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文化遗址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2019-02-13赵艺源杜会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总数比重吉林省

李 爽,赵艺源,杜会石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以及在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对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具有着重要作用[1],通过研究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可揭示区域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2-4]。目前,学者们不断探讨文化遗址演变驱动因素[5],包括水系、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农牧业、经济、军事等人文因素,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13]。在研究方法上,过去多采用环境考古和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用遗址变化反推环境等因素变化[14-16],而随着GIS应用领域的扩展[17],现多采用空间分析工具[18],研究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并探讨其演变的驱动因素[19-21]。

吉林省是多民族聚集地,东西部地势悬殊,文化遗址具有明显地区差异性和民族特征。目前,已有的研究多从动植物遗存[22]和发掘工作[23]等方面进行,尚缺少有关文化遗址长时间序列的时空对比分析。因此,本文基于Arc GIS平台,研究自石器时代以来吉林省文化遗址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以及驱动因素,为探索和研究吉林省历史演变规律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121°54'E~131°11' E,40°51' N~46°21' N),面积约为18.74万km2。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4.9℃,年均降水621.7 mm。吉林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古代居民主要分3个族系:居于东部的肃慎(即满族)、居于中部的夫余和居于南部的高句丽、居于西部的东胡(包括鲜卑、契丹、蒙古等)。随着中原居民陆续迁入,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产生并留存了许多文化遗址。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24],对现存94处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定位核实。依照不同历史时期把吉林省文化遗址分为:石器、夏至春秋、战国至南北朝、隋至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7个时代;按不同地貌特征将吉林省分为:长白中山低山区、吉东低山丘陵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

同时收集吉林省地貌图和ASTER GDEM(V.2)数据。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得高程、坡度等数据,并与文化遗址矢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其与各要素的空间关系。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址分布时间特征

2.1.1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仅有7处(图1),占总数的7.45%。其中,旧石器时代的代表为“榆树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安图人”、多件打制石器以及骨质工具等,充分证明至旧石器晚期吉林省已有古人类生活遗迹。新石器时代遗迹分布遍及吉林省,以长岭腰井子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环境优越,具有较好生产条件,出现细石器工艺,普遍经营畜牧和渔猎;以左家山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文化层堆积较厚,其出土的“石龙”为难得的珍品;以龙井金谷水库西山遗址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出土大量长方形浅地穴式房子、石斧、石锄、饰以“人”字纹的无耳平底陶器等。

2.1.2 夏朝至春秋时期

遗址数量为17处,其比重占遗址总数18.09%,出现频率为1.07/100 a。多分布在今吉林市附近,其比重为35.29%,部分学者认为夫余政权前期的中心为今吉林市市区[25],该区水资源丰富且地形平坦,适合当时发达的农业、渔猎以及狩猎,表现出一定聚集性。

2.1.3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遗址数量为12处,其比重占遗址总数12.77%,出现频率为1.13/100 a。可考究遗址多分布在东部山地地区,与秦统一六国后修筑秦长城以及当时兴起的夫余政权有关。该时代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为今集安市附近,其比重为41.67%,汉代时玄莬郡政权直至高句丽政权都在此活动,曾为高句丽的都城所在地,因此遗址分布较密集。此外,1987年调查发现的梨树二龙湖古城,隶属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对研究战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1.4 隋至五代时期

遗址数量为11处,其比重占遗址总数11.70%,出现频率为2.97/100 a。分布集中在东部山地地区,与当时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活动轨迹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为珲春市、龙井市和敦化市,比重为总遗址的72.73%,其原因与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的渤海国的兴起有关。

2.1.5 宋、元时期

遗址共14处,其比重占遗址总数的14.89%,出现频率为3.43/100 a。该时代遗址分布在西部草原地区较多,占总遗址比重的64.29%,与在此兴起的以放牧狩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辽、金、东夏、元等王朝有关。现存宋、元时代重点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都分布在水系附近,其中有71.43%的遗址分布在松花江及其支流附近,剩下遗址中14.29%分布在东辽河附近,7.14%分布在图们江附近,7.14%分布在牡丹江附近,充分说明遗址分布特点具有亲水性。

2.1.6 明、清时期

遗址共9处,其比重占遗址总数的9.57%,出现频率为1.91/100 a。该时代遗址数量少与清代皇室曾以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作为“龙兴发祥之地”而实施“封禁”有关。现存遗址中有77.78%的遗址分布在东部地区,与活动在吉林省的女真族分支之一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女真)有关[23]。明、清时代遗址的66.67%分布在松花江两岸,11.11%分布在图们市,其余22.22%分布在四平市,明代以来致力开展边疆建设及开发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重要基地,而松花江是通往黑龙江口的主航道,因此两岸明代墓葬分布较多。

2.1.7 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时期吉林省文化遗址数量骤增,遗址数达24处,其比重占遗址总数的25.53%,出现频率为22.01/100a。其中95.83%的文化遗址分布在东部山地。近现代遗址全部分布在水流附近,揭示水源对遗址分布的重要作用。

