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发展策略
——基于对六个传统村落的调研
2019-02-13吴昕泽李文博张大玉
吴昕泽,李文博,张大玉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1 研究背景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孕育出了多样性、创造性、地域性的文化特色,而这些多样文化的载体便是村落。每个村落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是华夏文明的资源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起步,原有传统农耕文明逐渐消失,加之对传统村落价值认识的缺失,使得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衰落。
截至2018年年底,5批共计6 799个村落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北京市共有22个村落被纳入其中。2018年3月,北京市又公布了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单共计44个。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课题组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项目:濒危传统村落标准调查研究,对门头沟地区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部分村落开展了专题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就传统村落现状、问题及建议等展开论述。
2 选取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以门头沟区前4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经济较为落后、知名度较低的村落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选取人均劳动所得低于15 000元/年的村落(其中斋堂镇灵水村处于开发建设阶段,不作为本次调研对象)。最终确定将黄岭西村、苇子水村、马栏村、碣石村、沿河城村、西胡林村6个村落作为样本进行调研(图1)。
表1 2016年门头沟地区传统村落人均劳动所得
本次调查结果以6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2012—2015年村落申报传统村落时提交的信息为补充。调查内容涉及村落基本信息、经济社会、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环境、村落建设管理,主要对村落人口变化情况、村民收入变化情况、传统建筑保护情况、村民新建房屋情况、村落人居环境情况,以及村落建设管理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3 村落保护现状及调研结果分析
3.1 村落基本概况
3.1.1 人口变化情况
通过对样本村落2012年与2016年的人口数据对比(图2)可以看出:黄岭西村人口流失较少,其余5个村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问题。2016年,苇子水村、碣石村人口较之2012年锐减数量超过1/2,这说明村落保护措施并未有效落实,村落仍在萎缩。在村落人口流失的同时,老龄化明显加剧,大部分村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村常住人口比例已超过50%,部分村落更是超过70%,村落老龄化程度较大。
3.1.2 产业发展及村民收入状况
从产业类型上看,村落产业类型受地域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门头沟区部分传统村落地处山区,其旅游业在爨柏景区的带动下均有所发展,如黄岭西村打造了民俗文化、地质文化、商旅文化、军事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业;马栏村则借助本村的12处红色文化遗址打造了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而地处平原地带的村落,如沿河城村和西胡林村,除民俗旅游之外,特色种植也是其村落的主导产业之一(表2)。
表2 门头沟区村落产业发展情况
总体来说,虽然部分传统村落形成了特色产业,但是总体产业类型过于单一,这既使得村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也是导致村落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
3.2 村落格局与肌理保存情况
受自然地貌和环境的影响,传统村落的空间呈现出不同形态类型[1]。本次调研的6个村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自然式。这类村落沿地形依山就势而建,聚落中心不明确,如苇子水村(图3)。这类村落多分布在山地中,且大多格局保存完整,由于交通不便利、可建设区有限等原因,传统肌理得到了保留,未有大范围破坏。
(2)集团式。集团式村落多分布于平原地区,多为规整式布局,道路纵横交错,如西胡林村(图4)、沿河城村。这类村落由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大多发展较好,也使得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力度无法适应其发展速度,因此其传统格局和风貌破坏较严重。
(3)曲带式。这类村落多沿道路或水系等因素程带状分布。如碣石村(图5)、马栏村、黄岭西村。调研发现,这种类型的村落多分布在山区或水系、道路沿线。村落受自然影响和制约,在发展中其格局规模无法横向扩张,多沿线性蔓延。同时又由于临近道路,部分肌理遭到破坏。
3.3 村落传统建筑保存情况
调研发现,大部分村落的传统建筑仍占一定比例,但保护情况较差。通过归纳得出以下结论:村落中无人居住的建筑大多风貌较好,但建筑质量较差;被村委会租用作为村史展览馆、办公用途的建筑风貌较好,质量较好;而作为村民居住使用的建筑,多经过修缮,建筑质量通常较好,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图6)。
3.4 村落新建房屋情况
村落新建建筑大多为现代建筑样式(图7),建筑体量、建造技艺、材料使用等都与传统建筑有所差别,新旧建筑整体风貌不协调。通过调查发现,传统村落中新建房屋数量与村内常住户数呈正相关,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还在村内生活的村民有新建或修缮房屋的需求。调研发现,新建房屋的样式多为坡顶砖混结构,单平方米造价在1 500~2 000元,而传统样式的民居单平方米造价在5 000~6 000元,且施工工期较长,这也是村民不愿依据传统样式修建房屋的主要原因。
3.5 村落人居环境情况
样本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良好,村落道路硬化率、入户自来水配置率、有线电视接入率、改造电网率均达到了100%。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宽带入户率达80%以上,50%的村落进行了燃气改造(表3)。
表3 样本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总体来看,样本村落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且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能够较好地满足村民日常生活。
3.6 村落建设管理情况
