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时期祥瑞物品的考古发现与趋避风俗研究
2019-02-13周娟妮
周娟妮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祥瑞物品,通常称作“吉祥物”,又称“吉物”“祥物”,系由原始崇拜物、巫具、宗教法具等而衍生出的福善、嘉瑞的象征物品,它借取自然物、人工物及其他文化形态,遵循物物、物事、物人相感的原始逻辑,在礼俗应用中表达着明确而强烈的祈福禳凶的功利追求。唐成玄英在《庄子疏》中对“吉祥止止”进行疏证,指出:“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根据这一解释,在古人的观念中,吉指事象,祥为意象;或吉指善实,祥为嘉征。他们虽有事实与征兆的实、虚之别,但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功利观,他们又是一个相关相连、并存互补的整体。
自然界与人世间的吉凶纷呈,是人类创造祥物并以之趋吉避凶的重要原因。面对人间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纷繁变动,人们逐渐总结出一些事物变动的经验认识,试图确立物象之间变动的对应关系,而这些经验认识和关系总结有些是客观的理性的,有些则是主观的有道德理想的成分在里面。人们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带来幸福、健康、长寿、平安、丰足、富裕,驱除邪祟、鬼怪、疾病、痛苦、污秽的物象,把它们称为祥瑞,“世所谓祥瑞者,麟、凤、龟、龙、驺虞、白雀、醴泉、甘露、朱草、灵芝、连理之木、合颕之禾皆是也”[1]。人们希望祥瑞毕集,嘉征屡现,进而能够带来美好,驱除不祥。但这些祥瑞在古代往往比较稀见,经常是可遇不可求。因此,古人一方面在绘画、雕塑、瓷器、织锦、铜器、建筑上刻画祥瑞,塑造祥瑞,希冀这些祥瑞符号也像祥瑞本身一样,能够带来吉祥善实;另一方面,功利心还驱使人们赋予常见的动物、植物、建筑、器具、人物、数字、文字、星宿、各类抽象母题以及以上元素的复合母题,以特定功能和吉祥寓意,刻画或雕塑在器物上,这些器物就成了具有趋避功能的吉祥物。
汉晋时期是中国祥瑞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考古发现属于这一时期的各类祥瑞物品,蔚为大观,体现着当时社会浓郁的趋避风俗。关于汉晋时期祥瑞物品的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也很丰富,举其要者,如,王子今对蚩尤崇拜的研究[2],苏晓威对避兵术的研究[3],李零对马王堆汉墓“避兵图”的研究[4],另孙机汉代物质文化的研究,也有多处涉及祥瑞物品及趋避风俗[5]。前人的研究多从文献角度着手,侧重某一类文物的特殊寓意,为我们的研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然而,这种专题研究起到管中窥豹作用的同时,似乎对整个汉晋时期的社会浓郁的趋避风俗关照不够,颇有得一叶而失全木之弊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年公布的考古材料,试图全面梳理汉晋时期的祥瑞物品的类别特征,及其体现出来的趋避风俗,以就教于方家。
1 避兵祥物:蚩尤钩
蚩尤是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曾与黄帝、炎帝大战于涿鹿,战败后被杀。因其勇武善战,并发明了5种兵器,被后世所敬仰,目为战神、兵神。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天谴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四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弥服。”西汉以降,历代帝王、将军、统帅用兵打仗,普通兵士战场杀敌往往都要祭祀蚩尤,《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初起兵,行军祭之礼“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6]。《后汉书.马援传》载汉明帝时,马援兄子马严拜将军长史,将兵屯西河美稷,卫护南单于,“敕严过武库,祭蚩尤,帝亲御阿阁,观其士众,时人荣之”[7]。作为兵神的蚩尤,以武库神主的身份,受到将军长史马严的膜拜祭祀,可见汉代蚩尤崇拜之一斑。蚩尤的战神、兵神身份衍生出其具有避免战场之上遭遇敌方兵器武伤的功能。故人们制作蚩尤形带钩,服之以避兵。
美国华盛顿佛利尔艺术馆收藏一件汉代蚩尤形带钩(图1)。蚩尤口中衔矛,右手持剑,又以左手举盾,成为钩首。两足所抓,左为刀,右为钺,成为钩身。河北石家庄东岗头东汉墓出土同类带钩,蚩尤“手持剑和盾,足握刀和斧”[8]。安徽天长县郑集镇大董庄东汉墓10号墓出土一件蚩尤形带钩。蚩尤形象也是“右手执剑,左手执盾,右足执环首刀,左足执钺,口衔短剑”,威武异常[9]。另外,辽宁省辽阳市苗圃墓地M20也出土有大型青铜蚩尤带钩[10]。
