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航天大会品牌建设的有益实践

2019-02-12曹亚君姜军

学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术会议品牌建设

曹亚君 姜军

[摘 要]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提高,以及国内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的学术会议,展现中国航天科技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航天强国地位。该文介绍了中国航天大会的诞生背景,并结合实践经验,从对标初创品牌、组建智力支撑、设置前沿议题、挖掘深度广度、搭建传播平台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航天大会品牌建设的措施和成效,为打造中国航天国际知名品牌的学术会议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中国航天大会 品牌建设 学术会议

[中图分类号]G32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12-0040-03

一、中国宇航学会简介

中国宇航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成立于1979年10月,是由钱学森、任新民、张震寰发起,国务院、中央军委、民政部联合批准成立的国家一级学术性机构和法人社会团体。学会由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其宗旨是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航天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学会下设39个专业委员会,拥有179个团体会员单位和3万余名个人会员。学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国内、国际航天交流与合作活动,与众多国际航天组织、机构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组织建立了双边或多边关系,在促进航天学科发展、推动航天技术创新、推进和平利用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活动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为推进航天学术交流与研讨,繁荣学术思想,积极引领学科发展,学会坚持围绕中国科协学术引领工程,多年来搭建了不同功能、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曾成功举办第47届和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被誉为“创造了国际宇航大会的新标杆”;2017年主办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吸引了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参会,入选“2017年度科协十大事件”,并排名第一。

二、中国航天大会品牌建设措施与成效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世界各国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关注我国航天科技的学术发展动态。2016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會等重要会议上多次提出“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这个关键时期,我国急需打造一个能代表中国航天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的学术会议,带动中国航天学术会议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加强国际学术成果交流,为推动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科协先后推出了《中国科协2017年学会改革工作要点》《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中国科协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重要文件,鼓励和支持全国学会在前沿学科交叉融合领域以及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打造系列高端学术品牌会议[1-2]。

在此背景下,学会在“十三五”规划的深化实施过程中,明确将打造中国航天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学术会议作为学会重点工作任务。自2016年起,在中国科协、工信部、国家航天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的酝酿和筹备,中国航天大会(China Space Conference)(以下简称“大会”)应运而生,并确定自2018年起,每年4月在“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召开。

(一)对标国际宇航顶级会议,找准大会初创品牌起点

对标是寻找和学习最佳案例和运行方式的一种有效手段,确定正确的标杆,能让初创品牌发展得更好更快[3]。基于此理念,学会经认真调研,最终确认由美国航天基金会主办的全美航天大会和由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办的国际宇航大会作为中国航天大会的对标对象。对标过程中,学会对中国航天大会,从会议功能定位、组织机构设立,到内容组织策划、会议成果输出、运营模式构建等,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借鉴的思路。在这种对标模式下,可以进而寻找到一杆标尺,通过不断实践分析和对比,逐步实现追赶和最终的超越。

(二)组建阵容强大的学术委员会,树立学术权威地位

拥有阵容强大的学术委员会是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学术会议的核心条件,学术委员会成员的学术地位、数量和活跃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议的规模和发展趋势[4]。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摸索,2018年大会组建了权威的学术委员会班底,王礼恒、包为民、吴伟仁、龙乐豪等十余位院士和王国庆、李明、张红文、杨军、王赤、王一然等几十位国内航天顶级技术专家担任委员会的首批高级顾问和专家委员。2019年,对学术委员会进行优化升级,覆盖的航天学术领域更加全面,为保证大会的学术权威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库支撑,为打造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主论坛议题前沿新颖,报告立足国际视野

在综合性大型学术会议中,主论坛作为会议集中力量打造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深的核心活动,对会议整体是否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秉持着“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繁荣学术,促进产业融合,培养航天下一代”的指导思想,围绕“中国航天日”及大会年度主题,每年设立不同议题,通过汇聚中外航天界领军人士,共同研讨全球航天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发业内专业人士对助推航天强国建设的广泛思考。2019年,大会主论坛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分专项工程等我国航天重大工程的新成果和新进展,而且首次邀请法国国家航天局首席科学家带来国际报告,深入研讨全球航天的发展现状和热点事件,树立了我国航天学术和产业发展的新风向标。

(四)挖掘学术深度和广度,促进细分学科发展

为解决综合性学术会议普遍存在的专业学科交流深度不够的问题,大会一方面充分利用和挖掘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将学会其他细分领域的品牌学术活动纳入其中,进一步提高大会的学术影响力和辐射力。两年来,大会共组织设立了20多个专业论坛,与会专家分别围绕外层空间新兴问题,如国际法治、中美商业航天、小卫星技术交流与商业国际化发展、长期月面驻留人的生存与工作、航天运载器创新发展与技术跨越、新形势下飞行器任务规划技术、航天标准化、宇航先进材料及制造、智能发射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学术研讨。从多学科、多角度探讨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现状与未来,为参会者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学术交流平台。

(五)搭建具有影响力的线上线下成果发布平台,全面提升传播效果

传播是品牌塑造的有力途径,高效精准的传播可以加快品牌建立。一方面,中国航天大会建立了专属的会议管理系统,实现了大会各项活动的一站式管理,包括会议缴费、电子发票开具、论文投稿、录用通知发放、日程查询、信息通知推送、电子票签到等服务内容,不仅解决了办会低效问题,极大提升了参会体验,同时还实现了大会各项活动的信息中枢功能。另一方面,学会继续通过中央主流媒体、地方媒体、数字媒体等方式,广泛推进大会信息宣传与共享,传播会议成果。

大会还通过与《宇航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Advances in Astronau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及中国宇航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旗下多家国内航天领域知名期刊合作,使得更多的会议成果得以及时发表和交流。

三、结束语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中国航天大会已經初步形成了学术、产业、科普、文创、演艺五大活动体系,基本实现了集学术论坛、产业盛会、前沿展示、赛事路演、文创体验、文艺创作于一体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交流合作功能。两年来,大会共吸引国家有关部委,国内外航天专家、军工企业、航天局长及机构代表、各国驻华使节,省市政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学生等5000余人参加主论坛及50余场相关活动,品牌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较大提升。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大会创新性的要求逐年提高,与会代表的期望值也在水涨船高,对照全美航天大会、国际宇航大会以及各界的期望,在大会品牌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学会还[JP+3]将继续努力,[JP+2]将中国航天大会真正打造成为“航天领域面向国际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航天产学研的创新合作平台、传承航天精神和文化的科普宣传平台”,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和奋斗者,加快推动中国航天发展,并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5]。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2017年学会改革工作要点[J].科协论坛,2017(5):20-22.

[2]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J].科技导报,2019(1):229.

[3]勉旃.对标的意义[J].中国科技奖励,2009(7):22.

[4]滕蓉,郑晓蕾,曹洪武.以期刊为根本打造精品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以“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为例[J].编辑学报,2017(8):372-373.

[5]任悦鸣,赵聪,宿东.逐梦航天 合作共赢——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及中国航天大会成功举行[J].太空探索,2019(6):9-11.

猜你喜欢

学术会议品牌建设
学术会议质量评价方法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第一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综述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提升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营销策略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医学会议的腐败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