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有四合院再利用改造微型养老设施调查研究

2019-02-13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四合院庭院设施

高 晶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1 研究背景

1.1 既有四合院再利用改建

四合院是老北京文化氛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筑,故宫、太庙等超大型古建四合院群落,基于原样保护基础上进而改造成传承本地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弘扬文化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就目前而言,北京地区现存的四合院,通常都是从清代与“民国”遗留下来的,历史并非久远。其中,只有极少数属于高端四合院,大部分四合院均是因其独特的格局设置与形式设计而被当成名人故居或者机关用房使用。时至今日,这些胡同、四合院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旧城改造以及房地产建设当中,经过了一系列自下而上的改造,以及未经设计与审批而进行的相关建设,使得现有四合院建筑风貌仅存。预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除去大多数闲置以及个体四合院改造成为酒吧民宿等利于提升胡同居民生活,四合院改建为社区养老设施同样是政府大力推广,改善中心城区养老供求关系的实施路径[1]。从国家层面考虑,截至2018年,北京计划建设千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并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针对处于闲置状态或者利用率较低的四合院进行适当改造,是当下社医养老设施建设的关键性举措,与此同时,也是政府大力提倡的。这既丰富了都市的文化休闲、提升了传统四合院的价值,又达到了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文化的目的。

1.2 老龄化问题

1.2.1 老年人口基数大

北京市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根据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北京市户籍人口当中,年龄超过60岁(包含60岁)的总计有279.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1.2%左右。而到了201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中,超过60岁(包含60岁)的总计有329.2万人,所占比重达到了24.1%,同比增长速度快,且北京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占全国第一位[2]。

1.2.2 地区老龄化分布差异

城市不同区位的养老需求存在差异。北京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老龄化程度不同,对养老服务需求也就有所不同。中心城区的老龄化、高龄化程度高,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较为突出,中心城区高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区。

1.3 养老机构分布特征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重要基础,依托于社区环境,以机构为支撑的养老系统建设方案,大部分地区均将关注点放置在增设养老床位上。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8年,北京的养老机构总计设置了12万张床位,确保每百位老人能够拥有3.8张床位[3]。但因大约80%的床位均分布在五环外,各个区域的分布明显不够均匀,从而致使很多远郊地区的床位空置率仍然较高,而市区内床位供不应求的状况持续存在。据调研数据显示:北京城六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占总数量的40%,而其他郊区县占据了60%,且大型养老机构多分布在五环外的近郊区,而从机构数的床位使用率调研得出,城六区的床位使用率普遍高于郊区县。床位使用率最高的西城区(81%)比最低的延庆县(17%)多出60多个百分点,北京城市中心区养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较为突出(图1)。因此既有四合院利用以及改建为微型社区养老设施,这一举措的顺利推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城市中心区养老供求紧张的状况[4]。

2 实证调研四合院再利用改造养老设施存在的问题

2.1 国家层次规范条令下养老机构隐藏的问题

由国家层面颁布的自上而下的各类建筑规范标准在养老项目全过程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平衡协调各方利益的媒介,影响设计决策的依据而且也是确保老年建筑设计质量的决定性基准。而我国养老建筑相关的国家标准条例,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经过多次研读现行与老年建筑相关的规范标准后,笔者总结两点结论:现行规范条文特征,即大多数条文偏重于直接给出具体技术解决方法或者措施,即是指令性条文。分析得知,我国养老建筑规范标准中指令性条文约占80%。但“指令性”条文难以在既有建筑中实施,较多单一的指令性方法无法适应各类改造项目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既有建筑属于四合院这类具有中传统遗产类建筑,具有自身模数比例开间,因此在实际改建项目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2.2 既有设施建筑环境方面的问题

(1)四合院不具备良好的养老设施用房基础,空间改造较为受限。四合院改造为微型养老设施或者照护中心,其地处位置多在中心城区[5]。调查结果显示:现存的设施住房基本上均是以砖混、砖木以及活动板房为主,并且建于住宅楼之间的老旧平房较多。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设施用房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结构等级偏低、采光条件差、设施陈旧等,这无疑会给改造工作带来更多的麻烦。与此同时,从设施的使用特征可以看出,其面积普遍较小且功能较多。对此应采用一系列措施,以提高采光度,并且让整个空间设置更加灵活,从而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管理,进而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与舒适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住房在空间设置上均较为单一,且隔墙很多,致使空间改造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对各功能区的合理配置造成了一定阻碍。中心城区发展年代较早,由于历史原因,四合院在规划过程中未建造相配的卫生间,仅一个胡同片区配置对应数量的公共卫生间。既有建筑历史遗存问题亦无法满足老年人对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6]。

(2)无障碍设计细部问题。在经过深入调查与研究后发现,无障碍设计细部问题明显偏多,入口与卫生间是改造工作的重难点,改造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予以足够重视[7]。

