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虚喘论治探究*
2019-02-12申子龙赵文景
申子龙,赵文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张锡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医家,为中西汇通派的代表人物,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被誉为“第一可法之书”。虚喘古代医家多责之于肺肾两脏,如《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亦有“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之说。张锡纯治疗喘证临床经验丰富,对于虚喘提出了其独特的认识,纵观《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张锡纯将虚喘分成肾不纳气之喘,脾胃虚弱、胃气上逆之喘,大气下陷之喘,劳瘵作喘四个类型,试分别论述,以期对我们临床治疗虚喘有所启发。
1 肾不纳气,气机上逆
张锡纯认为肾不纳气虚喘不仅在于肾失封藏、肾失气化,更与冲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密切相关,如“有时肾虚不能统摄其气化,致其气化膨胀于冲任之间,转挟冲气上冲,而为肾行气之肝木,至此不能疏通肾气下行,亦转随之上冲……此乃喘之所由来,方书所谓肾虚不纳气也。”“有时肾虚气化不摄,则上注其气于冲……则冲气又必上逆于胃,以冲上连胃也。由是,冲气兼挟胃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矣,此喘之所由来也。”《针灸甲乙经》云:“冲脉者,起于气沖,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指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足阳明胃经相交会。《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六腑以通为用”。指出冲脉之气、胃气均以下行为宜。肾为气之根,肾失气化、肾失封藏势必会影响下焦之气机紊乱,使得气机上逆,影响到冲脉、肝、胃、肺功能的正常发挥,虚喘发作。张锡纯对冲脉理论有突破性认识。他认为冲脉虽为血海,但亦主气,调节气机的升降。冲脉的病理变化主要由于胃失和降、肾不纳气、肝失疏泄、大气下陷,导致冲气上逆,究其根本为气机上逆,与胃、肾、肝等脏腑密切相关。冲气上逆之病甚多,并非仅与妇科病症有关,更可导致各种内科杂病[1]。
张锡纯对于肾不纳气的治疗是以针对肝肾阴虚、冲气失摄为主要治疗切入点。具体包括填补下焦真阴、敛浮阳、补脾阴、补益元气几个方面[2]。具体治疗,张锡纯提出:“当治以滋阴补肾之品,而佐以生肝血、镇肝气及镇冲、降逆之药。”在补肾的同时,重视镇冲降逆,发前人之未所发,代表方剂参赭镇气汤、薯蓣纳气汤,其中参赭镇气汤主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其脉象可见“脉浮而微数,按之即无或其脉迟部无根,寸部摇摇或上盛下虚”。薯蓣纳气汤主治“阴虚不纳气作喘逆”,其脉象多见细数。二者共同之处有:①病机均有“肾虚不纳,冲气上逆”;②组成均有山药、芍药、山萸肉、龙骨、苏子。不同之处在于:①参赭镇气汤病机特点在于“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而肝肾又不能纳气,故作喘也”;薯蓣纳气汤病机特点在于“阴虚不纳气”。二方虽共用山萸肉、龙骨,但各自用意不同,参赭镇气汤意在收敛元气,更用“人参,借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引气归元”,前者补气生津固脱功大;后者降逆安冲凉血效良。参赭并用,一温一凉、一升一降,升补相使,相反相成,补气降逆固脱,凉血安冲,催生之功益彰。二药相伍,用于治疗虚劳喘嗽,或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之证,或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或肾虚不摄,冲气上干,或吐衄证,其人下元虚损,中气衰惫,冲气、胃气因虚上逆等证[3]。薯蓣纳气汤意在“补肝即以敛肾”,以配合山药、熟地补肾阴。
2 脾胃虚弱,胃气上逆