2.2 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分布空间特征

2.2.1 长白中山低山区

长白中山低山区包括张广才岭、龙岗山及其以东的广大区域,山脉高度海拔在800~1 000 m之间,相对高差在500 m以上。该区河谷狭窄,山坡陡峭,溪流众多,山脉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区内吉林省文化遗址数量最多,共有43处,占遗址总数的45.74%。其中近现代文化遗址所占比重最大,为该区遗址总数的41.86%,而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所占比重最小,为0%。

2.2.2 吉东低山丘陵区

以西北大黑山西麓为界,东至蛟河-辉发河谷地,山脉海拔在400~1 000 m之间,相对高差在200~800 m之间。该区吉林省文化遗址共26处,占遗址总数的27.66%。其中夏春秋时期文化遗址所占比重最大,为该区遗址总数的38.46%,而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所占比重为0%。

2.2.3 中部台地平原区

中部台地平原区是东部山地与西部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区域特点为水系冲沟稀疏,地势平缓,前沿陡坎下明显,耕作条件好,为农业主产区。该区吉林省文化遗址共有11处,占遗址总数的11.70%。其中宋元时期文化遗址所占比重最大,为该区遗址总数的45.45%,而战国南北朝以及隋五代时期文化遗址并未在此有所发现,均为0%。

2.2.4 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

吉林省西部是沙化的主要地区,全年干旱多风,因受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多种因素制约。该区吉林省文化遗址共有14处,占遗址总数的14.89%。其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所占比重最大,为该区遗址总数的42.86%,而战国南北朝、隋五代、近现代3个时期均未在此发现文化遗址,所占比重为0%。

3 驱动力分析

3.1 自然因素

3.1.1 地貌

石器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低下,最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是畜牧业,因此该时代遗址占西部平原遗址总数的42.86%,而元代时蒙古族为统治阶层,蒙古族最主要经济生活即为畜牧业,占西部平原总遗址数的28.57%。在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地区,该区地势险要,是战争时期重要的防守要塞,有80%以上的近现代革命遗址分布。

3.1.2 地形因子

吉林省文化遗址大多坐落在适宜人类居住及以上水平的地方,占遗址总数的76.6%。其中坡度在0°~6°的遗址数量占主要成分,说明坡度地势对文化遗址分布具有一定影响(表1)。

表1 石器时代以来吉林省历史文化遗址分布

3.2 人文因素

3.2.1 政治军事

吉林省地理上属于开放地形,不仅可经蒙古草原,也可经东北大平原进入华北,因此与中原地区经济与政治往来密切,和汉族人民不断交流、融合。明朝建“山海关”保护边疆[25],清朝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同时在治国安边方面仍有一定局限性,明清遗址66.67%分布在东部地区。近现代中国从内忧外患直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无数战争,近现代遗址95.83%分布在东部山地。

3.2.2 经济政策

经济影响最突出体现在石器时代和宋元时期。石器时代古人主要依靠放牧狩猎获取食物进行交易,该时代总遗址数的85.71%分布在西部林区。而后经历秦汉等历史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向农业及渔猎业转变;而后元代逐渐实现了统一并建立行省制度,预示着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边疆发展进入成熟和鼎盛时期[26];到明清时期,渔猎业多转为娱乐活动,农业成为经济主导因素。

3.2.3 民族迁移

自秦汉以来逐渐形成的民族分布格局在三国时期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较为主要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进入黄河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汉族人口大量南迁。隋唐时期则是与吉林省境内活跃兴起的渤海国、契丹国等建立了较好的政治关系,构成了中国统一多国家的基础。战国南北朝时期吉林省文化遗址数量较上一时期相比下降了29.41%,而隋五代时期则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4 结束语

吉林省文化遗址在时间上经历了开端阶段(石器时代)、发展阶段(夏至春秋时期、战国至南北朝时期)、进步阶段(隋至五代时期)、繁荣阶段(宋元时期)、衰落阶段(明清时期)、巅峰阶段(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演变。

石器时代以来吉林省文化遗址分布属于聚集分布模式。吉林省文化遗址的73.40%分布在东部地区,呈东密西疏分布特征。东部山区自然环境较稳定,在生存条件上具有优势;中部地区自然环境极适合农业发展,文化遗址数量较多;而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较差。

影响吉林省文化遗址分布的驱动力因素间具有良好的耦合性。相对来说,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时期,人文关系也较为和谐。在海拔、光照条件、地势平缓程度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地方遗址数量也较多。

猜你喜欢

总数比重吉林省
登泰山
循环热处理对93W–5Ni–2Fe高比重钨合金冲击韧性的影响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六大国有银行今年上半年减员3.4万人
《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发布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带一路”下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研究
难忘的教诲:缅怀原吉林省关工委主任汪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