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健东运用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功能衰竭经验探析*
2019-02-13王璐玲邢健东
凌 望, 王璐玲, 邢健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1)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1-2],如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肺心病等导致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可参照中医“心衰病”篇论治。
邢健东,副主任医师,邢老师认为:“心阳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瘀血、痰浊、水饮既是病因,也是心阳虚的病理产物。本文尝试从阳虚论、血瘀论治心衰病,对相关古代、现代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从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治疗心衰病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1 心衰病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心衰”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脾胃论》,曰:“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另脉伏而沉”。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篇,记录了以“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为主症的“心水”。从临床症状表现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动则气喘、畏寒肢冷、浮肿、腹胀、咳嗽、尿少等诸症被古代医家列入心悸、喘咳、水肿、痰饮(悬饮)、肺胀、喘脱等中医疾病名称之中。证型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水饮凌心证、心肾阳虚证、痰饮阻肺证。而各种症型常相互交杂,非单独症见。“心阳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心为阳脏,居上焦,主一身之阳,属阳中之阳,行周身之血脉。心阳虚,则气化无力致寒凝水停,血脉不畅,故其人身体肿胀而沉重;水邪盛,肺气被水邪所困而致,气少不足以言,呼吸短促不续,不得卧。瘀血、痰浊、水饮既是病因,也是心阳虚的病理产物。瘀血、痰饮是一种阳虚造成的病理产物,“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血脉瘀滞,水津外泄,发为水肿,而水之行止,亦听命于气,血瘀和气虚都会加重水停留饮。水饮、瘀血日久又进一步损伤心阳,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形成恶性循环,贯穿疾病始终。
2 温阳益气活血方的组方思路
温阳益气活血方以理中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结合现代心血管内科常用注射剂参芎注射液取原药思路组方而成,温阳益气,活血化瘀,达到补气健脾、温阳利水,活血通络的治疗目的。其药物组成为黄芪18 g,丹参、葶苈子各15 g,制附子、川芎、干姜、五味子各9 g,桂枝3 g,炙甘草6 g。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提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原文人参汤即理中汤,可见本方具有温阳化饮,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同时具有治疗胸痹心痛的作用。故心力衰竭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
宋金元时期在心水的治疗上则提出补脾胃的重要性。从五行学说上讲,心为脾之母,二者母子相生,土火互用,气血相济,经络相属。脾健则气血充盈,统摄有主,水液运化正常而无停聚;从气化功能上讲,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 主运化水谷之精微以养五脏,为后天之本。《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经脉别论》谓:“食气入胃,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故“调中央,以达四旁”。脾胃升降出入有常,可使诸脏无疾。再者,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脾胃居于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也,而成心肾交泰之常。《伤寒论》少阴病篇理中汤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等。而用其治疗胸痹诸症时,温补脾阳同样能达到温补心阳、肾阳。参术散载于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撰《世医得效方》,主治虚劳自汗不止,可对症用于心衰后期,理论上可取其培土生金之意,顾护脾胃,以达到治疗心悸气喘的效果。
张景岳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宗气贯心肺以司呼吸,《理虚元鉴》曰:“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其中尤以肺气为宗。强调了补肺气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所以肺气不足,每多心气亦虚,久则累及脾肾,五脏皆虚。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医宗金鉴》,功效泻肺去痰,利水平喘。主治肺痈,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卧,甚则一身面目浮肿。方中葶苈子入肺泻气,开结利水,使肺气通利,痰水俱下,则喘可平,肿可退;但又恐其性猛力峻,故佐以大枣之甘温安中而缓和药力,使驱邪而不伤正。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3]主要成分为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素,分别为中药川芎和丹参的提取物,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小板凝集,加速红细胞流速,改善微循环,并具有活血养心通络的临床效果,从而达到改善心肌缺血和防止心肌梗塞的作用。
方中黄芪、制附子相配共奏益气温阳之功,黄芪甘温补气兼能升阳,在《本经疏证》中有“中行营气……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之说,亦可达到行气行瘀之功;附子乃辛热之品,可温五脏之阳,尤助心阳;二者共奏益气温阳之效,为君药。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有活血祛瘀之效。川芎性温,归心、肝经,有行气开郁之效。两者配伍共奏行气活血之功。配伍桂枝温阳化气,三者共为臣药,可达到温通化瘀之效。附子有“无姜不热”之说,故佐以干姜,助附子温阳之功;葶苈子素擅泻肺逐水,泻肺不伤脾,利水而不伤阴;心衰日久,均可见心悸、夜寐差等心阴不足之症,佐以少量五味子益气生津滋阴。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
综上所述,益气温阳活血方秉承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旨要,重视人体阳气、视五脏为一整体的疾病发生观,同时舌脉并重,基于李东垣《脾胃论》“调中州,安五脏”学术思想。