脾胃位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气,《临证指南医案》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言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失调,亦可以影响肺、肾之气机升降出入,从而导致喘证发生,故张锡纯指出:“是以论喘者恒责之肺、肾二脏,未有责之于脾、胃者。不知胃气宜息息下行,有时不下行而转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即可作喘。” 主方滋培汤,主治“治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嗽,并治一切阴虚羸弱诸证”。方中“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佐以于术以理脾之阳,脾脏之阴阳调和……胃气或易于上逆,故又宜以降胃之药佐之,方中之赭石、陈皮、牛蒡是也。且此数药之性,皆能清痰涎利肺气,与山药、玄参并用,又为养肺止嗽之要品也。用甘草、白芍者,取其甘苦化合,大有益于脾胃,兼能滋补阴分也”。本方立足于恢复脾胃功能,在健脾益胃的基础上,重视和胃降逆治法。张锡纯论喘着眼点于脾胃,即脾胃自病可以致喘;肝肾不足,冲气挟胃气上逆迫肺亦可致喘;肝气、肝火致胃气上逆仍可作喘[4]。治疗认为健脾益胃之品多壅碍胃气,故补脾时常配伍和胃通降之药,临床上多以厚朴、生赭石、鸡内金配伍黄芪、人参、山药等健补脾胃之药,再佐以陈皮、山楂开运中气,牛蒡子从上焦肺气顺降胃气,顺其升降之性,调其升降之机。
张锡纯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资生万物”,来阐述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脾胃学说[5]。张锡纯从脾胃论治虚喘有别于前人,如李东垣认为“脾胃一虚,百病由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认为其虚喘病机在于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主方应以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张景岳认为“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主之”,指出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因而可导致脾肺气虚作喘,虽与脾胃功能相关,但其治疗重在补肺,故用生脉散补益肺之气阴。他们均认识到虚喘病机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有关,但三位医家侧重点不同,李东垣主张“阴火上冲”,张景岳认为“土不生金”,张锡纯重视“胃气上逆”,因而他们立法处方有别。
3 大气下陷
《黄帝内经》首创“大气”之名,最早阐述了大气的来源、部位、生理与病理特性;张仲景沿用继承了《黄帝内经》“大气”一词,对后世医家继续深入研究大气起到了推动作用。喻嘉言首创“胸中大气”名称,为张锡纯系统研究胸中大气说提供了前提和依据。张锡纯首创“胸中大气下陷”,并系统地阐释了胸中大气和胸中大气下陷,标志着胸中大气及其下陷学说的完善成熟[6]。张锡纯认为大气即《内经》所言宗气,如“宗气即大气,其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气”。其来源主要包括三方面,元气、水谷之气和呼吸之空气,如“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大气伤损可补助也,以其为后天气也,药物饮食及呼吸之空气皆其补助培养之料也。”大气的功用在于“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不但为诸气之纲领,并可为周身血脉之纲领矣。”主方为升陷汤,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大气位居胸中,上走息到以行呼吸,又贯心脉,以行血气,故大气下陷,呼吸不能,而发喘促。临床上还可随兼证之不同,均以生黄芪为主药配伍施治:大气下陷兼心肺阳虚者用回阳升陷汤;大气下陷兼气分郁结者用理郁升陷汤;脾气虚极下陷者用醒脾升陷汤。纵观《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张锡纯临证运用黄芪有不少创新之处,获效甚多,其所用黄芪都特别写明生黄芪,“欲存其本性也”,他认为:“黄芪入汤剂生用即是熟用,不必先以蜜炙。若丸散剂中宜熟用者,蜜炙可也。若用治疮疡,虽作丸散,亦不宜炙用[7]。”黄芪味甘微温,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常被用于治疗表虚体弱所致的自汗、气虚水肿,疮疡溃破、虚喘、脏器下垂等内伤杂病,往往可取得较好效果[8]。