四合院通常处于一层,对于无障碍垂直交通的需求程度并不太高,在这种情况下,入口高差过渡与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就逐渐变成了设计工作的重点[8]。调研结果表明:改建人员已经针对房屋入口位置进行了相关无障碍改造的设计,并在两边设置了扶手以增加其实用性与安全性。但是,很多设施中依然存在高差等问题,门槛设置与门的开启方向均在无形中给乘坐轮椅与拄拐杖的老人的正常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也埋下了安全隐患(图2)。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与老人的需求产生的矛盾导致卫生间无障碍改造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难以消减入口高差、设备选型存在问题、错安扶手等,有些空间甚至根本没有设置无障碍设施。

3 实证调研案例

景山尚爱老年养护中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27、29号,成立于2013年,占地面积1 200 m2,由两组四合院合并连通而成,改造前房屋结构保持较为完好,2014年因保温防寒等问题,每间房前加盖一个连廊。前后院区均以标间为主,供老人居住房间30余套,总共能接待60余位护理型老人。机构性质为公办民营,属于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

景山尚爱老年养护中心,毗邻故宫和景山公园,地理位置优越,实际调研过程发现,仅需步行10 min即可到达景山公园,方便老人休闲以及进行丰富的户外活动,而养老机构由两组古香古色四合院组成,位于胡同生活区适合老年人休息、静养。此养老设施虽地理位置优越,但所处位置在胡同处还是较为偏僻的。由于国家整治胡同的街道面貌,所以在胡同的人流相对较多的交叉口处无法树立明显的指示牌,而机构又位于公共卫生间的后面,加之宣传力度不到位,机构的入住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尚爱养老设施由两组四合院合并而成,进而再利用改造,考虑到住宅保温以及休闲,四合院的每间房外装修加入了长廊,2013年改建成为幼儿园,2014年成为老年照料中心。实际调研机构内床位数量40张,入住老人25人(自理老人10人、介助老人9人、介护老人6人)护理人员9人,管理人员4人。

实际调研过程发现以下问题:

(1)公共活动空间配置不足。机构公共活动空间配置不足,如图3所示,此空间为餐饮空间,为配置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而室外的院子是老人休闲以及晒太阳的好去处,这也是四合院不同于楼宇型养老设施的特点。在调研中得知,老人平时吃完饭会在院子树下阴凉处晒晒太阳,但是由于两个小院子均未摆上太阳伞以及座椅,因此老人的室外活动受到了诸多限制,有的老人喜欢晒太阳,但是有的老人却喜阴凉,希望能在庭院中开辟休憩纳凉的地方。

(2)无障碍设施不达标。调研发现,由于养老设施需要,2013年紧邻建筑户外安置风雨长廊。长廊通行间距为800 mm,满足自理以及介护老人的通过,但由于保温密闭的相关需求,走廊内部以及与地面衔接处均产生高差。老人在行走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绊倒。

室内未设无障碍设施。由于卫生间是单独辟出的一小部分空间,为节约室内空间卫生间采用了推拉门,这样势必会产生高差,对于老人来说,也是一种隐患,而且卫生间无明窗,通风方面处理亦不到位,卫生间的味道容易蔓延整个卧室。调研发现,有些坡道虽符合无障碍要求,但是却因一个已存的门槛阻碍了通行。设施扶手的配置未充分考虑老人的需求,有些扶手形同虚设,从未被使用。

(3)居室采光不足。基于既有四合院改造的养老机构,由于建筑原本结构问题导致室内采光量未能达到老年人需求,而后期风雨走廊的设置仅保证了建筑保温及老人基本通行,其结构的进一步遮挡亦造成室内采光量的下降。

(4)储藏空间的不足。对于老人来说,从家的环境中脱离出来,突然到达机构新的环境,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从心理层面分析,携带自己的生活物品进入养老机构是自我归属感以及自我认同感的一种体现[9],在调研中对机构老人进行非结构访谈中了解到:老奶奶A年轻的时候是共产党调查员,性格开朗,喜欢更换不同的衣物。因此个人物品较多,除了老人本身衣物外,还有日用护肤品以及自己较为喜爱的毛绒玩具和靠枕,零食类,麦片或者保健品药品,老奶奶还养了几条金鱼,并且喜欢读书,虽然机构配置了两个柜子,但仍不够用,和老人交流过程中,发现老人的床有接近一半被衣物和被子占据,适时护理人员来换收干净的床单时极不方便。因此拥有足够的储藏空间,且精细化储藏空间,才能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的相关需求。卫生间的储备空间也相对不足,调研过程发现,协助坐便的扶手处被老人用来挂毛巾。

(6)四合院庭院景观的缺失,不同于大型养老设施。四合院内庭院空间组成为老年人提供了和谐的人居环境。笔者调研发现,景山尚爱养老院比较注重文化底蕴,不仅每个养护单元都标有名称,如竹报平安、花开富贵、颐养园等,而且两个院子联通的走廊上还设有宣传孝道文化壁画。庭院中摆放有鱼缸,老人居室外摆有绿植花草,但并未形成庭院景观,且摆放的花草因位置不当还易磕绊老人(图5)。