3 药理研究
黄芪、制附子两者相伍益气温阳。方中黄芪为补中益气的要药,于清代《本草求真》中载“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认为,在对心血管作用中,黄芪甲苷为黄芪主要成分,黄芪甲苷能够促进血管再生[4],并能明显减少小鼠心肌梗死的面积,能够调节凋亡蛋白的表达[5],如使心肌细胞中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上调。可见,黄芪及其有效成分不仅可以保护心肌细胞,更能调节凋亡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制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附子的有效成分主要有乌头类生物碱、皂苷等,主要研究集中在心血管方面,并且通过不同机制发挥作用,其中在吴美平[6]等研究中发现,附子的水溶性单体消旋去甲乌药碱可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其作用机制是通过PI3K/AKT通路;Liao等[7]发现,附子多糖能抑制因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的凋亡,因其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增加细胞自噬。
丹参、川芎、桂枝共奏温通行气化瘀之效。丹参具有活血祛瘀止痛等功效。《妇人明理论》记载:“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本草求真》记载丹参:“入心包络破瘀”,《本草汇言》曰:“丹参……去滞生新”。因此,丹参功擅祛瘀通络,其“补血”实为“瘀血祛则新血生”,故本方使用丹参达到活血通脉的作用。现代药理对丹参的研究表明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上疗效显著,其有效成分丹酚酸B有舒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以达到抗心肌缺血的作用[8];丹参酮ⅡA能够抗心律失常、降低心肌耗氧量[9];丹参酮ⅡA对细胞内的线粒体呼吸造成抑制,进一步阻止或减轻钙超载所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和死亡,减少氧自由基和乳酸钠的过量产生和堆积,从多个环节上减轻了患者心肌受损状态[10]。现代研究发现,川芎中有效成分川芎嗪有保护心肌损伤、抗心律失常的作用[11];有研究表明[12]川芎嗪能促进血浆中NO的释放,尽管没有直接实验证明川芎嗪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但是NO的释放对血管舒张有促进作用,这也可以间接说明川芎嗪能够促进血管舒张。川芎与丹参虽为治疗血瘀证的常用活血药对,但较川芎,丹参重在活血,川芎重在通脉,而治疗心衰通脉更为重要,故本方选用川芎、丹参共奏活血之功。
桂枝主要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桂枝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防治心肌损害、利尿等作用。干姜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13]干姜对心血管起主要作用是姜酚,表现在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保护心肌细胞,与“回阳通脉”相一致。葶苈子:中医有泻肺逐水的功效,同时现代研究发现[14]葶苈子的醇提物有较强的强心作用,故佐以葶苈子利水同时尚有强心功能。五味子:主要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对于久病心衰患者也有滋阴潜阳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证明[15]五味子有保护心肌损伤,舒张血管的作用。甘草除调和诸药作用外,甘草还有补中益气,补养心气的功效。
综上所述,温阳益气活血法主要针对心衰日久,阳气亏虚,血瘀不畅而导致的血瘀凝滞无以濡养心脉引起的心衰证候有效。同时,组方选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益气温阳活血方治疗HF的机制可能通过多方面起作用,这也体现了中医理论“整体观”,结合西医强调多靶点相结合,使所选的药物更精简、更具科学性。
4 典型病例
患者某男,63岁,有矽肺病史20余年。诉2018年9月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无明显发热,但患者未予重视,也未就诊,12月中旬患者咳嗽加重,时有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咳出,双下肢中度浮肿,夜间难平卧,于外院呼吸科住院治疗,期间查胸部CT示:两肺散在多发炎症;BNP:308.8 pmol/L;心超示:左室内径稍大,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微量心包积液;心电图:窦性心率,肺性P波。诊断为肺炎,肺心病。经抗感染、西医规范治疗后好转出院。2周后患者再次出现咳嗽咯痰,痰少而粘,伴气急短息,胸闷不适,夜间难平卧,再次于我院门诊再次就诊,就诊时,患者神志清晰,活动后气急明显,咳嗽咳痰,周身乏力,无胸闷憋气,偶有心慌,无心前区及后背痛,纳可,多汗多梦,尿量可,大便1日1行,舌胖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查体见BP:110/70 mmHg,HR:74次/min,双下肢轻度浮肿。结合既往病史,拟诊为中医:心衰病。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拟温阳益气活血方加减:黄芪18 g,丹参、葶苈子各15 g,制附子、川芎、干姜、五味子各9 g,冬瓜皮30 g,桂枝3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1 d1剂。一周后复诊,胸闷气急明显减轻,夜间可平卧。咳嗽咳痰好转,咳痰仍有,下肢浮肿减轻,周身乏力未见明显好转。上方五味子改6 g,加合欢皮15 g,淫羊藿15 g,继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3月,症情平稳。
按:心衰病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气虚血瘀、水饮内停等两个方面,患者久病,损伤阳气,温运无力,水饮、瘀血内停,故胸闷气急,周身乏力。进而脾阳受累,运化失司,导致水湿内停;后期则进一步损伤肾阳,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水饮泛滥,故下肢浮肿。
本案患者属心衰病阳虚水泛症,久病则气结,气停则血不行,血行不畅,停而化瘀,舌脉俱为佐证。本案采用温阳益气活血法,黄芪补气,助心行血。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附子、桂枝、干姜温阳益气,共奏回阳救逆之功,冬瓜皮行气利水、葶苈子宣肺利水,五味子养阴安神,抑制附子干姜大热,亦有“孤阴不生,独阴不长”之意。以上药物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之效。在西医规范治疗疗效欠佳的时候,中医药作为补充医疗手段,更像是打开了一条新的治疗路径。本方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整体审查”的特点,以“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为治疗原则,以达到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的治疗目的;同时,组方选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益气温阳活血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通过多方面起作用,这也体现了中医理论“整体观”,结合西医强调多靶点相结合,使所选的药物更精简、更具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