使译文语法结构完整。如“红装素裹”,在源语中既指女子衣着艳丽与淡雅的艺术对比,也形容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华美景象,翻译时即要在目的语语境中综合考量,可译作:as beautiful as women in bright-colored clothes and women in simple and elegant clothes.加入“as beautiful as”这个成分,表达了雪后初晴之美,以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异国服饰词语的真谛。再如“天衣无缝”,意指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挑不出任何毛病,可归化译作:as flawless as a divine suit of clothes.此种翻译技巧较好地保留了源语语言的信息,并通过适当的补充隐意起到突出内涵的作用。此外,在翻译时也应尽量避免补充语过于繁琐,以免译文不够精炼,显得冗长。
3.2.3 聚焦本意,适当删减
在逐字翻译过于繁琐的情况下,避免目的语读者阅读和理解困难,译者可以在保证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将源语词语的一部分合理省略。如“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可翻译为:sit tight,隐去了源语中“正襟”的翻译,但不影响本意传达。再如“黼黻文章”,“黼黻”是指天子帝王袍服中的十二章纹样之一,“文章”则指错综复杂的色彩与纹样,但是在聚焦本意,适当删减的归化翻译下外译为:polished pattern composition,化繁为简,也传递了原来的意思。此种归化翻译技巧的优势在于针对一些源语语义重复或者冗繁的部分,可以巧妙规避,聚焦源语的本质意义,使译文更加简洁、通畅、易懂和自然,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综上所述,归化翻译法的优点在于确保翻译实践的流畅性和可传播、可交流性,缺点是在删减和协调源语与目的语中的特征及观念时,容易忽略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如“彩绣辉煌”“百蝶穿花”“华裾鹤氅”等服饰四字成语兼具映射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和反映时代文化等多重含义,归化翻译时难以达到全面阐释。而异化翻译法虽然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源语文化内涵和民族情调,有利于文化传播,但对于不熟悉源语文化背景的目的语读者也具有一定困难。因此,传统服饰文化中汉语四字词语外译策略和技巧的选择,需要谨慎考量。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指出:翻译过程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独使用某种翻译方法,如果传达的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只要译文读者能获得原作信息,并能如原作读者一样欣赏到原文的语言和写作特点,如此翻译就不存在不同翻译方法之分了。因此,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四字词语,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在外译实践中,只有根据具体词语的词性、组成和内涵等不同特征,综合考量并选择最实用、适用的翻译技巧,才能在异化翻译时还能保持译文的通顺易懂,在归化翻译时还能不失源语的味道。
4 结 语
传统服饰文化中汉语四字词语是传统服饰文本的精髓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在新时代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播的过程中,对其适合而又精准的翻译,可以有效促进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面对服饰四字词语外译中的问题和挑战,译者要在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了解中英语言内在差异与不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聚焦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充分利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技巧,积极翻译和传达中国传统服饰中四字词语的内涵语义,不仅有益于增强国内外服饰文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而且有利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更好地被理解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