这些蚩尤避兵钩,因其具有避兵的神奇功能,自然受到军士的喜爱,皇帝也以之赏赐将军士兵,以示关爱,《东观汉记》中有“邓遵破诸羌,诏赐……金蚩尤辟兵钩一”的记载。
战国至西汉时期,内外战争频繁残酷,规模又大,一场战争下来,往往死伤成千上万之众,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以及战争结果的不确定性,特别希望能够有神灵护佑,导致出现了以物避兵的观念,衍生出一套避兵的办法。除蚩尤避兵钩外,考古还发现有避兵戈(图2)[11]、避兵图、避兵符、避兵缯、避兵钱等。其中避兵缯甚至延续至今,成为小儿佩戴之吉祥物,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綵丝繫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这其中蚩尤避兵带钩体量小,以金、铜铸造而成,外形美观结实,与腰带配合使用,时刻贴身相随,即有约束腰带的实用功能,又兼具避兵的吉祥意涵,所以十分受欢迎。在蚩尤神被用来避兵之外,五大行星之岁星(又叫太一、太岁)也有类似可以避兵的意涵,也被做成吉祥物用以避兵。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太一将行图”,李零、李家浩诸先生都认为该图中太一有避兵功能[12]。此外,汉晋时期人们认为蟾蜍、琥珀均具备避兵功能[13]。
蚩尤避兵钩只是众多带钩吉祥物的一种,考古发现和传世的还有其他造型铭文均寓意吉祥的带钩,如:神人手抱鱼吉语带钩(图3),造型为神人抱鱼,呈啜食状。钩身背面有意思相近的吉语铭文:“丙午神钩,且公且侯”“丙午神钩,手抱鱼,位至公侯”“丙午神钩,君宜官”“丙午神钩,君必高迁”“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等[14]。此外,还有鲵鱼形吉语带钩,1978年10月于贵州省威宁中水区的汉墓梨园19号墓发现,以鲵鱼为钩身,鱼尾为钩首,鱼鳍的正反两面均有细密的阴刻线条纹,带钩背部有铭文“日利八千万”吉语,应是商人所使用,寓意自己生意兴隆,日进斗金,大吉大利,财源滚滚[15]。
2 祈福祥物:铭文镜
铜镜起源甚早,最初的功能可能类似牌饰或巫术道具,而不用于照面。随着铜镜铸造技术的成熟,铸造数量的增多,铜镜开始成为专门的照面用具。铜镜镜面极其平滑,用以照鉴容颜,镜背则是千变万化的图像文字,用以欣赏把玩。镜背可分:缘、外区、铭文带、内区、钮。因为铜镜属日常生活梳妆用具,人们往往通过錾刻图像和铭文的办法,希望铜镜为使用者带来幸福吉祥好运。铜镜图像纹饰多细线锯齿纹、雷纹、夔凤、神兽、绶带、盘龙、鼋龙、星云、花瓣、草叶、各种写实动植物、故事等,其中大多数为祥瑞符号,寓意吉祥美好。比之图像,铜镜铭文的吉语祝词、相思情语、自夸自励之语等祈福纳祥的意思表达就更加直接晓畅(图4)。
如表示相思情语的:“见日之光,长毋相忘”“见日之光,美人在旁”“见日之光,君来何伤”“见日之光,千秋万岁,长毋相忘”。“君有行,妾有忧,行有日,反无期,愿君强饭多勉之,仰天大息,长相思,毋久□□”等。如企望长寿延年、多子多孙的:“炼冶铜华得与清,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辟不祥,与天无极如日光,长乐未央”“造作明镜,服者高官,位至三公,女宜夫人,子孙满堂”等。
如乞求荣华富贵、经商发财的“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大利”“君宜高官,位至公卿”“祝愿高官,位至三公,金钱满堂”“日利大万,家富千金”等。当然,还有将各种美好祝愿汇聚于一篇铭文的如:“尚方御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蔽金石如侯王宁”[16]。
虽然铜镜为世俗生活之物,但其原始巫术用具的职能仍有孑遗,很多时候还存在以镜照妖辟邪,使鬼魅显出原形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凡人家宜悬大镜,可辟邪魅”[17]。旧时,农民建新宅时,多将圆镜镶嵌于大门顶端正中部位,认为可以“驱鬼怪、镇妖邪、保平安”,现在农村仍保留着这个习俗。同时,镜与“进”谐音,在镜背绘酒爵的图像,表示加官进爵。现代玻璃镜传入之后,由于其比铜镜易碎,要经常固定使用,人们开始把镜饰从背面转移至正面边缘,也习惯性地塑造一些装饰性吉祥图案,如:喜鹊登梅、吉庆有余等,还有一些较单调繁复的宝相花图案、缠枝莲图案等。
3 国家祥物:五星锦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件护膊,圆角长方形,长18.5 cm,宽12.5 cm,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 cm、宽1.5 cm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8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后与同墓出土“讨南羌”锦缀合,锦上织造全句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此外,织锦上还有五星、羽人、庆云、芝草、白虎、麒麟、鸾鸟、凤凰等祥瑞图案,整个织锦构图母题寓意吉祥如意(图5)[18]。
