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方组方特色与临证应用思路*

2019-02-13李金田赵琨鹏张朝宁古常军马天星

陕西中医 2019年11期
关键词:仲景经方方药

张 悦,张 毅,李 娟,李金田△,赵琨鹏,张朝宁,古常军,马天星

1.甘肃中医药大学 (兰州 730000);2.敦煌医学与转化省部共建教育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

经方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目录学记载,但未见具体方药,现在只能看到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经方,根据李金田等[1]对敦煌医学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被仲景遗佚的“经方”,可弥补经方之缺佚。《经方观止》[2]将仲景方整理为261首,按功效作用归为19类。汪昂《医方集解·序》:“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不可计殚,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围”;朱丹溪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律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焉。”本文欲就仲景经方组方特色与临证应用思路方法作以探讨。

1 经方与制剂

仲景261首经方,其剂型多达十余种,内服药有:汤、丸、散、酒、煎膏剂;外用药有:熏、洗、坐药、摩散、膏摩、粉之、点药烙剂等。经方剂型是针对不同病情设制,各有治病特长与优势,这些剂型也为后世方药制剂奠定了基础。临床应用经方必须依据病证特点、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和药物自身特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剂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3]。经方剂型虽固定,但同一种制剂又有大小与峻缓之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经方煎煮与服法也有严格要求与区别。

1.1 大方与小方 经方药味组成,多数方为7味药左右,最大的汤剂麻黄升麻汤有14味药,温经汤12味药,最小的方仅1味药,如苦参汤、雄黄熏方。后世将药味组成多者称大方,药味少者称小方。但经方并非药味多者治大病,药味少者治小病,一般是药味多者治较复杂疾病,如麻黄升麻汤治伤寒误治后的寒热虚实夹杂证,温经汤治妇人半产后冲任虚寒兼夹瘀血虚热;药味少者治较单纯疾病,如麻黄汤治伤寒表实证,大乌头煎治寒疝阴寒痼结证。又如丸剂最大的方鳖甲煎丸有23味药,治疟母痰瘀互结,属久病顽疾;丸剂最小的方皂荚丸药仅1味,主治痰浊壅肺的急重症。

1.2 缓剂与峻剂 经方治同一疾病,处方则有轻缓剂与峻猛剂之别,皆能达到治病目的。病有轻重缓急,阴阳虚实,故制方亦有所不同。如胸痹病用瓜萎薤白白酒汤、瓜萎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豁痰宽胸,治胸痹急重证;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化饮行滞,治胸痹轻缓证。假若胸痹重证用轻剂,轻证用重药,其疗效并不理想。虚劳病用小建中汤调理脾胃阴阳,建立中气,是轻缓调和剂;用大黄虫丸攻逐瘀血,祛瘀生新,是峻猛逐邪剂。假若虚劳无瘀者用大黄虫丸必损其正,若虚劳夹瘀者用小建中汤反碍其瘀。治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为甘温和缓剂,药物平淡无奇,不用刚燥,不用柔补,健脾温阳化饮以治痰饮之本;十枣汤集猛药于一方,攻逐水饮以治标,其效迅捷,以治水饮积聚急重证。

1.3 煎煮与服法

1.3.1 煎煮法:经方药物采用不同煎煮方法,便能达到不同治疗效果。经方煎煮法有:水煎、酒煎、蜜煎、烊化、兑冲、去沫、先煎、后煎、久煎、微煎、麻沸汤、去滓再煎、米熟汤成、发消药成等。如方中凡用麻黄者,必须先煮去上沫,以避免其副作用;大承气汤煎煮时后入大黄,取其通腑泻下,若同煎则泻下作用减弱;半夏泻心汤经过久煮或去滓再煎,能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入汤中,或促使多种药物性味融合醇厚;大黄黄连泻心汤采用麻沸汤浸渍须臾,绞汁即饮,取轻清寒凉之气上行,以利于清泻心下无形之邪热,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刘渡舟[4]曾治一妇人无形邪热痞于心下,方用大黄3 g、黄连10 g,沸水浸泡片刻,去滓而饮,服3次后,则心下痞满诸症爽然而愈。陈廷焯等认解表药浸泡后用武火煎至水开5 min即可;一般以花草为主者浸泡30 min即可人药;根、子、果实、贝壳矿物类为主者,可浸泡60 min煎之,矿物类质者应先煎或久煎;人参等贵重药物要另煎兑服,皆能提高药效[5]。

