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新思路

2019-02-13马理辉刘晓丽刘根全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果业山地苹果

马理辉,刘晓丽,刘根全,姚 杰,邢 泽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3.延安市果业研究发展中心;4.延安市宝塔区果业局;5.志丹县果业局,陕西 延安 717200)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中北部。海拔高、土层厚、通风好、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优势造就了陕北苹果独特的风味[1]。截止2018年,陕北山地苹果栽植面积达到了21.3万公顷。近年来,在政府的号召和大力支持下,陕北山地苹果正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快速增长,继红枣之后,正在成为陕北主要的经济林产业。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政策支持,陕北山地苹果产业发展优势明显[2]。但是现状调查表明苹果产业成了“半边倒”的局势。一面是政府大力支撑苹果产业,另一面却是农民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志丹县“九月红”果业合作社的产销模式为发展山地苹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实施了订单农业、依托科技搞标准化种植、为果农担保贷款等措施。以“提品质、塑品牌、增效益、建基地、共创新、求共赢”为理念,以“合作社+企业+农户”为模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果品质量,先后与多家涉农企业深度合作,不断在北京、广东、武汉等一线城市拓展销售渠道,建立了苹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和社会化服务新体系。

1 陕北山地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户投入积极性不高

苹果种植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从幼苗定杆分枝到挂果前5年,施肥、修剪、灌溉、喷药、采收等环节,1 hm2园地每个环节每年资金投入约3万元,每个农户每年需投入8~10万元(户均0.53~0.67 hm2),负担较重。对于3.33 hm2以上的栽植大户或成百、上千亩的示范园来说,资金投入压力巨大[6]。同时,由于近年国家金融形势的变化和民间信贷的崩盘,银行对信贷审核严格控制,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加之涉农担保机制的缺失,果农融资非常困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1.2 技术支撑不力

山地苹果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产业,需要苗木繁育、生产管理、病害防控、储藏保鲜、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系统集成[6]。但陕北目前的苗木繁育体系尚未建立,规范化生产技术尚未普及,病害防控仍不到位,储藏保鲜仍较原始,加工营销刚刚起步,尚未带动适生区农民的广泛响应,组织化程度较低[7]。根据目前管理经验,在陕北1名专业技术人员只能指导管理约6.7 hm2果园。陕北现有专业技术力量只能满足实际需要的1/10,且大部分是20世纪80-90年代从陕西省内的大专院校,如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农校、延安大学、榆林学院、榆林农校等分配到各县区的果树与园艺专业毕业生[8]。从大、中专毕业分配制度终止后,市县(区)两级果业技术服务体系基本未进专业人员,所进人员大都为指令性安置的复转军人、前期改制的企业职工或非正常渠道进入的其他人员,同时,因用人机制、待遇等因素,导致近年大专院校高层次人才难以进入果业系统,现有技术人员逐渐老化,断层现象严重,涉及果业生产的科研信息、栽培管理技术普及不够,培训力度不大,整体队伍不全,业务不专,素质不高,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

1.3 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

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不管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考虑通过经营土地来维持生活[10]。采用规模化经营这种新的农村土地组合经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11]。目前,大部分农民观念保守,担心土地政策不稳定、市场风险大等因素,不愿流转土地,导致土地流转整体进展缓慢,土地流转面积不大。另外陕北山地苹果栽培还是以农户个体为主,小规模经营,上千亩、万亩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栽培的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少,土地流转已成为影响志丹县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同时基础设施的滞后,给苹果产业的生产、管理、运输、储藏带来了极大制约。农村交通随着“通达工程”的实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生产道路依然十分简陋,以3~4 m宽度的土路为主,日常通行尚且困难,雨季则基本阻断。

2 山地苹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2.1 志丹县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理纬度介于北纬36°20′00″~37°11′49″之间,经度介于东经108°11′56″~109°03′48″之间,境内海拔高、土质疏松、土壤富含钾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具备生产优质山地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13]。志丹县苹果产业发展经历了“迅速发展高峰期、毁园还田衰退期、重新发展复苏期三大阶段。“苹果富民”是志丹县提出的“十三五”期间要做好的三篇文章之一[10]。2007-2016年,苹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了1.48万公顷。2015年0.3万公顷挂果,收果2.8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2016年挂果面积0.6万公顷,产量5万吨,产值突破3亿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全县苹果面积稳定在1.67万公顷以上,挂果园面积达到1万公顷以上,产量突破20万吨,优果率达到80%以上,产值突破10亿元,农业人口人均苹果收入达到万元以上,使苹果产业成为全县90%以上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延安市680个贫困村2 526户贫困户8 841名贫困人口,通过果树产业扶贫摆脱贫困。

