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礼》之《礼记·内则》中“芝栭”的涵义及其发展变化

2019-02-12贾身茂

食药用菌 2019年2期
关键词:孔颖达礼记木耳

贾身茂



《三礼》之《礼记·内则》中“芝栭”的涵义及其发展变化

贾身茂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三礼》之一的《礼记》之“内则”的“燕食”原文中有“芝栭”一词,是我国古籍中对大型真菌食用的最早记载。根据《礼记正义》一书在《礼记·内则》之“燕食”中郑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对“䓴”字条的注,综合分析:“芝栭”应是木耳。按照现代真菌学的分类,可能包括木耳属()中可食的一些物种。但词义后期有变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方以智《通雅》中的“芝栭”又指多种大型真菌。

三礼;礼记;注;疏;大型真菌;芝栭;木耳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来的,但却是从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后才确定下来。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世盛行郑注,于是三书有三礼之名。《三礼》自郑注后、唐人疏,清人新疏,以及历代考释《三礼》之重要著作,不下千余卷,数千万字。卷帙浩繁,检索贵难。

注疏是注文和解释注文的文字的合称。旧时称解释古书意义的为“注”,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通注文意义的为“疏”,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宋人把古人关于经书的注本、疏本两者合为一编,因此有“注疏”这一合称。注、疏之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三礼》之一的《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率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等,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朱熹列入“四书”。《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唐以后,《礼记》地位愈隆,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参考书。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是郑、孔注疏合璧,汉代郑玄作注,唐代孔颖达为之正义,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礼记正义》全书上下两册共六十三卷。

《礼记·内则》之“燕食”中有“芝栭”,“芝栭”是我国古籍中较早记载食用的大型真菌,对其所指的大型真菌为哪个物种,前人说法不一。本文以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和段玉裁《解文说字注》等古籍为依据,探讨 “芝栭”一词在《礼记·内则》之“燕食”中的释义及其后的发展变化。

1 《礼记正义》中关于“芝栭”的记载

《礼记正义》“卷二十七内则第十二”之“燕食”中记载“芝栭”的有四处[1]:

之一为“原文”之“燕食”三十一物中有“芝栭”:牛脩,鹿脯,田豕脯,麋脯,麕脯,麋、鹿、田豕、麕皆有轩,雉、兔皆有芼。爵,鷃,蜩,范,芝栭,蔆,椇,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姜,桂。

之二为郑玄“注”中对以上三十一物的评价:自牛脩至此三十一物,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周礼天子羞用百有二十品,记者不能次录。芝音之,栭音而。本文又作檽。

之三为孔颖达疏“饭黍”至“姜桂”中有“芝栭应是一物也”:“芝栭”者,庾蔚云:“无华叶而生者曰芝栭。”卢氏云:“芝,木芝也。”王肃云:“无华而实者名栭,皆芝属也。”庾又云:“自‘牛脩’至‘姜桂’凡三十一物。”则芝栭应是一物也。今春夏生於木,可用为菹,其有白者不堪食也。贺氏云:“栭,软枣,亦云芝,木椹也。”以芝栭为二物。郑下注云“三十一物”,则数芝栭为一物也,贺氏说非也。

之四为“疏”中有“芝栭十六”:“自牛脩至此三十一物”者,牛脩一,鹿脯二,田豕脯三,麋脯四,麕脯五,麋轩六,鹿轩七,田豕轩八,麕轩九,雉芼十,兔芼十一,爵十二,鷃十三,蜩十四,范十五,芝栭十六,菱十七,椇十八,枣十九,栗二十,榛二十一,柿二十二,瓜二十三,桃二十四,李二十五,梅二十六,杏二十七,柤二十八,梨二十九,姜三十,桂三十一。云“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者,以下文云“大夫燕食,有脍无脯”,故知此是人君燕食也。按《周礼·笾人》《醢人》正羞,惟有枣、栗、榛、桃,无以外杂物,故知所加庶羞也。引“《周礼》天子羞用百有二十品”以下者,证天子庶羞既多,不惟三十一物而已。云“记者不能次录”者,谓作记之人,不能依次条录天子之事,但录诸侯燕食三十一物而已,亦不能依次也。

《礼记正义》的《礼记》原文中有“芝栭”。郑玄注的评价认为包括“芝栭”在内的三十一物是“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孔颖达疏“饭黍”至“姜桂”中有“芝栭应是一物也”。“燕食”是一个词,指中餐和晚餐,“庶羞”也是一个词,指众多有滋味的食品,这句话的意思是:“芝栭”,王室的中餐和晚餐所用的众多有滋味食品之一。

