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19-02-13吴晓晨王春燕
吴晓晨,王春燕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文化成果。近年来,与非遗研究相关的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为了解非遗研究领域现状,本文通过可视化图谱进行该领域的合理分析与定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研究方法不断更新,通过运用Cite Space对国内外非遗研究进行归纳分类。从图谱中可以得知非遗研究的地区、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挖掘出其他研究潜力,为今后研究提供依据与方向。
非遗研究中大多基于非遗自身,本文对国际非遗研究进行整体的综述和归类,基于宏观层面对非遗研究现状进行概括与总结。有助于其他研究者对非遗研究现状的把握,以及今后非遗研究主题的确定。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推广,互联网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研究方法也随之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许多研究人员开始趋向运用文献数据信息绘制而成的科学知识图谱来进行可视化的研究分析。通过可视化的图谱研究分析,全面地了解学科领域研究的范围及结构等信息,从而更有效掌握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本文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是美国Thomson Scientific开发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库,收录的文献时间跨度大、数量多、质量高,是一个可靠的数据来源[1]。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为数据库,以主题为检索条件,同时输入“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索引类型为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ESCI、CCR-EXPANDED、IC。时间跨度为“2000—2018年”,一共检索出1 304条文献结果,检索时间为2018年5月4日,输出所有结果,再用Cite Space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Cite Space是一款在科学文献中识别与可视化新趋势与新动态的Java应用程序,已成为信息分析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信息可视化软件[2]。相较于其他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融合了多种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合作网络分析、多维分析等。同时也可以通过Cite Space,分析研究出学科中不同聚类之间的关系与联系。目前,国内利用Cite Space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的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还比较少。Cite Space软件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而方便地把握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前沿方向和热点问题,找出研究中的知识基础和关键文献,识别该领域中的主要研究人员和主要研究机构[3]。
运用Cite Space分析,涉及LLR算法与MI算法。LLR(log-likhood ratio)即对数似然比。MI(mutual information)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与类别越相关的词元所呈现的分类就越重要。通过对非遗的研究的分析进行知识图谱的呈现,可以得出2000年至2018年在此方面的研究发展趋势以及热点研究趋势,进一步得出具体客观的分析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文献和引文数量分布计量分析
通过Web of science的检索报告分析1 304个结果,得到2000年至2018年中每年发表的有关于非遗的文献数量,在2004年之前有关于非遗的发表的文献几乎为零,2004年文献发表量接近20篇,说明从2004年开始非遗开始受到关注。2005年至2007年中每年的文献发布数量大约为10篇,说明非遗研究出现了短暂的停滞。2008年至2014年,非遗的文献数量稳定增长,从20余篇逐渐增加到140篇,可以得出非遗研究开始慢慢复苏,并且越来越受到关注。2015年,文献数量增加了70%,增幅较大。2016年、2017年的文献发布数量大致与2015年相同,无大幅度增加,关注度与活跃度相对平稳。(注:本文著于2018年5月,2018年只有前4个月数据,故2018年的数据只做参考)。
从2000年至2018年每年的论文引文大致和文献发布量成正相关。只有文献发布量增多,可被允许引用的文献数量才会增多。从2010开始,引文数量相比前几年增加到50篇。整理出引频最高的前8篇,其中Mediterranean Diet Pyramid Today. Science and Cultural Updates合计引用次数289次,每年平均被引次数36.13。其次是Creativity and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合计引用次数150次,每年平均被引次数为18.75。这些论文的被引次数也表明在2000年至2018年非遗研究在不断受到关注,研究者不断增多。根据所提供的非遗研究方向的分类可以看出,检索结果涉及艺术人文学科(arts humanities other topics 26.61%)、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other topics 24.46)、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 9.74%)、教育研究(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8.21%)、工程学(engineering 7.82%)、商业经济(business economics 7.29%)等多个学科领域。
2.2 国际非遗研究的合作网络
2.2.1 研究国家和地区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非遗研究比较活跃地区是亚洲(中国、东京、马来西亚、韩国);北美洲(美国、加拿大);欧洲(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土耳其、法国、德国、荷兰、希腊、葡萄牙);大洋洲(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巴西)(图1)。其中,中国文献数量最多,且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而印度和俄罗斯等其他地区相对分散,没有连线,表明这些地区的研究活跃度低,研究相对独立。
非遗文献产出的主要研究机构是加西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伦敦大学、墨尔本大学、CNR、科尔多瓦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等。
我国非遗专家较多,北京大学高丙中关注的领域为文化、旅游以及社会科学[4]。他提到过去非遗涉及的学科分布较多,且比较分散,现如今非遗得到了更多的共识,可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永林所关注主要领域是文化产业、文化经济,他表示我国目前的非遗保护数据库处于静态管理阶段,很多非遗保护是以文本库为主,数字化保护的内容与手段有限,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5]。东南大学贾鸿雁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化旅游,她认为无论是从非遗自身还是旅游方面考虑,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是必不可少的[6]。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提出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7]。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刘守华主要研究民间文学、非遗,他认为文化生态建设在非遗的发展中极为重要。
2.2.2 文献作者及其合作网络