志丹县在海拔、土壤、日照、气温、降水、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具有发展优质山地苹果的适宜条件和竞争优势[14]。志丹县委、县政府依托“延安苹果”品牌,立足县情实际,把苹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坚持从建园、施肥、单果管理抓起,严格实行“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质量追溯和二维码应用,全程监管苹果生产的每个环节,并建设了一批冷库、气调库、直营店,保障苹果产业一年生产、四季储藏、全年营销,苹果产业实现了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2.2 发展山地苹果产业一体化模式的实践

2.2.1 成立果业机构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具有经济互助性[15]。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双河镇桃庄湾村果园建起来之后,为有效协调全村果农的生产经营,实现抱团发展,2014年3月成立了九月红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现有员工19人(管理人员10人,销售人员3人,专业技术人员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职称2人)。

合作社具有生产、储藏、营销山地苹果的天然优势,73户果农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根据果树栽培要领,适时组织施肥、灌溉、修剪、拉枝等果园管理工作,积极邀请省、市、县果业专家现场指导,积极组织果农参加果业管理技能培训。在合作社的引领下,志丹县推广果业6大脱贫模式:“贫困户为主体入股合作社的合作共富”整村整乡推进模式、“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产业发展带动模式、“家庭农场+贫困户”产业发展的互助模式、“现代农业园区+村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园区带动模式、“乡村旅游+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科技示范户+贫困户”产业发展互助模式。

2.2.2 抓住销售环节 志丹县九月红果业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打造“陕北山地”品牌,构建以“陕北山地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企业、苹果合作社,家庭农场品牌为补充的品牌建设体系,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基地良性发展。以北京为轴心,辐射上海、广州、武汉等全国一线城市的大型批发市场及中高端商业集团精品超市,积极运作以北京为主的大型央企﹑国企﹑部委机关食堂配餐,率先出口俄罗斯。通过自身的实力,2016年成立了北京办事处,联络北京、上海的超市,提前将山地苹果预定出去。

2017年志丹县九月红果业农民专业合作与北京首都农业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北京日日生鲜商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苹果购销协议。在北京组建营销精英团队,运营总监,线下营销,线上营销,配送等共12名成员。用3年的时间创出以九月红果业“延安苹果”为主的特色品牌。

2.2.3 建设生产基地 苹果产业是陕北农村经济的支柱与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发展水平,并积累了许多较为成熟的经验[16]。但是长期以来, 陕北山地苹果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存在着果品市场占有率及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产业化环节不健全以及“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等问题。针对陕北苹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面对其他苹果产区的竞争,探寻陕北山地苹果生产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山地苹果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7年合作社本着“建基地、搭平台、提品质、塑品牌、增效益”的理念,以“适度规模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定标准、强监管”为抓手(即:苹果的种植、采摘、果品全部统一标准,生产过程、农资使用、产品流向全程监管)。与各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延安苹果”生产基地,走“合作社+企业+果农”的路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融合各种服务功能,实现信息、资源、技术、智慧和渠道共享。

合作社建成苹果生产基地54.3 hm2,聘请延安苹果试验站的专家,在不同生育期现场指导修剪、配方施肥、物化投入、防病虫害、管理技术、生产标准、储藏运输、销售渠道、集中培训等,还制定了合作社苹果生产的技术规程,印发给社员,确保社员按标准管理果园。推广优秀技术,做到新建果园“挖一个大坑、选一株壮苗、上一筐有机肥、施一碗磷肥、浇一次透水、覆一块地膜、栽一根竹竿”的“七个一”要求和“统一规划放线、统一苗木标准、统一开沟施肥、统一规范栽植、统一培土育苗”的“五统一”标准,确保新园一年成活,二年培干,四年成型,六年丰产的目标。

2.2.4 提高果业科技水平 合作社与延安市果树研究会、延安市果业研发中心、延安市山地苹果试验站密切合作,针对延安北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土壤条件,通过专家制定了《九月红·延安苹果周年管理操作规程》,编制了适合当地苹果生产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案、肥料农药投入方案和服务办法,做到“生产标准化、流程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标准。着重解决了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案、技术服务等问题。