《礼记》中记述的“芝栭”,是我国古籍中第一次出现的对大型真菌食用的记述。

2 《礼记·内则》“燕食”三十一物中“芝栭”指何物种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艸部,“䓴”字条及注的全文为“䓴,木耳也。内则记燕食所加庶羞有芝栭。正义曰:卢植云,芝,木芝也。王肃云:无华而实者名栭。按芝栭犹考工记之之而。郑君谓芝栭为一物,栭卽䓴字也。今人谓光滑者木耳,皱者蕈。许意谓蕈为木耳。从艸,耎声,(而兖切)。十四部。按耎从大而声。内则作栭,又作㮕。贺氏云:栭,輭枣。其所据本作㮕也。释文云:又作檽。檽字误。一曰萮茈。未闻。说文亦无萮字。集韵九麌。萮勇主切。萮茈,木耳。是谓䓴之一名也”。[2]

从以上可知,“芝栭”应指“木耳”。当然,对照现代真菌学的分类,可能包括现今木耳属()的一些可食的物种。而国学频道(http://www.liuxue86.com/guoxue/)[3]之《礼记·内则》中也把“芝栭”解释为“木耳”。《中华大字典》“艸部”“菌”字下释义有:“礼记内则,芝栭为木蕈,后世也呼树鸡,此木耳之类,生于树者也。”[4]可见,《中华大字典》中也把“芝栭”释义为“木耳”。

3 “芝栭”一词涵义的发展变化

王力在其编著的《古代汉语》中讲:“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5]虽然在《礼记·内则》“燕食”中记载的“芝栭”是一物,指的是木耳。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其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之“第二十八卷菜部三”之“菜之五”中有“芝栭类一十五种”[6],“芝栭类一十五种”中包括:芝、木耳、杉菌、皂荚菌、香蕈、葛花菜、天花蕈、蘑菰蕈、鸡㙡、舵菜、土菌、竹蓐、雚菌、地耳、石耳。这里的“芝”包括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这里的“木耳”包括桑耳、槐耳、榆耳、柳耳、柘耳。这里的舵菜、地耳、石耳可能不是大型真菌。很明显李时珍把“芝栭”作一类,包括多种大型真菌。

明方以智《通雅》“卷42”之“植物草”中也有关于“芝栭”的记述:“芝栭,菌蕈也。在地曰芝,在木曰栭,香者曰香蕈。《尔雅》:中馗,菌,郭璞曰:江东名土菌曰馗橱。孙炎曰:地蕈亦曰地鸡。獐头蕈出闽粤,北方有蘑菰、羊肚、天花,猴头曰肉蕈。韩退之言:树鸡、成式言猢狲,眼即猴头。钟山、孝陵有松蛾,云南有鸡堫,或曰菌,或曰蕈,皆高脚、散头也。边上有榆肉为最,榆之瘿也。,地耳也。桑耳曰桑黄、桑臣,槐耳曰赤鸡。《说文》:䓴(而兖切),木耳也。一曰萮茈。《内则》:芝栭,徐作芝檽。㙡当作葼。宋陈仁玉作菌谱,平西有断椿、榆、构,斧其皮,久而烂之,以米潘沃之,雷则出蕈矣,不雷则大斧击之而蕈亦出。”[7]可见,方以智把“芝栭”也是作一类,包括许多种的大型真菌。

“芝栭”一词在古代涵义的由“一物”演变到“一类”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是漫长的。

4 结语与讨论

《礼记·内则》“燕食”中,自牛脩至姜桂三十一物中有“芝栭”,是我国历史上古籍中对大型真菌食用的首次记载,也是“芝栭”一词在我国古籍中的第一次出现。郑玄注中评价包括“芝栭”在内的三十一物为“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还提到:芝音之,栭音而。本文又作檽。

按郑玄的注在《礼记正义》中注疏的记述“芝栭”是一物。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䓴”字的注释,由此得知“芝栭”应是指“木耳”,即当代所说的“木耳属()”的物种。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第二十八卷菜部三”之“菜之五”中有“芝栭类一十五种”[6],包括许多种的大型真菌,李时珍在这里把“芝栭”作一类。明方以智《通雅》“卷42”之“植物草”[7]中有关于“芝栭”的记述,也指一些大型真菌。“芝栭”一词,现已淘汰不用,在古代其涵义由“一物”演变到“一类”的发展演变过程尚需进一步考证研究探讨。但其由指一物到指多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1]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黄侃经文句读. 礼记正义(上、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上册): 521-523.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6.

[3] 国学频道(http://www.liuxue86.com/guoxue/)《礼记·内则》.

[4] 中华大字典[M]. 中华书局出版(1915年编,根据中华书局1935年本重印), 1978: 1875.

[5] 王力. 古代汉语(第一版,全四册)[M]. 中华书局, 1962, 第一册: 82.

[6]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上、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1708-1723.

[7] 明方以智. 通雅/四库全书[M]. 657册: 794.

S646

B

2095-0934(2019)02-146-03

猜你喜欢

孔颖达礼记木耳
SOUNDS OF THE VILLAGE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半途而废
孔颖达论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文明
西夏文草书《礼记》异文一则
巧洗木耳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
发现木耳