多数村落没有保护规划或是村集体不了解保护规划的编制情况,这反映出规划编制与村落建设管理存在脱节的情况。在建房报批方面,70%村落建房(新建及翻建)需要村里审批(表4)。审批内容主要集中在面积和层数,部分村子对于建筑的风格形式等也有要求。村落建设管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表4 村落建设管理情况
4 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1)空心化、老龄化突出,农房空置现象严重。村落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是传统村落的共性问题,而农房大量空置也由村落空心化所引发,其主要原因为村落产业发展受限,不能满足年轻人对于收入的需求,便造成了青壮年劳动力出走城市,村落人口流失。再加上乡村产业发展缓慢,致使村民返乡动力不足,最终使得人口流失、农房空置的问题愈发严重。北京地区集中的社会资源能够为北京郊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使得门头沟等地区人口流失现象更为严重。
(2)传统建筑破损严重且修缮不当。本次调研发现,村落内传统建筑的保存情况总体较差,部分传统建筑由于长期无人居住而出现破损,大部分传统建筑的修缮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加上传统工艺修缮房屋成本较高,从而使村民往往放弃修缮,选择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维修和重建,对于传统建筑风貌影响极大。
(3)村落建设缺乏管理,保护规划执行情况较差。在村落发展过程中,不免有新建房屋的情况。村委会对新建房屋的体量、样式、色彩、材料等方面的要求,对村落整体风貌保护起到了较大作用,但部分样本村落却呈现出管理缺失现象,整体风貌保存欠佳。
(4)村民保护意识有待提升,依靠村民自主保护难度较大。原住民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对象,也是传统村落的重要传承者。但实际情况却是:①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和建筑价值认知不足,导致翻建新建房屋时,不能选择适宜形式;②虽然部分村民愿意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建造方式,但由于在翻建、修缮传统建筑时,传统建造方式费用价格较高,传统材料防水、保温性能却较差,因此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选用现代材料及做法。
5 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
(1)改善居民生活,提升乡村产业[2],留下原住民。北京地区乡村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均衡。调研发现,各个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均较完善,需要重点解决村落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其中,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室较为匮乏,相关部门需要投入大量专项资金。除了个别村落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外,大部分村落仍保留原有种植业。想要留住农耕文明,留住传统村落中的农民,必须采用适当方式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让耕作成为农民增收的保证。
(2)区域空间整合,村落个体差异化发展。北京市具有高度集中的资源,这对于京郊传统村落来说,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北京地区整体消费水平较高,消费能力强,周边地区发展旅游业有较大潜力。建议各个传统村落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考虑与周边传统村落即一般自然村联合发展,使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在规划设计时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及其他资源,让传统村落发挥自己的本土资源优势,杜绝千村一面的现象。同时,完整的旅游体系也可以增强村落的产业力,促进村民在本地就业,抑制村落人口的流失。
(3)科学编制规划,整体活态保护[3]。保护传统村落既要保护村落建筑、村落形制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形成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要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在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时,不仅应考虑民居建筑、生活设施的问题,还要考虑文化内涵的整体性。应把整个传统村落的民俗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保护统一列入规划。
(4)优化管理机制,完善监督体系[4]。村落只要被纳入传统村落名录,便可以得到国家长期专项资金支持。建议有关部门对村落保护规划的落实情况,以及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持续监察,做到资金动向透明化,并重点监控村落发展过程中的保护情况。对于村落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解决;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村落予以警告;对于传统风貌严重缺失、传统要素几近消失的村落,应取缔其传统村落称号。
(5)建立文化自信,提高价值认识。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而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较少的被大众了解。文化教育分两个层面,首先要提高公众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统村落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让更多的大众和机构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的队伍中,最终实现村落保护的成本由全社会共担;其次要提升村民的认识[5]。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与专业机构、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建立起一批示范村或示范点。从而引导村民认识到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并非贫穷落后的象征,而是更有文化品味的生活方式的代表,在根本上改变村民的观念。
6 结束语
传统村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这个高度城镇化的地区,传统村落成了重要的乡土文化承载地。传统村落的保护绝不应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乡村和城市都需要发展,农民和市民同样具有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因此,无论是村落产业发展,还是风貌保护都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传承。在保护传统村落的问题上,政府、企业、民众应该通力合作,让传统村落良性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