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模式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机肥源不足、土壤结构破坏、养分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到志丹果业的发展,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农技人员创新联盟是充分发挥大学的专业特色和科研优势,及时研究解决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3]。2014年以来,为确保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志丹县与九月红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次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洽谈科技合作,与该校达成了共建山地苹果试验示范基地合作协议,联合开展苹果产业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人才培训工作,3年多时间,志丹县已经建成高标准山地苹果基地0.6万hm2,成为全省苹果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力量,针对山地地块小、分散的地形特征,研发了移动共享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模式,大幅度降低单位面积的灌溉设施成本,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为社员灌水施肥,确保苹果品质。

2.2.5 提供平台服务 合作社常年聘请专家教授,搭建“专家平台”和“信息平台”,利用微信、QQ、PPT等网络社交渠道,通过定期讲座、制定技术手册、组织观摩培训、线上实时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方式,从天气预报、灾害预报预防、农技实施时间、病虫害防治方法、果品市场变动和各类管理技术规程、操作标准、农业政策信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及时发布和报道,为广大果农提供专业服务和信息服务。

3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

3.1 制定发展规划

要制定发展规划,在巩固提高老果园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新果园建设步伐[17]。按照“山地建园、集中连片、高点起步、打造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发展苹果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扩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建设全国山地苹果示范县为目标,按照“规模扩张、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果业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营销体系,推动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装备、信息化服务、品牌化营销,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根据志丹合作社发展的状况,结合自然环境、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草)、经济基础、扶贫开发等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规划。依据相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税收优惠、财政支持、人才培养、用地用电、登记办证等具体扶持政策,助推农民合作社的稳步发展。

3.2 鼓励农民发展果业

2016年志丹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号文件《关于加快现代苹果产业建设的意见(2016-2020)》,专门设立长效苹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县财政列支不少于5 000万元用于扶持山地苹果产业。为鼓励农民种植苹果,凡新建园和第一次补植所需苗木,由志丹县果业局统购后免费提供。对果农的肥料、地膜,以及果袋、新建水窖、架设防雹网县上都按政策给予适当补贴。凡新建苹果土库、小冷库贮藏设施的,补贴政策标准按“一年一策、分档补助、分年实施、考核兑现”的办法给予补助;对新建贮量1 000 t以上冷库,每座补助60万元;新建贮量1 000 t以上气调库,每座补助120万元。对苹果销售企业、电商和个人,政府也有补贴政策。借助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苹果产业项目,2014、2015及2016年3年来累计配备果园耕作机、喷药机等机械4 180台,大大提高了果园机械化程度。凡本县籍的企业、合作社在市级以上城市开设志丹苹果专卖窗口,年销售志丹苹果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的,每个专卖窗口补贴10万元,分两年兑付补贴。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网店销售志丹苹果,年销售量达到100 t以上的,一次性补贴2万元。

3.3 强化跟踪指导服务

一是加强扶持政策。以有责任、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心,通过打开销路、联络专家、担保贷款、组织果农打通山地苹果生产销售的链条,发展山地光照充足、黄土资源、优质苹果产区的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延安苹果”大品牌中,加强县镇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做好合作社规范化组织建设的指导工作,县上每年列专项资金扶持苹果产业,累计投入扶持资金2.4亿多元,其中90%以上用于果园建设和管理,为产业提供了强有力资金支持。

3.4 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体系

农村金融供给无效和组织供给无效是中国农业、农村不能升级的根本原因。我国目前在借鉴日本等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过程中,在农村村社组织内部置入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功能,创建内置金融合作社[18-20]。它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能够以组织的形式增强自我的主体性,维护自己的利益,达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要搭建合作社金融服务的政策框架,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组织引导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展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二是要创新合作社金融服务运作模式,探索开发适合农村和农民需求、可操作性强的金融创新产品,同时改进服务流程,完善贷款营销模式,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在推进合作社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有形资产抵押贷款等模式基础上,尝试开展特色农业订单贷款、国内商品贸易信贷融资等金融创新服务。

三是加快农业保险体制创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农业险种,有效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积极支持合作社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享受保费补贴,化解农业风险,解决信贷资金投入的后顾之忧。同时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通过贴息、减税等手段对参保农户给予适当补贴的同时,也给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

猜你喜欢

果业山地苹果
山地草甸
新媒体时代下广告策划在果业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临猗果业“三变”领唱增收致富曲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新疆天昆百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