1.3.2 服药法:经方据病情与方药性能,采用不同进服法,可提高药物疗效及防止副作用。经方内服剂,一日服药次数有顿服、再服、日三服、昼三夜一服、分五服、分六服、得下止服等。一日服2~3次是常用法,如黄土汤、炙甘草汤等;顿服则药力集中,取效快捷,如半夏干姜散;一日服药4~6次,可保留药物作用的持续性,如麦门冬汤、猪肤汤等;得下止服,是用攻逐峻药,显效即停药,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具体服药方法有温服、冷服、酒服、食前服、平旦服、临发服、少量试服、含咽等。有些方药服后要作适当护理,如桂枝汤服后,啜热稀粥助药力;大青龙汤服后汗出多者,用温粉粉之,防止汗出过多;十枣汤服后进食糜粥以养胃,防止攻药伤及胃气。

2 经方与用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经方君臣佐使配伍规范严格,用药合理得当,示人以规矩,但又不拘泥成规,随证加减变化极为灵活,发人深思。

2.1 经方配伍 君臣佐使是经方配伍组方的核心理论及方法,也是临证处方用药的指导思想。多数经方运用了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如桂枝汤、白虎汤等。但对有些错综复杂疾病及其证候变化,仲景又创制了多头并进、多面兼顾的方药,已突破了君臣佐使配伍方法。如麦门冬汤治肺胃阴虚,火逆咳喘证,重用麦门冬七升为君清养肺胃,轻用半夏一升降气化痰,反映君药与佐使药的量效关系,而臣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养胃益气,使胃气旺而津气生,津生则虚火自灭。此火逆益气的用药方法,已超出臣药的辅助作用。半夏泻心汤治寒热虚实错杂之心下痞,方中半夏味辛性温消痞散结为君,干姜辛温助阳化湿为臣;黄连、黄芩苦寒清化湿热;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健脾益气。此方将不同性能药物融于一方,顾此及彼,各组药物皆能独当一面,难分伯仲,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最终则殊途同归,共消痞满,这后两组药已超越了君臣佐使之理论。麻黄升麻汤集发散、清泻、温补、滋阴于一方,用治寒热错综之疾,方中麻黄与升麻皆为君药,前者辛温发汗,后者辛寒清热,其作用大相径庭,而干姜、茯苓、麦冬、石膏等12味药功效也不尽相同,全方尚难确定君臣佐使关系。乌梅丸治蛔厥病肠寒胃热证,重用味酸之乌梅为君药,并加以醋渍,取其酸以安蛔止痛;由于肠寒胃热,蛔性恶寒喜热,因寒而上窜,故用黄连、黄柏清胃热,用蜀椒、干姜、细辛、附子、桂枝温肠寒,这两组药用量大、药味多,调理胃肠寒热,对乌梅并无直接增效作用,也非臣药之职,但合用于一方,却无疑增强了全方安蛔止痛效果。于智敏等根据[6]《祖齐小叙》:“方者,仿也;医者,意也。”认为“方者仿也”的含义,在于强调临床处方遣药必有所本所依,可先行模仿借鉴,以求形似。如何做到形似?或师古人之意,或遵经典名方,或体察物性以意为之,或深究穷理自出己意。