其中,尤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的织锦文字最为吉祥大器。五星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在东方天域汇聚,形成五星聚或五星连珠的天象。根据天人感应和星象分野理论,五星聚会是大吉之天象,以五星汇聚的不同情况,而预示天下大势的变动趋势。《汉书.天文志》认为:“五星为五行之精,天之五佐,佐天行德。五星若合,是谓易行,有德受庆,改立王者,掩有四方,子孙善昌;亡德受罚,离其国家,灭其宗庙,百姓离去,被满四方”[19]。《史记.天官书》高度概括为:“五星皆从岁星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义致天下。五星皆从荧惑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礼致天下。五星皆从镇星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重(厚重之德)致天下。五星皆从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兵从天下。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20]织锦文意大略为:五星汇聚于东方天域,形成五星聚的天象,预示中国对南羌的军事行动会获得成功。
此外,织锦是织物中的上品,《仪礼.聘礼》“皆奉玉锦束请觌。”注:“玉锦,锦之文纤缛者也。”古代织锦纳祥情况,不限于五星锦一件,同墓地还出土“延年益寿常保子孙”锦衣、“安乐绣文大宜子孙”锦衣、“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枕、“安乐如意长寿无极”锦枕、“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覆面和锦手套,这些文字织锦工艺高超,设计精美,色泽鲜艳,不但织文纳吉,构图母题也全部为庆云、芝草、瑞兽、珍禽、天象等。材料、文字、纹样及其组合的图案,蕴涵着丰富的富贵、祺瑞、吉祥意义。这些织锦图文境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汉晋中国人向往“瑞应”的艺术表述和追求。近代以来,男女服装面料和床上用品面料花色仍然以喜庆吉祥的母题为主,应是织物纳祥理念的延续(图6)。
4 攘除祥物:压胜钱
笔者曾特别留心过一类名为五行大布的吉祥钱,其形制为圆形方孔,内外均有郭。正面钱文为对读玉箸篆书“五行大布”4字,钱文随钱郭之势变动,形态庄重俊美。背面图像为均匀布列的龟蛇、剑、北斗,其中龟蛇有分体与合体两种构图形式(图7、图8)。五行大布钱文为模仿北周武宗宇文邕时铸行的3大美泉之一的五行大布。通常认为,北周当世及隋唐不见五行大布吉祥钱,只是宋元以来才开始铸行,现今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五行大布吉祥钱当世就有铸造,与五行大布钱并行[21]。五行大布吉祥钱背面龟蛇(或称玄武)、剑、北斗等均为道教象征符号,此钱与道教斋谯、祈禳相关。五行大布吉祥钱较为常见,于古今泉谱多有著录,现今市面亦有流通。
这种五行大布吉祥钱实际是一种压胜钱,所谓“压胜”即以巫术的方式,祈祷鬼神,借助咒语和象征性的物体来诅咒仇敌、制服被诅咒者。压胜钱是众多压胜品之一,作为专有名词,压胜钱包含的内容多且复杂,范围相当广泛。广义地讲,是指铸造成金属钱币的形制,但却没有货币职能的一类钱币。在压胜钱演变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别称,因其中镂空,钱多数有花纹图案,故民间俗称为“花钱”。也有人出于其钱多用于馈赠、玩赏之用途,又称作“玩钱”。还有人因其上面有反映古代民俗的内容,将之称作“民俗钱”,总的来讲,叫“花钱”的人最多。
实际上,早在汉代辟邪压胜之说日益系统化之时,正用钱币就被赋予驱邪避秽的功能。至唐代敦煌文书中有多处钱币压胜的记载“又法,取赤石一枚,长五寸,钱五文,阳宅埋丑地,阴宅埋未,必迁官。”“碳、铁各二两,钱七文,七宝各一事(式),已上物中庭镇之”[22]。钱在时人心目中是具有超自然威力的。《旧唐书.李义府传》记阴阳占候人杜元纪为李义府望气,云“所居宅有狱气,发积钱二千万乃可厌胜。”以至于李义府相信之后,“聚敛更急切”[23]。正用钱币压胜功能的发展自然又衍生出专门的压胜币品。
压胜钱最早起源于汉代,目前考古发现和公私收藏不少[24-26]。自魏晋南北朝,历经宋辽金元,压胜钱得到了全面发展,品种、数量均比前期丰富。到了明清两代,压胜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鼎盛时期,内容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称谓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把压胜钱分为以下几类:钱文钱、吉语钱、生肖钱、八卦钱、娱戏钱、神仙佛道钱、异形钱、镂空钱等[27]。前述五行大布吉祥钱就属于压胜钱中的钱文钱。随着近代社会的世俗化,压胜钱趋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纪念币,但纪念币设计元素仍以祥瑞图案为主。1919年造中华民国八年二十元金币背面外圈采用了祥云火焰,内圈采用了嘉禾吉祥图案(图9)。