关于非遗文献的作者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从高到低)Zhou Y L、Ye P、Lopez-Guzman T、Artese M T、Jacobs M、Ott M、Pozzi F、Bach-Faig A、Yilmaz E、Gagliardi L。文献作者之间的合作节点相对较多,连线较少,合作网络比较分散,说明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没有形成完善的合作系统(图2)。以Ott M为中心的内部联系比较紧密,合作力度较强。同时,Zhou Y L、Artese M T、Jacobs M、Ott M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比较活跃。中国武汉大学的Zhou Y L等,在2013年天津的ICEMSS会议中阐述了我国非遗名录体系,根据我国非遗代表名单的现有成果和保护制度,提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重点[8]。CNR的Ott M等人在2015年的ELSE会议中结合非遗传播与保护的经验,从教育学驱动的游戏设计的概念出发,概述了非遗传播所采用的主要教学选择[9]。
2.3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向
随着非遗研究的不断推进,非遗开始拥有独立内涵,成为一个清晰的跨学科研究典范。非遗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拥有领域广、范围大、人口多等特点。非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贯穿于生活之中,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贯穿于旅游等活动之中。但在新时期发展中,非遗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种种挑战,本文将非遗研究方向分为管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得到不同方向的研究主题(聚类)。通过被引文献再选择最集中的8个聚类,并结合LLR、MI算法进行聚类标签,得到非遗研究被引文献聚类表(表1)。
表1 非遗研究被引文献聚类表
(1)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历史文化、专业科目以及原生态识别这3种聚类。非遗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历史的见证以及各民族发展的载体。因此,民族非遗文化产业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研究者探寻非遗所具有的民族民间文化特性,并因此提出相关的保护策略,从而进行有序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也会影响民族文化遗产的管理。Aisyah Abu Bakar等表示青年不相信传统文化信仰,很容易忽视文化价值观,现代肤浅的生活方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具有深刻文化价值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文化习俗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并且当代生活方式不能适应传统的文化的实践和信仰[10]。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没有成功传递文化遗产的现象也在逐渐威胁着非遗的发展。
(2)传承创新与保护政策。传承创新与保护政策研究包括传播表达以及可持续发展保护这两个层面。在非遗的传承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Yi J认为非遗必须受到保护继承,主要由于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使得大量非遗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年轻一代与传统的习俗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远[11]。现代化的生活加剧了与传统文化的隔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很多非遗面临着遗失。此外,由于原始生态文化的认知价值肤浅,旅游业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的粗放和廉价的开发,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误导,缺乏对整体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的评估。同时,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政策不全面、等原因也使得非遗面临着许多困境。这反映出发展机制与保护政策对于非遗的重要性。
Adalberto Vallega提到,联合国已于1992年将《文化景观》列入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项规定的操作领域中[1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是非遗保护的工作原则[13]。许多研究学者发现,世界各国对于非遗保护政策也在逐渐实行并取得显著成效。
Trovo更提倡在文化遗产恢复和保护中使用绿色的材料及方法,运用新型的方法与工艺进行保护与创新[14]。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传承创新与保护政策逐渐成为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3)文化旅游的研究包括标志地区、地方性艺术、空间市场分析。根据聚类可以发现,非遗与旅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非遗存在某一个特定的空间时,无形中就具备了强有力的区域代表性。在旅游活动中,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旅游者旅游行为的过程中,其中最主要的动机就是对异域文化的体验。将旅游作为重要的非遗发展途径,不仅使当地居民产生一定的民族认同感,也使得非遗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恢复。因此研究者趋向文化旅游方向的研究。在旅游地的开发过程中,尤其是那些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地,通过明确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载体进行有效保护,处理好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相互关系,使旅游地得以健康地开发与发展[15]。
2.4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热点
2.4.1 研究热点解析
根据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图3),在本文中选出出现次数频次较高的10个高频词进行分析。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cultural heritage”。并且此类研究在这两个关键词的引用中呈现爆发增长,引用频次分别高达262次、131次。图中这两个关键词所呈现的节点大,共线多,说明这两个关键词在此类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这两个关键词为核心的图谱内已经形成了密集且共线性较强的合作网络体系,该体系相对完善,联系紧密。
除此之外,高频次的关键词还有heritage(遗产)81次、intangible heritage(非物质遗产)80次、tourism(旅游业)50次、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9次、culture(文化)33次、memory(记忆、保存)32次、identity(身份、特性)32次、authenticity(原真性)26次。除此之外,还有protection(保护)、conservation(保存、保护)、management(管理)、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development(发展)、landscape(风景、山水)等关键词,它们之间连线紧密,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强,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较高频词少,较其他关键词的频次高。可以得知,检索结果的1 304篇研究文献中,国际非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微观层面的定义”“非遗宏观的保护与开发中”。因此,可将上述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性质分为以下3类:非遗概念界定类、非遗的保护保存类、非遗开发管理类。