张锡纯认为大气下陷之喘应于肾不纳气之喘相鉴别,前者主要责之于气机下陷,而后者主要责之于气机上逆,同为气机升降紊乱,但立法处方迥异。二者鉴别要点在于 “大气下陷者,虽至呼吸有声,必不肩息。”肾不纳气之喘“其剧者必然肩息”。“大气下陷之喘,其脉多迟而无力,尺脉或略胜于寸脉”“不纳气作喘者,其脉多数,或尺弱寸强”。此外升陷汤应与补中益气汤所治之虚喘相鉴别,二者相同之处组成共用黄芪、升麻、柴胡,鉴别要点在于前者病机在于大气下陷,呼吸不利,后者病机在于中气亏虚,阴火上冲。前者主证特点在于“气短不足以息,努力呼吸,有似乎喘”,后者主证特点在于“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头痛”;前者脉象特点在于“脉沉迟微弱,关前尤甚”,而后者脉象特点在于脉洪大。张锡纯认为中气下陷日久可导致大气下陷,此时可予“升陷汤中,去知母加白术数钱。若但大气下陷,而中气不下陷者,白术亦可不用,恐其气分或有郁结,而芪、术并用,易生胀满也”。
4 劳瘵作喘
肺结核病全身虚衰者,多属劳瘵;重症虚损,亦属劳瘵。张锡纯指出“劳瘵之证,阴虚发热者居其强半”“劳瘵之人,其血必虚而且瘀,故《金匮》谓之血痹虚劳。”因此劳瘵作喘的病机特点在于阴虚发热,多兼瘀滞,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阴虚劳热方》重点介绍了治疗劳瘵的方剂,如资生汤、十全育真汤、醴泉饮、一味薯蓣饮、参麦汤、沃雪汤、水晶桃。可见劳瘵作喘不同于一般虚喘。如资生汤“主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是为治疗脾胃为病导致的虚损劳热性疾病而设,其与滋培汤虽均从脾胃入手,病机均有脾胃虚弱,组成均有山药、白术、牛蒡子、玄参,但二者用意不同,前者多兼瘀滞,更用鸡内金“化有形郁积”,此外“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为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后者突出胃气上逆,故用陈皮、代赭石以降胃气是也。
张锡纯在“阴虚劳热方”一节末提到既济汤和来复汤,二者所治虚喘为病情危重,又应与上述所论虚喘有别,如“既济汤治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泻。”其病机特点在于阳欲上脱,阴欲下脱,阴阳即将离决,“故方中重用熟地、山药以峻补真阴,俾阴足自能潜阳。而佐以附子之辛热,原与元阳为同气,协同芍药之苦降,自能引浮越之元阳下归其宅。”“来复汤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其病机特点在于元气欲脱,故重用救脱之第一要药山萸肉,辅以生龙骨、生牡蛎以收敛元气,三者配伍一方面可加强收敛之功,以救脱、止血、敛汗、收敛心气[9]。
综上所述,张锡纯对虚喘论治提出其独特的认识,如他认为肾不纳气虚喘与冲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密切相关,治疗应在补肾的同时,要重视镇冲气、镇胃气、镇肝气,发展、创新了肾不纳气的治法,方剂常用参赭镇气汤、薯蓣纳气汤;创造性提出了“大气下陷”理论,并创制了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丰富了虚喘论治内容。可见张锡纯在论述“虚喘”及组方用药的过程中,“五脏一体”观为其主导,在治疗虚喘上重视维护五脏气机的正常运行;虚喘不仅属肺在肾,而且与脾胃、肝及心关系密切。总体上讲,张锡纯总以“辨证论治”为纲,组方立足五脏,以维护五脏正常功能为指导来治疗虚喘[10]。与此同时,张锡纯在虚喘的鉴别诊断上,特别重视脉象的细微差别,如升陷汤为“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参赭镇气汤为“上盛下虚”。治疗喘证擅用对药山药、牛蒡子,人参、代赭石,生黄芪、知母,生黄芪、山药,山药、白术,龙骨、牡蛎,麦冬、半夏,如其中山药、牛蒡子,山药味甘性平,既能健脾补气,又能益肺滋肾,其性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为平补三焦之良药,张锡纯言其“补肾兼能补肺,且饶有收敛之功,其治喘之功最弘也”, 故用治“肺虚之咳逆,肾虚之喘促,山药最良”。 牛蒡子性寒滑利,辛散苦降,入肺经既可辛散肺气,又可苦降肺逆,与山药同用,散敛相济,补泻兼施,广泛应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喘[11]。可见深入研究张锡纯对虚喘的论治,对我们拓宽临床思维,提高治疗虚喘的临床疗效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