4 既有四合院再利用改造小型养老设施设计策略

4.1 公共空间复合利用

从功能配置方面考虑,四合院所处地段寸土寸金,其功能在满足老人生活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利用和拓展公共空间。复合利用空间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可考虑将起居空间和多功能厅合并在一起,当然也可设定时间定期开放低效空间。提高低绩效空间的使用[10]。实际调研发现,景山尚爱老人中心机构内功能灵活性差,唯一公共活动空间即为餐厅,位于第二部分四合院的后罩房,餐厅在中午就餐时段开门,老人自理或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就餐,但其他时间段此空间就被闲置。若机构内部已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尚好,若公共空间缺乏,就应在三餐之外合理利用空间,开展相关活动。例如:老年人书画,棋牌、阅览或进行其他康复活动,提高有限空间的使用效率。四合院不同于楼宇养老设施的一点,即拥有独立的庭院,这是优点,可丰富老人的户外活动。因此应充分利用庭院空间,设置太阳伞或者桌椅,为老人提供多种选择。

4.2 居住空间的精细化、适老化设计

四合院体制中,无论是东西厢房还是正房,其进深以及开间都是按模数比例受原有结构限制,在改造过程中易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居住空间的精细化及适老化较为重要。

4.2.1 适老家具的配置

空间布局较为受限,家具合理选择以及布置就尤为关键,调研多处养老机构发现,居室内家具均较为笨重且占据较大空间,使得本就局促的空间更加狭小,不方便老人日常活动。而相较国外的案例非常注重家具组合的灵活程度,选用亲切宜人的小尺度家具(图6)。因此对于四合院改造的室内空间已在尺寸上有了不可调控的限制,但在选择家具时,更应该注意[11]。

4.2.2 卫生间

(1)洗漱台。在针对洗漱间进行改造时,可适当加固洗漱台,并在其下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以有效避免老人被屋内杂物绊倒。洗漱盆与柜子的高度尽量维持在65 cm上下,化妆镜的高度设置在80 cm是比较适合的;化妆镜前设置60 cm的宽度,这样设置不仅便于老人们使用,也能够有效预防各类意外状况的出现。

(2)设置无障碍地面。卫生间设置无障碍地面,将门槛拆除,可选用推拉上吊轨移动门,在选择地板时,应当选用防滑性能好且防霉防潮的产品。

(3)居室采光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对于老年建筑来讲,照度不足区域存在使用效率不足与跌倒隐患。四合院由于院落结构以及建筑本身表皮的缘故,很多建筑原本的采光通风条件就较差,而且,已加建的风雨走廊在满足老人需求之余却更降低了采光量,因此可以通过室内环境设计来进行相关的补救,例如,增加面光源,或者面光源与点光源结合,室内的墙面以及地面宜采用浅色材质。此外,也可以综合运用外墙日照、采光等措施,以进一步提升室内平均照度。由于四合院的进深过大,且存在采光不足的状况,对此应采用提高室内照度的手段,使整个空间更加明亮、通透。居住单元宜创造直接自然采光、通风和观景的可能。

4.3 无障碍设计

平面零高差、垂直无障碍以及协助式看护模式是将四合院打造成优质养老设施所必须要严格遵循的无障碍设计原则。对于既有四合院改造为养老设施来说,出入口以及模数化的室内,封闭的结构限制了很多无障碍改造的可能性,尤其对介助、介护的老人来说,因为老年人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不同需求,很多设施是必要存在的[12]。有些设施由于原有结构限制,无法应对养老规范进行相关改造,且缺乏专业指导,导致诸多的不合理。因此,运用科学的场地设计方案,以降低室内外高差,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老人因路面不平而跌倒,还可以使设施界面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四合院不同于楼宇式养老设施,最大优点即为拥有宜人的室外空间,因此室内外的无高差环境更加有助于老人进行日常的康复训练以及休闲。

4.4 庭院景观生态文化

养老设施中庭院空间是老年人主要的室外活动场所,与室内空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同于楼宇型机构养老设施,四合院的庭院空间就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适老的空间环境,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在养老设施的生活质量。

在针对四合院的空间设置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后可以看出,院门通常被设置在庭院的边角位置,访客由此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影壁,四合院独有的空间布局很好地维护了老人私密空间完整性,并且会对于“庭院”起先抑后扬的作用[13]。在四合院庭院当中,一般会设置一个鱼缸,并且会种植一些观赏性植物,比如海棠、丁香等,从而为整个庭院增添一分绿色、一点生机,让整个庭院变得更加富有诗意,似有“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之感,院中的绿色促净化了空气,更美化了老人的居住空间的环境。四合院的院落设置不仅能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与自然魅力,与此同时,也能够为老人生活营造出更舒适、温馨的空间(图7)。

5 结束语

四合院,作为历史地段中重要组成部分,因能集中反映北京自然景观演变、历史文化发展和人文精神,成为城北京价值的凝结。近年来,北京开始注重保护旧城的历史风貌,并已经着手针对胡同、四合院进行保护性再利用,其中,四合院改造项目备受政府及社会的关注[14]。四合院改造与养老设施的有机结合,基于既有建筑的优势利用,又在现有条件下创造优质的适老环境。这既丰富了老龄文化休闲、提升了传统四合院的价值,又达到了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四合院庭院设施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回到庭院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四合院下的宝藏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