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黄色瘤病因、治疗及与早期胃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2019-02-12毛云高王丁李皓李占东
毛云高,王丁,李皓,李占东,3
(1 吉林省前卫医院,长春130012;2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食品工程学院;3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生物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胃黄色瘤又称胃黄弹性瘤、胃黄斑瘤、网状内皮细胞瘤或脂质岛,在内窥镜下呈鼓胀颗粒状的黄色蕨类植物样病变,分散在胃黏膜表面。胃黄色瘤是组织细胞对血浆脂质变化的增殖反应,是非肿瘤性、反应性瘤样增生性病变[1]。在19世纪80年代,Orth发现了胃黏膜的白色念珠样变化,Endo于1910年首先报道以脂肪沉积为特征的胃黏膜小黄斑,表明其为胃黄色瘤,国内学者于1977年首次对胃黄色瘤进行报道[2]。研究[3]认为,胃黄色瘤是由局部脂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瘤样病变,是一种假性肿瘤。自研究人员首次发现胃黄色瘤以来,由于其良性性质不易引起人们注意,所以被认为几乎不具有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胃肠内窥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黄色瘤发现率有增加的趋势,研究者开始逐渐关注起来。据文献[4]报道,目前我国胃黄色瘤检出率在0.18%~4%。研究[5,6]认为,胃黄色瘤与胃部病症相关,可能作为预测早期胃癌的标志物。然而,引起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现就胃黄色瘤病因、治疗及与早期胃癌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胃黄色瘤的病因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 早在1986年,我国学者就认为胃黄色瘤的发生与胃炎有关[7]。研究[8]认为,胃炎引起胃黏膜组织局灶性损伤后,在机体进行损伤修复时,多余的含脂质碎片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并聚集成泡沫细胞,即形成胃黄色瘤。胃黄色瘤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和萎缩性胃炎有关,尤其是中度至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9]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是引起胃黄色瘤的病因之一,胃黄色瘤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胃黏膜损伤在胃黄色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泡沫细胞是胃黄色瘤的重要组织病理学基础。最新研究[10]结果表明,胃黄色瘤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胃黄色瘤患者,这表明胃黄色瘤可能是人体对胃黏膜损伤或衰老的炎症反应。土耳其学者对1400名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观察性实验研究[11],发现多灶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黄色瘤患者中较为常见,并建议每3年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一次内镜检测,以便更好地识别有患胃黄色瘤风险的患者。
1.2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王世杰等[10]研究显示,胃黄色瘤组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发生率高于非黄色瘤组患者,其可能的机制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后缺少中央乳糜管、酶系统不完善,脂质吸收后不能及时转运出去而沉积在胃黏膜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并且增多的乳糜液溢出至间质中,为胃黄色瘤细胞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这表明患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将增加罹患胃黄色瘤的概率。研究[11]通过分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黄色瘤之间的关系得出,胃黄色瘤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关,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发生胃黄色瘤的一个警告性内镜征象。
1.3 局部脂类代谢紊乱 关于脂类代谢紊乱与胃黄色瘤的关系目前尚不确定。研究[7]发现,光学显微镜下在胃黄色瘤组织细胞中能看到含脂质的空泡,这表明在病灶局部有脂类代谢紊乱。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局部组织变性引起的细胞外脂质沉积,或由于局部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的组织细胞中脂质的过度积累。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 日本学者[12]最先开始研究胃黄色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对145例胃黄色瘤活检标本进行分析,其中69例胃黄色瘤病变的黏膜表面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表明一些胃黄色瘤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研究[13]认为,胃黄色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相关性,对于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根除治疗,防止胃黄色瘤的发生。然而2017年的研究[14]报道显示,即使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黄色瘤的幽门病变仍然持续存在。在这项研究中,胃黄色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率为48.5%,而在1999年以前的研究中胃黄色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率为94.0%,研究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黄色瘤患者中有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我们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胃黄色瘤有关,但其相关性不显著。
1.5 增生性息肉病变 2009年,日本报道[15]了1个罕见病例,1例69岁的男性患者,通过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发现胃窦内有多个胃增生性息肉,其中一个带蒂的息肉有黄白色颗粒,被诊断为胃增生性息肉伴黄色瘤细胞增生。土耳其学者[16]也发现增生性息肉与黄色瘤并存,但是极为罕见。
1.6 其他 研究[17]表明,胃黄色瘤的发生可能与糖尿病有关。研究[18]发现,胃黄色瘤的发生可能与胃部刺激有关,绝大多数胃黄色瘤患者喜欢食用辛辣食物。胃黄色瘤还可能与肥胖、高脂血症等有关[19]。
2 胃黄色瘤的治疗
胃黄色瘤的治疗早期使用微波烧灼治疗胃黄色瘤,之后发展为内镜下微波治疗,然后是内镜氩离子凝固术治疗[20,21]。研究[22,23]认为,内镜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对于较大的胃黄色瘤病变,内镜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最新的胃黄色瘤治疗技术是用氩气刀治疗。氩气刀是非接触性电凝固技术,氩气离子可降低出血创面的温度,有效减少组织周围氧和氮的消耗,减少烟雾、焦痂和组织损伤,不仅碳化作用小,而且具有无烟、无异味、安全、伤口愈合快等优点,是目前胃黄色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此外,近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已经发展成熟,它可以彻底清除胃黄色瘤的整块病变,有利于整体病变的研究和分析,并可以预防胃黄色瘤的复发。因此,对于胃黄色瘤,目前建议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病变部位[24]。
3 胃黄色瘤与早期胃癌的关系
胃癌是世界上第四大常见癌症,其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疾病之一,而内镜随访是降低胃癌患者死亡风险的重要策略。为了改善内镜随访的效果,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标志物来预防胃癌的发生。有学者[25,26]发现,胃黄色瘤可能是胃癌的预测信号,并且提出胃黄色瘤是预测早期胃癌发展的标志物。研究[17]显示,患有胃黄色瘤的患者发生胃癌的概率在80%左右。研究[14]分析了胃黄色瘤与胃癌的关系,发现胃癌患者中胃黄色瘤的患病率为72.5%。王燕等[27]研究结果表明,胃黄色瘤在早期胃癌患者中所占比率大于在非癌患者中所占的比率,说明胃黄色瘤和早期胃癌有关,研究还提示在胃黄色瘤的周围易发生早期胃癌,胃黄色瘤可能是检测早期胃癌的一个有效标志物,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
近年来,由于内窥镜医师在病变的早期检测中的经验增加以及更广泛的先进成像技术的可用性,胃黄色瘤的检出率开始增加。已经检查出胃黄色瘤的患者应当引起注意,需提高警惕,仔细观察是否存在胃黏膜萎缩甚至是早期胃癌的状况,然后在内镜检查下尽快进行介入治疗,以帮助改善或恢复胃黏膜上皮正常生理功能,防止早期癌变。及时治疗对降低胃黄色瘤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对胃黄色瘤的研究开始重视,并进行相关性研究,但有其局限性。首先,研究机构、研究对象、地域来源、饮食结构等因素导致病例数量有限;其次,患者回访率不高,长期回访可以更好地判断胃黄色瘤的临床意义。因此建议相关研究机构建立胃黄色瘤数据库,胃黄色瘤的确切病因需要有更大基数的病理数据支持,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
综上所述,胃黄色瘤的病因可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局部脂类代谢紊乱、幽门螺杆菌感染、增生性息肉病变等因素有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彻底清除胃黄色瘤的整块病变,预防复发。胃黄色瘤的周围易发生早期胃癌,胃黄色瘤是检测早期胃癌的一个有效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