经方配伍还要结合具体病变脏腑性能用药或调整药量。如肝体阴用阳,酸味药可补肝体,辛味药可补肝用,酸枣仁汤治心肝阴血亏虚失眠,即取酸枣仁之酸敛以养肝阴为君药,佐用少量川芎,取其味辛善走以疏肝用。假若一味用酸敛兹阴药,则肝之功用受阻,失其调达之性;若一味用辛散疏通药,必耗劫肝之阴血。又如肾内寄真阴真阳,为水火之脏,治肾阳虚必须养护肾阴,治肾阴虚必须照顾肾阳。如肾气丸主治证是肾阳虚,立方意在温补肾阳,方中以附子、桂枝温补肾阳为君药,其用量合计二两;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俱为臣药,其用量合计十六两。其配伍为何突出滋补肾阴药及其量,即根据肾脏性能,采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以及“少火生气”之理的治疗方法[7]。以上例举的这些经方配伍变化,已难以用君臣佐使理论加以简单诠释。经方这种跨越式的配伍变化方法,是指导临证治复杂疾病及疑难杂病的重要思想。

2.2 经方加减 经方拓宽应用在加减化裁。经方药物组成比较固定,但可以随证加减,灵活用药[8]。经方加减包含在原方药基础上加量与减量,加药或减药,或多方组合。凡经加减变化的经方,其所治病证均有所变化,反映了药变证变,随证组方配伍的方法。凡在原方基础上调整个别药味者,即其基本病证尚未大变,仅个症稍有变化,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黄芪汤等。但有些经方,药物稍作变化,则适应病证完全不同,如将桂枝汤方中芍药由三两加至六两,再加入一味饴糖,则由解肌发汗调营卫方,变为建中补虚调阴阳方,治疗虚损疾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麻黄汤去桂枝,并略增麻黄、甘草量,减少杏仁量,再另加大剂量石膏组成,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一加一减,温解之方,转为凉散之剂矣。”凡麻黄与石膏配伍的经方,其药量孰多孰少决定着该方的寒温性能与适应证。有些经方基本药物不变,其配伍稍加变动,则功效变化幅度较大。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大黄附子汤,共有附子与细辛温里阳,前方治少阴虚寒兼太阳伤寒,加麻黄便能温经发汗,引邪从表从外发散;后方治寒实内结肠胃,加大黄便能温通攻下,引邪从里从下排泄。实际这两首方在药物用药量上亦有微妙变化,《古方作法举隅》:“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附子只用一枚,此方(大黄附子汤)附子用三枚,所以然者,麻附细辛是三味温药,只相助而不相制,故附子一枚足也。此方大黄苦寒且系三两,若只用附子一枚,岂不为大黄牵制,阻碍其已寒兴阳之功。”反映了经方治病,药量多少对疗效也有直接影响。

3 经方与治法

经方与治法处于统一体,即方从法立,法从方出,法方一体。经方不是单纯的药物配伍关系,其方药中还包含着治法。

3.1 一法制多方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八法论治,《内经》已有完备论述,仲景结合临床,分别给八法创制了代表性方药,如发汗用桂枝汤,攻下用大承气汤,补益用肾气丸等。另外,仲景用一种治法创立了多种治病方药,如发汗法,除桂枝汤系列方外,又有麻黄汤系列方;攻下法除寒下方承气汤系列方外,又有温下方大黄附子汤,润下方麻仁丸,逐水方十枣汤,逐瘀方抵当汤等;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指导下,仲景创制的温化痰饮方就有10余首之多。一法制多方能使临床辨证施治用方更加精准细化。

3.2 一方含多法 经方立法及方药配伍常将多种治法柔于一方,以治错综复杂之疾。一方含多法,实际是指一方含有多项功能药物。如小青龙汤既有发汗药,又有温里药,即汗温并用法;大黄虫丸既有攻逐瘀血药,又有补气血药,即补消兼施法;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则将通阳、利水、补虚、泻实之药合用于一方等。薯蓣丸立法组方用药思路更为宽广,治虚劳兼有外邪,从脾论治重用薯蓣为主药,并辅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用干地黄、芍药、当归、川芎、麦门冬、阿胶滋养阴血;用柴胡、桂枝、防风、白蔹祛风散邪;佐以干姜、神曲、豆卷温行消导之品,以防补而呆滞;使以杏仁、桔梗宣畅气机,通里达外。此方是扶正祛邪的祖方,包含补养、散邪、消导、宣行之法。薯蓣丸即涵盖了后世的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在内,并融入了桂枝汤、小柴汤等祛外邪的方药。由此可知,八法并非孤立之法,八法联用,则百法俱出,用其指导立法组方,便能创制出更多的治病方药,以应对复杂多变之疾病。梅国强即提出[9]:以方证寓法切中病机,复用经方的多维方证论治思辨体系。复用经方,便是新法;但师其法,揆理其方。从而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 经方临证多维思辨的运用途径。