5 育子祥物:长命索
前面说到避兵钩时,曾提及避兵缯也是避兵习俗的产物。这种避兵缯通称为长命索,又叫长命缕、百索、续命、五色缕,是一种古代端午节挂在小孩手臂或胸前的五彩丝绳,可以免除瘟病,使小孩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古代医疗卫生条件较差,防疫措施不到位,新生儿及儿童死亡率较高,因此,人们希望小孩健康成长,不生灾病的意愿非常强烈,于是就诞生了这类长命索吉祥物。在许多地区,目前还有以红绳做长命索的习俗。
因长命索的“索”字与“锁”谐音,因此在长命索的后期发展中又演变出一种长命锁。小孩带了长命锁,俗信可以锁住性命,不受邪魅侵扰,健康成长,其吉祥寓意与长命索一样,但形制上有了变化,丝索变成了链条,坠饰制成锁状或如意状(图10)。旧时,富贵人家的长命锁多以金打造,一种是以金片制成的空心锁,一种是以金块錾成的实心锁。小康之家则多用银打制。民间的长命锁,也有向各姓人家讨几文钱,或找一个乞丐以百余文钱换其小钱百文,积累起来,打制成锁,称为“百家锁”。最简单的长命锁则为一根红绳下坠一古钱,多为贫家孩子所戴。长命锁上往往錾有“长命富贵”等吉语或图案。如《红楼梦》中宝玉所佩的金锁上錾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吉谶,宝钗的金锁上则錾“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吉谶。朋友家中藏有一件清代长命锁,呈如意状,空心铜锁,一面为芝草图案,一面为从右向左读的楷体“大吉羊”3字,小时候不懂“羊”“祥”可通用的道理,颇迷惑了一段时间,所以,对长命锁印象十分深刻。
与长命锁相似的育儿吉祥饰物还有“寄名锁”。民间习俗,恐怕小孩中途夭亡,给寺院或道观以一定的财物,在僧道面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在项间,以示受神灵保佑,避灾受福,延年益寿[28]。
6 结束语
汉晋时期的寓意吉祥的物品,并非局限于以上类别,还包括灯具、熏炉、乐器等世俗生活用品。它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汉晋代“天人感应”“祥瑞”之说盛行,当时人认为上天是有感情的,时刻关注着人间诸事,通过“天垂象”表达其对世事的好恶之情,通过“见(现)吉凶”奖掖或惩罚世人。人们则希望自己的德行符合“天道”,而能“邀天之福”,并且逐渐总结构建起一整套规范的“德化瑞应”体系。《白虎通义.封禅篇》:“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者,以为王者承天顺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德及天,即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即嘉禾生,蓂荚起;德至鸟兽,即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狐九尾,雉白首,白鹿见;德至山陵,即景云出,芝实茂,陵出黑丹,山出器车,泽出神马;德至渊泉,即黄龙见,醴泉涌,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名珠;德至八方,即祥风至,钟律调,四夷化,越裳来,孝道至”[29]。
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下,人们祈愿符瑞能来、能现,尝试各种方法努力达到“德及万物八方”的境界。相应地,人们在壁画、织锦、帛画上刻画寓意吉祥的图案,以昭示使用者、拥有者的德行,希望受天的福佑,祈求自己平安、吉祥、幸福。祥瑞内容并不单以图像形式存在于帛画、织锦、画像之上,也以塑像的形式存在于铜镜、带钩、钱币、灯具、博山炉、乐器底座等日常生活用具之上,以此将“德化瑞应”思想渗透进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这些器具转变为吉祥物。
这种吉祥物的充斥泛滥于日常生活领域,除前者“德化瑞应”观念,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外,更是一种先秦泛神主义的信仰体系的孑遗。
汉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缺乏安全感,希望利用吉祥物来获得安全感,这也是当时吉祥物盛行的原因。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混乱,至隋唐国家实现了统一,社会安定,加之佛教的发展,传统的祥瑞观念开始衰落,吉祥物数量减少,在日常生活领域逐渐由抽象的,单纯装饰功能的生活用品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