(1)非遗概念界定类。在这一类中包括关键词heritage(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非物质遗产)、identity(身份、特性)、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ulture(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于民间、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积累的珍贵财富[16]。此类研究首先就是要明确非遗的概念与定义。不同组织对于概念的界定不同,非遗的类型不同相对应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在概念界定中会详细说明特征特性,以及非遗所包含的文化属性。基础研究分类对于概念界定的清晰程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基础的研究、非物质非遗概念的辨析也就因此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
(2)非遗的保护保存类。在这一类中包括关键词memory(记忆、保存)、authenticity(原真性)、protection(保护)、conservation(保存、保护)。在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非遗如何在受到最小的影响下得到最大的保护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数字化保护作为数码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趋势,大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青睐,美国、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已经组织专门机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来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17]。如何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非遗也因此成为国际间研究的热点。
非遗的开发管理类。在这一类中包括关键词tourism(旅游业)、management(管理)、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development(发展)、landscape(风景)。政府的决策管理、开发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参与、社会各界的参与都对非遗的开发与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特殊的旅游吸引物,开拓了新型旅游市场,打造了特殊的文化产业。在挖掘市场时,要充分考虑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开发模式、开发方法等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秉承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理念,推进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各部门、各组织协调管理合理运营。因此,如何将管理与开发有效结合也是研究的又一热点。
国际的非遗研究在Arts & Humanities-Other Topics(人文科学领域)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在Social Sciences-Other Topics(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频次较多,接着依次是Humanities,Multidisciplinary(跨人文科学领域)、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跨社会科学领域)、Computer Sciences(计算机科学领域)、Engineering(工程学领域)、Folklore(民俗学领域)、Business & Economic(商业经济领域)、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教育研究领域)、Hospitality(休闲产业领域)等多领域(图4)。图中节点圆轮大小代表了出现的次数,中间的连线代表各领域之间相互关系。图中连线较多,说明各类领域之间关联性较大,此类研究涉及的领域广,各领域之间会对此类研究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说明非遗的研究侧重于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逐渐涉及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休闲产业、商业经济学等新兴产业学科。非遗的研究趋向于多元化,更为研究热点提供合适的大环境。
2.4.2 研究热点的迁移
从非遗研究的时区视图(图5)可以看出,非遗的研究热点随时间的迁移情况分布。非遗研究按时间一共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8年。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仍是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研究者主要是处于探索调查为主,研究热点重点是对概念辨析、非遗的内涵与外延、特征认知等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2009年至2015年。非遗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表层,而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在非遗的发展中存在法律不足、政府关注不足问题等都会出现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11],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管理、保护、开发、实践、传承等对策。
第三阶段,2016年至2018年。这一阶段中,非遗研究处于蓬勃发展状态,研究者开始趋向关注非遗的发展,这需要研究者要用一种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非遗的发展。研究重点在于:在保证非遗受保护的状态下,进行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将非遗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取得经济效益。
总之,非遗的研究在2000年至2018年中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整体的斜率较大代表上升的幅度较大。非遗已经成为国际间研究和关注的重要主题。
3 结束语
本文基于Cite Space软件,针对国际非遗研究进行了研究合作网络分析(研究国家地区、研究者)、文献共被引分析(以关键词为聚类条件)、关键词聚类共线分析、研究领域聚类共线分析以及时区可视化研究。得到了2000年至2018年国际非遗的知识图谱。整体来说。2000年至2018年,国际非遗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发展蓬勃。研究的国家及地区较多,涉及范围广,但是分布不均衡;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疏散,科研力量分布不均衡;研究的学科涉及范围广,主要涉及艺术人文学科(Arts Humanities Other Topics 26.61%)、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Other Topics 24.46)、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 9.74%)等多个领域。国际非遗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较少,研究联系较少。通过以关键词为聚类条件的文献被引分析,将国际非遗研究内容方向分为3大类: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历史文化、专业科目以及原生态识别)、传承创新与保护政策研究(包括传播表达以及可持续发展保护)、文化旅游的研究(包括标志地区、地方性艺术、空间市场分析)。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对国际非遗研究热点进行分类,有非遗概念界定、非遗的保护保存、非遗开发管理这3大类。通过研究时区视图,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极端处于初期;第二阶段处于上升期;第三阶段属于蓬勃发展期。总的来说,非遗的研究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研究层面越来越广,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也越来越趋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