4 经方与病证

经方最大特点是方证对应,方证统一,一方治多病,一病用多方。病与病相对独立,但不同疾病可见相同证候,所以用一方便能治多病[10],如桂枝汤既能治外感病,又能治内伤病、妊娠病、产后病,因其营卫不和的证候相同;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少阳病主方,《金匮》又用于治黄疸、热入血室、产后郁冒,因此类病均有邪入少阳与枢机不利的病理机制;肾气丸治脚气冲心、虚劳腰痛、痰饮、消渴、女子转胞五种不同疾病,其原因即肾阳亏虚的证候相同。方静等[11]根据“异病同治”精神,结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药特色,用其治疗消化科、妇科、男科、皮肤科、癌症等疾病,疗效独特而确切。一方治多病,即病异而证同,以此推之,用任何方,无论何病,只要证候相同,即可“随证治之”。一方多用可扩大经方应用范围,治疗更多的疾病。一病用多方,即据疾病证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药,如《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治疗呕吐方药多达13方,充分反映了病同而证候不同。一方治多病,一病用多方,亦即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其取效之关键决定于证候的相同与不同。

5 经方与临床

从临床医家用经方案例看,大体可归纳三种用法。一是用经方原方药或稍作调整,辨证用方,如曹颖甫[12]治一少女,年约十八九,经事三月未行。面色萎黄,少腹微胀,证似干血劳初起。初诊用大黄虫丸,病未愈。越三月复诊,病情加重,辨为瘀积内结,改用抵当汤攻其瘀,服后下黑瘀甚多,胀减痛平,病愈。魏生诊治一妇女[4],噫气频作,处以旋覆代赭汤原方,方中用生姜3片、代赭石30 g,服3剂,效果不显。请刘渡舟会诊后,仅将生姜量增至15 g,代赭石则减至6 g,服3剂,而病大减。刘渡舟说:仲景此方的剂量原来如此,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代赭石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 g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则无功,故减其剂量则获效。二是以经方为基本方,随机加减化裁,或经方合用,或用经方加时方,如郭子光[13]治一先天性心脏病,辨证为阳衰阴盛,寒凝血脉,气虚欲脱,病险。治以温阳益气为主,兼利水活血。方用真武汤、生脉散加味:制附片10 g,茯苓、白术、生姜、麦冬、丹参各20 g,红参6 g,桂枝、白芍各15 g,五味子12 g,黄芪20~60 g。此案即经方加时方,并随证加减,取得满意疗效。三是“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依从经方所包含的治法而自立新方。临证时可根据仲景辨证思维思想[14],随机择方,或据仲景对疾病所提示的治法,或某类方,灵活选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黄疸病“于寒湿中求之”;太阴病“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等等。临证用什么方,便可发挥医生的创造思维。经方并非不可加减,仲景结合临床病情变化,创制了许多加减变化方,今人完全可效仿,继承创新。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仅载有365味药,而明清后发现了大量中草药,时方也快速增长,其中不乏疗效较好的药材与方药。如李时珍《本草纲目》[15]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其中不乏疗效较好的药材与方药。因此,临证用经方也可加用同类药以增效,或用同类药替代经方中短缺药,以及结合有些时方的组方特色与优势,以补充经方之不足。《经方观止》[2]:“古人云:用药如用兵,用兵作战,首在知兵之组合变化,其次才能运筹帷幄,谋局布阵,临阵作战;用方治病,首在知方药之性能与配伍变化,其次才能临证活用。胸中自有百万兵、百万方,若不知其性能变化,不知择长而用,不知随机应变,犹如无兵、无方,用之反为害。”

猜你喜欢

仲景经方方药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
益气活血凉血生肌方药对气虚血瘀证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经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